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玲玲 《理论界》2008,(6):103-104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种种环境危机和生存危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进入了紧张状态。不解决这些危机、不消除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势必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利益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传统伦理学受传统人道主义的影响,把伦理研究对象局限在人与人的范围之内,将自然界排除在伦理视线之外。因此,传统伦理学不可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在新人道主义基础上的环境伦理学应运而生。环境伦理学的目的是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正确的关系和解决人类生存困境问题。它以新人道主义为其基础,以追求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为其目标,主要通过对当代社会人性的重新理解和对人类实践活动的规范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把人类实践活动的范围限制在自然界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保证自然界及其自然物具有自我修复的时间和能力。同时,调整隐藏在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为切实地解决人类生存困境奠定良好的基础。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全面关系理解为“以人为本”与“以自然为伙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用唯物史观看,任何伦理原则,实质上都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特定社会公共生活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它不可能是纯粹个人头脑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伦理均是“公共生活伦理”。近几十年来,社会伦理学日渐取代个体伦理学,其中,当代新政治经济学在公共生活伦理研究方面异军突出。它在注目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的关系时,一方面明确划分“私人领域”(即市场中自愿交换的行为领域)和“公共领域”(即社会生活的非市场行为领域),另一方面从市场经济出发说明公共生活伦理规则的由来,把市场经济对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形成和整合作…  相似文献   

3.
美国当代社会伦理学的新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新自由主义、共同体主义和社会批判理论构成了当代美国伦理学界三足鼎立的新态势。本文着重对新自由主义与共同体主义伦理学之争的两个焦点性问题——“正当”(权利)与“善”(价值)和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以及哈贝马斯“交谈伦理学”介入两派之争所具有的某种整合意义进行了分析。作者指出当代美国伦理学的发展中心是社会实践伦理学,并就上述三派伦理学思潮所涉问题的新意作了阐发。由此得出的四点启示是:第一,对人类社会实际生活的关切永远是哲学和伦理学的发展动力;第二,对传统的承接和开新往往是新理论的生长点之一;第三,对传统的继承不只是概念的阐发,也是对一种文化精神的弘扬;第四,多元竞争的文化氛围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50年代后期,英国新左派理论家在新左派运动形成之初开展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争论。这场争论主要涉及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内涵、斯大林主义的人道主义危机和如何构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等问题。此次争论促进了新左派运动内部的理论革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内容,推动了英国新左派运动和西方伦理学的发展。就其实质而言,这场争论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在英国进行本土化的一次尝试,它在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理解偏差。  相似文献   

5.
人的概念与普遍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伦理学肩负一种人学使命 ,它以人的概念或人类统一性概念为最终根据 ,力图阐明一种完美的生活目的。伦理普遍性的寻求与人的自我认识的难题联结在一起。只有从人的概念的历史性演变和人类自我认识的时代性内蕴着眼 ,才能清醒地辨识“普遍伦理”问题的真实意蕴。我们时代人的自我认识和普遍伦理追求取决于如何反省启蒙道德的遗产。当代伦理学必须从一种“超越启蒙心态”的意义上回到伦理学的人学使命。寻求普遍伦理就是要用平等对话、相互包容的道德印证取代自我独白、自以为是的道德证明。寻求普遍伦理是在“全球共同体”的“底线”上寻求为人 (类 )之“道”。这是 2 1世纪伦理学必须担负的“人学”使命  相似文献   

