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0年莫斯科政治书籍出版社出版了以.费多谢耶夫为首集体编写的《关于论战的艺术》一书,对论战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1980年5月12日的《真理报》在介绍这本书时指出,该书进一步阐明了论战的原则,揭示了论战的阶级基础,认识论根源和方法论,论战的战略战术、逻辑基础、社会心理机制、语言和风格等。《真理报》指出,马克思主义对论战实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埃及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的《自力更生与新国际经济秩序》这篇文章,是为联合国"非洲经济发展和计划化研究所"写的,1976年11月由该所发表.1977年美国《每月评论》杂志7.8月合刊刊登了这篇文章.同年日本《展望》杂志12月号加以转载,并在文章前面加了日本一位评论家的《解说》.为了介绍阿明对若干问题正面阐述的论点,我们特从《每月评论》中摘译,同时将日本评论家的《解说》一并摘译发表,供分析研究阿明和苏联学者论战的参考.文内插题是我们参考日译文加的.  相似文献   

3.
承婧 《社科纵横》2007,22(2):44-45
美国思想库是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一种特殊力量,凭借其特点和功能在美国对外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美国思想库的产生发展,与美国政治的需求密不可分。可以说,美国思想库之所以能够在美国对外决策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是由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美国思想库的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文章分析了美国思想库的类别与历史沿革、内部组织管理、主要社会功能,总结了美国思想库发挥社会影响的十大途径,从中归纳出思想库的若干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依附论”是六十年代在美国和拉丁美洲最初出现的一种激进的理论思潮,它涉及现代帝国主义理论、不发达根源、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等重大问题。这一思潮后来发展到其他地区,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很大注意和不少争论。“依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萨米尔·阿明和安德烈·冈德·弗兰克等著名经济学家。我国学术界对这派思潮的观点有过一些介绍,例如:《国外社会科学》1978年第3期刊载阿明的《自力更生与国际经济新秩序》;《世界经济译丛》1981年第2期刊载阿明的《第三世界的发展战略问题》、1981年第10期弗兰克的《不发达的发展》等文,以及《拉丁美洲丛刊》1982年第1期高话所著《战后拉丁美洲经济思潮概述》。但是对国际学术界在这方面的论战介绍不多。这里我们选登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经济系教授詹姆士·M.赛弗对“依附论”学派(文中称之为“每月评论派”)的一篇论战文章,供我国学术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6.
金敏 《浙江学刊》2007,(5):75-78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是由《读书杂志》发起,并主要以《读书杂志》为平台展开的一次影响深远的论战。本文关注的是《读书杂志》及其编辑者王礼锡和胡秋原为代表的《读书杂志》群体,在此基础上论述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以及其与《读书杂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80年代后期美国的文学界和教育界掀起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论战的焦点是美国大学里所谓的canon。canon的原意是圣典、正经,后来美国的大学借用了这个宗教术语,称大学生必读的世界经典名著书目为canon。这种特殊的含义一般辞典里没有列出。美国权威的《韦伯斯特国际大辞典》给这个词下了如下的定义:公认的或得到认可的书目。为了方便起见,本文暂把它译为经典书目,以区别于一般经典著作的概念。1 要弄清这场论战,还需要回顾一下经典书目的来龙去脉。美国的大学一般都设 有西方文化课,尽管名称不同,内容都与西方思想文化传统有关。这门课选用的教 …  相似文献   

8.
1971年12月27日,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在美国经济学协会第八十四届年会的理查德·艾黎讲座上作了一篇题为《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危机》的讲演.罗宾逊夫人在讲演中提出了资产阶级经济理论正在经受第二次危机,并对美国凯恩斯派经济理论展开了猛烈的抨击.我国学术界对此讲演曾作过介绍.鉴于这场论争有助于我们了解垄断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发展和演变,现将罗宾逊夫人的《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危机》和美国凯恩斯派代表人物詹姆斯·托宾的《英国剑桥与美国剑桥之间的论战》两篇文章的摘要一并刊出;同时,我们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黄范章同志写了一篇文章:《从"两个剑桥之争"谈起》,对这场论争的背景和意义,作了扼要的评论.  相似文献   

9.
关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转化成为生产价格问题的论战,自1885年5月5日由恩格斯发动以来,至今将近一个世纪之久,一直此起彼伏,从未结束。论战大体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一,从1885年《资本论》第2卷出版到1894年第3卷出版;二,从1894年到1907年鲍尔特凯维兹的“改正”马克思错误的文章发表;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论战沿着鲍尔特凯维兹的道路继续在德、奥、俄及中欧等地进行;四,1942年罗宾逊夫人出版《马克思经济学论文集》,认为马克思的价值论是形而上学,到1957  相似文献   

10.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西方经济思想库》点评高铁生由王慎之担任总编,秦凤翔、孙伟化、栾博担任副总编的大型工具书——《西方经济思想库》(1—4卷),已由经济科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在以往高等学校和经济类专业学校的经济学教学中,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占据着主导地...  相似文献   

