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现阶段,我国的西部普遍存在生态脆弱、生产落后、经济发展缓慢贫困现象普遍的问题。近几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问题,但是,由于西部自然条件以及政策措施落实的不到位,有些地区的贫困程度仍然很严重。我们怀着历史的使命感专程奔赴甘肃特有民族——保安族地区大河家镇,以大墩村为个案对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展开了深入调查研究。我们看到,农村劳动力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是一条成本低、见效快、引导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保安族是我国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的保安族为14116人,占全国该民族总人口的85.55%,其余散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兰州、青海省河东地区及新疆等地。保安族仅有语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其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保安族文化丰富多彩,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诗歌、小说等,民间工艺以保安腰刀最为著名,女性喜欢带手镯,耳环、戒指等饰物。可见,保安族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民族,生育文化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倍受关注,事实上国内外对保安族生育文化从来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仅在相关的文章中有零星的涉及,对保安族生育文化研究基本上是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3.
保安族是长期生活在甘肃的独有少少民族,主要聚居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现有人口14000余人。由于人口较少,自然环境较差,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活并不富裕。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下,在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的援助下,保安族人民经过自身努力,艰苦奋斗,经济逐步发展,生活明显改善,农村贫困面已由1995年的45%,下降到现在的8.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2元。  相似文献   

4.
坦诚而言,保安族的民族文化的底蕴不算深厚、遗存也不丰硕。这一现实的形成,既有主观意愿也有客观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前,保安族群众普遍对文化教育欠缺理性的认识,不够重视。再者,由于是社会地位、生活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保安族中的“文化人”也很难形成笔录记载诸如口头文化等文化事象的习惯。因此,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有关“保安人”的文献资料相对匮乏,保安族古籍的整理者常常是捉襟见肘。然而可幸的是,流传下来的一部分口承语言民俗部分却对人们研究、探索保安族的精神价值观以及保安人早先的生活境遇等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条件,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5.
保安族是我国独有的少数民族,以农业经济为主,人口1.4万余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保安族最早居住在青海省同仁县隆务河畔,清同治元年迁徙到积石山县的大河家地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保安族在本民族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自然环境、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因素作用下,无论在服饰还是工艺美术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与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6.
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在10万以下的有22个,即(以人口多少为序):撒拉族、布朗族、毛南族、塔吉克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鄂温克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保安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这些民族大多分布在我国云南、新疆、黑龙江、甘肃、青海、广西、内蒙古、西藏、福建等省区。 22个民族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有17个民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有12个民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0%;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3个民族低于全国平均…  相似文献   

7.
保安族是甘肃特有的民族之一,现今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下的甘河滩、梅坡、大墩“保安三庄”。关于保安族的族源,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元、明时期以信仰伊斯兰教的一支蒙古族人为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吸收了一部分回、藏、土族人等而逐渐形成的。”保安族族源成分复杂,加之其居住地的特殊地理生态环境,保安族在与兄弟民族间交往融合的过程中形成并保留了本民族的民族个性。保安族世代传承和延续的风土人情与文化传统习俗无疑是其独特的民族个性的重要表现。以下通过描述保安族的婚礼过程,简要分析这种婚俗形式的构成,进而揭示保安族婚俗及其民俗构成在保安族社会与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保安族在50年代被正式识别为一个民族,对其族源曾有多种观点。但是在建国50年后,保安族的历史和族源观被再次重构,这个过程既反映了现实民族关系对历史书写的映射,也反映了民族精英在历史重构中的能动性。对保安族的这个实例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现实社会因素能够如何影响民族历史的构建,这个案例所反映出来的族群历史建构模式对于研究我国的"民族历史建构和族群群体的认同结构也颇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建立前,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加上自然条件严酷等原因,保安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教育发展落后。建国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进行了民族识别,保安族才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民族教育。从保安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保安族教育类型主要有四种:一是以个体或家庭为形式向受教育者进行的生产生活和社会规范的实践教育;二是以经堂教育为主要形式的伊斯兰教教育;三是以学校教育为主要形式的近现代普通教育;四是多种形式并存的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  相似文献   