6.
重视人伦 解构三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政通指出,伦理要面对现实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传统和现代化应在相互批判的互动中相互为用,当代的伦理教育应在诸方面突破。李存山认为,儒家的三纲是中国历史演变的产物,儒家伦理可以而且应该随着中国历史的新变化而变化,由此可解构三纲,使儒家的伦理观念作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调整。景海峰探讨了三纲五常自汉以来即为儒家伦理之柱石,是儒家伦理形而上的根基,成为集结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凝聚民族精神的保障。王庆节认为,现代西方主流的“规则伦理学”和儒家的“德性伦理学”是现代社会生活不同层次上的伦理理论,不能因过分强调一个方向就走向泛道德主义,也不能因强调另一个方向而走向泛法律主义。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中应有一席之地。王立新经过对儒家伦理发生作用的方式的研究,认为它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政治运作或参与政治运作对古代政治进程和历史发展发生作用,二是通过教育对人生和社会生活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7.
韦政通指出,伦理要面对现实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传统和现代化应在相互批判的互动中相互为用,当代的伦理教育应在诸方面突破。李存山认为,儒家的三纲是中国历史演变的产物,儒家伦理可以而且应该随着中国历史的新变化而变化,由此可解构三纲,使儒家的伦理观念作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调整。景海峰探讨了三纲五常自汉以来即为儒家伦理之柱石,是儒家伦理形而上的根基,成为集结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凝聚民族精神的保障。王庆节认为,现代西方主流的“规则伦理学”和儒家的“德性伦理学”是现代社会生活不同层次上的伦理理论,不能因过分强调一个方向就走向泛道德主义,也不能因强调另一个方向而走向泛法律主义。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中应有一席之地。王立新经过对儒家伦理发生作用的方式的研究,认为它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政治运作或参与政治运作对古代政治进程和历史发展发生作用,二是通过教育对人生和社会生活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示范伦理的儒家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政通指出,伦理要面对现实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传统和现代化应在相互批判的互动中相互为用,当代的伦理教育应在诸方面突破。李存山认为,儒家的三纲是中国历史演变的产物,儒家伦理可以而且应该随着中国历史的新变化而变化,由此可解构三纲,使儒家的伦理观念作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调整。景海峰探讨了三纲五常自汉以来即为儒家伦理之柱石,是儒家伦理形而上的根基,成为集结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凝聚民族精神的保障。王庆节认为,现代西方主流的“规则伦理学”和儒家的“德性伦理学”是现代社会生活不同层次上的伦理理论,不能因过分强调一个方向就走向泛道德主义,也不能因强调另一个方向而走向泛法律主义。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中应有一席之地。王立新经过对儒家伦理发生作用的方式的研究,认为它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政治运作或参与政治运作对古代政治进程和历史发展发生作用,二是通过教育对人生和社会生活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9.
韦政通指出,伦理要面对现实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传统和现代化应在相互批判的互动中相互为用,当代的伦理教育应在诸方面突破。李存山认为,儒家的三纲是中国历史演变的产物,儒家伦理可以而且应该随着中国历史的新变化而变化,由此可解构三纲,使儒家的伦理观念作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调整。景海峰探讨了三纲五常自汉以来即为儒家伦理之柱石,是儒家伦理形而上的根基,成为集结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凝聚民族精神的保障。王庆节认为,现代西方主流的“规则伦理学”和儒家的“德性伦理学”是现代社会生活不同层次上的伦理理论,不能因过分强调一个方向就走向泛道德主义,也不能因强调另一个方向而走向泛法律主义。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中应有一席之地。王立新经过对儒家伦理发生作用的方式的研究,认为它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政治运作或参与政治运作对古代政治进程和历史发展发生作用,二是通过教育对人生和社会生活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0.
韦政通指出,伦理要面对现实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传统和现代化应在相互批判的互动中相互为用,当代的伦理教育应在诸方面突破。李存山认为,儒家的三纲是中国历史演变的产物,儒家伦理可以而且应该随着中国历史的新变化而变化,由此可解构三纲,使儒家的伦理观念作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调整。景海峰探讨了三纲五常自汉以来即为儒家伦理之柱石,是儒家伦理形而上的根基,成为集结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凝聚民族精神的保障。王庆节认为,现代西方主流的“规则伦理学”和儒家的“德性伦理学”是现代社会生活不同层次上的伦理理论,不能因过分强调一个方向就走向泛道德主义,也不能因强调另一个方向而走向泛法律主义。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中应有一席之地。王立新经过对儒家伦理发生作用的方式的研究,认为它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政治运作或参与政治运作对古代政治进程和历史发展发生作用,二是通过教育对人生和社会生活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