11.
胡佛战争革命与和平研究所该研究所位于加州斯坦福大学内.它是美国唯一设在大学校园内的思想库,因为该所初建时并不是思想库,而仅是斯坦福大学胡佛战争资料储存中心,1919年,斯坦福校友赫伯特·胡佛为保存其在欧洲任战争救济协调人时所搜集到的有历史价值的资料而投资兴建了这个储存中心.1960年,政治经济学专家格伦·坎贝尔出任胡佛研究所所长,从此将胡佛研究所改变成为专门的思想库.坎贝尔在筹资和组织方面有着超人的技艺,他的到来解救胡佛研究所于经济危难之中.坎贝尔在任内做了很多工作,他扩充了原有的图书馆和国际问题研究项目,使它们驰名世界史学界.坎贝尔创建了第一流的独立研究中心.他为胡佛研究所图书馆20  相似文献   

12.
美刊《政治科学评论》1977年第3期刊载了彼得·H·默克尔写的《德国政治科学的动向》一文,综合报道西德政治科学的产生、发展、主要流派、主要研究项目以及某些学派之间的论战情况.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3.
在确保政治协商———即以专家为一方 ,以具有政治意识的公众和政治决策者为另一方进行不间断的双向思想交流———方面 ,偏重实用研究的研究所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思想库。对思想库的资助或是来自私人 ,或是来自公共部门 ,其主要任务包括在研究的基础上 (通常是跨学科的研究 )就广泛的与政治相关的主题和提案进行考察并发表评论。当代思想库的先驱最早出现于 2 0世纪初的英国、美国和德国 ,是应对当时新出现的经济和国家安全问题的产物。冷战后期 ,社会国家 (socialstate)的扩大、70年代的环境能源危机为新一代思想库提供了…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四国的思想库为对象,以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参考资料,从思想库的起源、概念、功能等方面对思想库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指出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社会》1992,(5)
“智囊团”,是人们对那些从事政策和管理、决策等项目研究,提供咨询的机构、团体的称呼。人们也常将这样的机构称之为“思想库”。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有五大智囊团: 兰德公司这是久负盛名的思想库,1904年成立于美国。目前的专业研究人员有600人,同时还重金聘请知名学者、知名人士参与研究工作。它已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全能型智囊团。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提出:"使哲学社会科学界成为党和政府的'智囊团'和'思想库'"。这是社会科学院发展的一个科学定位,既指明了社会科学院发展的前进方向,也要求我们必须把打造一流的"思想库"与"智囊团"提上重要日程。从地方社会科学院的发展现状和世界"思想库、智囊团"发展的实际出发,需要在五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打造一流的"思想库、智囊团",必须在提升对社会科学的认识上有所突破社会科学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地位作用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而且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  相似文献   

17.
论述1911-1913年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著作在六十至七十年代苏联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著作中占有重要位置.1962年出版了由C.齐赫文斯基主编、东方学研究所研究人员撰写的论文集:《中国的辛亥革命》.该书主要论述革命的过程,只有少数几篇文章直接论述革命本身的问题.其中?.加鲁什扬茨的《辛亥革命时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一文,对资产阶级史学,特别是中国史学否认阶级和阶级斗争在辛亥革命中的独立作用展开了论战.  相似文献   

18.
张娟 《社会工作》2011,(17):12-14
企业社会责任观念最先产生在美国并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就在“贝利一多德的论战”中确立企业应该负有社会责任;直到1971年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提出“CRS三同心圆”理论,即企业要依次承担发展经济、平衡社会、改善环境3个层次、  相似文献   

19.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居伊·索尔芒(Guy Sorman)生于1944年,1964年毕业于法国巴黎政治学院,1969年曾就读于法国国立行政学院,1970年起执教于巴黎政治学院并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纽约和阿根廷等地从事教学工作,现任法国第一个有关地方行政管理的索尔芒出版社社长.他著有《美国保守革命》(1983年)、《自由决策》(1984年)和《国家最小干预》(1985年)等专著,其中《自由决策》曾获1984年法兰西学院奖.上述三本著作在法畅销,已有英文、日文、意大利文、德文等译本在一些国家发行.本文是他在1986年11月3日至10日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来华访问时的讲演稿.作者在理论上是反对计划经济的,但文章写得严肃.文中对计划经济的批评和对"自由主义"的鼓吹也许有失之偏颇之处,但他提出的一些论点或许对我国学者有所启发.现将译文摘要发表,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M.奥尔森是一位曾数次涉猎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经济学家,早年获理学士、文学硕士和经济学哲学博士学位,自1960年就职于美国马里兰大学,现为著名经济学教授。其主要论著有:《集体行动的逻辑》、《国家的兴衰》、《经济学纵横》、《超越金钱的标尺》。本文是他就“经济、逻辑与行动”的主题,接受美国《社会》杂志记者R.斯威伯格采访的谈话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