10.
保安族在50年代被正式识别为一个民族,对其族源曾有多种观点。但是在建国50年后,保安族的历史和族源观被再次重构,这个过程既反映了现实民族关系对历史书写的映射,也反映了民族精英在历史重构中的能动性。对保安族的这个实例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现实社会因素能够如何影响民族历史的构建,这个案例所反映出来的族群历史建构模式对于研究我国的“民族历史建构和族群群体的认同结构也颇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改革的浪潮把保安族妇女推向了发展保安族各项社会事业的前沿阵地,她们勇敢地接受挑战,积极投身于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文化建设的大潮中,成为振兴发展保安族各项社会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她们与男子汉们并驾齐驱,凭借保安族妇女传统的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以辛勤的汗水谱写着保安族妇女新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12.
对保安族妇女经济参与和教育的调查马亚萍一保安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亦是甘肃省三个特有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在积石山县境内,又以大墩、甘河滩和梅坡三村为保安族的聚居区,也就是人们俗...  相似文献   

13.
保安族     
保安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共有五千六百多人,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县大河家地区,1952年3月成立了保安族自治乡,1956年改为保安民族乡。关于保安族的历史,过去沒有文字記載。据說在百年前,保安族的祖先居住在青海省同仁县保安城,后来才迁到甘肃省临夏县現在住的地方,因他們是从保安来的,所以称作“保安人”。保安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无文字。由于保安族在經济上文化上与蒙古、藏、汉、东乡等民族有長期的友好往来,因此,在保安語中有多汉語、蒙語、藏語的词彙。在保安人中絕大多数都会說汉語。  相似文献   

14.
在甘青两省接壤的积石山东麓,甘肃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保安族聚居于大敦、梅坡、甘河滩三庄,俗称“保安三庄”。这里孕育着保安族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口承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5.
保安人是深受社会动荡之苦后,才落居大河家的。保安族的族称来源于原居住地保安城。从族源讲,保安族是元代以来一些中亚来华的穆斯林回回人和改信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地区戍边屯垦,同当地的藏、土、汉等民族长期相处,通过婚姻等自然融合,约在明朝中叶形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清咸丰、同治年间,从青海同仁辗转到循化,后又迁徙落居甘肃河州大河家地区,形成以大墩村、梅坡村、甘河滩村为主的新的保安族聚居区。1952年成立了保安族自治乡(1956年改称保安民族乡),下辖大墩、梅坡、甘河滩和高赵李家4个行政村的644户保安族。1981…  相似文献   

16.
保安族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民族,辅之以林、牧、副业等多种经济成分。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保安族人民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持、帮助下,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其间由于受“右”的错误思想的影响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保安族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农林牧各业虽有所发展,但发展缓慢,且高低不稳,大起大落。  相似文献   

17.
保安族的衣饰曾发生过一个历史的变迁。最早,保安族同蒙古族相邻居住,和蒙古族衣着相似,穿长袍。后来,迁居到青海,又与藏族为邻,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保安族也学习了藏族的一些装扮,开始挎腰刀,穿皮袍,戴狐皮帽子。春夏秋季则穿长  相似文献   

18.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象五十六朵鲜花,盛开在华夏大地。在滔滔的黄河之滨,在大禹导河之极,女娲炼石补天的积石山下,就居住着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竺少的民族之一——保安族。长期以来,保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谱写了自己的历史,为祖国的发展和繁荣富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人最重要的民间手工艺品,也是他们追忆民族历史和技艺传承的物质民俗符号。它与保安族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和文明进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深深地植根于保安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表达了保安族人的艺术观、价值观甚至世界观。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了解、研究保安族民俗文化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20.
保安族是我国甘肃省的特有民族之一,现有1.4万多人,属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伊斯兰教不仅对保安族人民的精神领域,而且对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