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汪曾祺小说的重要情感品质之一是作品呈现的优美化;不但人与人之间大多充满了温情友爱,就是景物风情也有着温馨的色彩。汪曾祺小说的重要情感品质之二是情感呈现的感觉化;作家通过作品中的意象、形象把情感提供给感觉,同时提供出自己的情感评价。汪曾祺小说的重要情感品质之三是依附于感情表现思想。  相似文献   

2.
汪曾祺小说受民间文学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内容上的民间性,二是表现手法上的民间趣味,二者共同构成了汪曾祺小说的民间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3.
浅论汪曾祺小说的“非情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80年代初小说观念的更新中,王蒙和汪曾祺是引人注目的人物。王蒙的小说在内容上仍属“反思文学”,只是打破了以往小说以故事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框架的模式,采用了“意识流”的表现形式;而汪曾祺的小说不仅形式上的散文化,而且内容上的追怀往事,远离现实与政治,都与当时的文学主流——悲切的伤痕文学、沉痛的反思文学相轰轰烈烈的改革文学保持着较大的距离。王蒙的小说经过了好一番争论才被接受,而汪曾祺的小说  相似文献   

4.
里下河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汪曾祺在作品创作中始终远离庙堂,与当代主流文化也保持着距离,驻足于民间这块自由广阔的空间里深耕。民间意识在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他的小说创作具有明显的民间地域特点,表现在小说中诗意的民俗风貌、诗意的小说语言、诗意的民间人物等方面,作品着力于营造出一种自在的民间生活形态,构建出诗意的民间世界。  相似文献   

5.
从汪曾祺小说的语言风格、写作题材和写作对象三个角度对汪曾祺的小说进行了研究,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汪曾祺作品中的“最后一个”模式;《戴车匠》《鸡鸭名家》等通过对劳动者高超娴熟的传统手工艺的描写,抒发了汪曾祺对传统手工艺消失的惋惜;《羊舍一夕》等折射出人性的美,反映了汪曾祺对过去的追忆和怀念;《陈小手》等则揭示了人性的丑恶,批判了封建旧势力与当时丑陋的社会现实。“最后一个”模式概括性地反映了汪曾祺文化小说中的独特艺术魅力与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美不止于形式简洁、用词生动,也不止于音韵清雅、流畅。汪曾祺语言的美根源于他对民间日常生活所注入的深情目光,根源于他对每个人的文化发现,根源于他对此进行的诗性呈现。汪曾祺小说语言的文化意蕴和诗性呈现彰显着汪曾祺完整而系统的语言本体观念,彰显着他独特的文学观和生活观。  相似文献   

7.
以汪曾祺的高邮小说为主 ,从生命与文化的角度 ,分析了汪的恋土情结的文化传承 ,指出汪曾祺小说所表现出的故乡情结是对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历尽坎坷 ,具有漂泊感、倦怠感的汪曾祺的美好生命意识的补偿。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文坛上,老作家汪曾祺以他珠玉般的篇什,表现了卓越不凡的语言风度,显示了他深厚广博的文化修养和驾驭语言的高超功力,从而使语言成为他的作品最为突出的审美特征。本文着力探讨汪曾祺小说语言的风格特色,期待人们给予汪曾祺语言以更多的关注,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和欣赏这种高品味的语言风格美。  相似文献   

9.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的散文化,一直是我国现、当代部分抒情作家的创作追求。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其小说创作在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我国古典诗歌、散文的意境、韵味及章法形式等融合于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形成散文化的小说。本文从汪曾祺小说的语言、意境、情节、结构、人物刻画、题材六方面入手,对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进行剖析评述,以求促进对汪曾祺小说的进一步认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汪曾祺是一个深受中国原始儒家思想影响的当代作家,他的小说创作也体现了这种影响,性善、仁爱,关注现世人生的价值成为其突出的标志.这种充满人道思想的艺术是汪曾祺小说创作中最为珍贵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的高徒汪曾祺,其小说创作传承了沈从文小说的诸多风范,并在传承中有所创新与突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风格.从沈从文的视角,探究汪曾祺小说创作在小说结构体式、社会批判力、小说语言等方面存在的缺失,深化对汪曾祺小说创作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明清性爱小说的序跋及评点对小说本文的主旨、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艺术技巧等问题作了探讨,丰富了古代小说批评的内容。同时,它们还保存了许多文学的、社会的、思想的资料,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值得从多层面挖掘。所谓性爱小说是指反映、描述、展现人的性属性的作品,它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可以包括性活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与性相关的一切活动和意识;狭义则专指以性欲表现为中心内容,在具体描写性行为和交媾关系或带有官能刺激和挑逗意味的性感和情欲的基础上,反映人的性心理、性意识、性观念、性情感等性文化内容的小说作品。本文所论只就性爱小说的狭义概念而言,不涉及广义概念的作品。与绝大多数其他明清小说的序跋与评点一样,明清性爱小说的序跋及评点在小说本文批评和小说理论建设方面,都不能与名著批评的建树相比肩。但作为中国小说批评发展长河中的一员,即便是模仿,也丰沛了这条大河的水量,何况它还有一定的理论贡献,更有保存史料,反映时代风潮和性文化特征的成绩。  相似文献   

13.
耿红岩 《南都学坛》2008,28(2):61-63
汪曾祺小说在结构和文体上最为突出的特色是散文化。在结构上,他苦心经营的不是结构的严谨,恰恰是结构的"随便"。他的散文化小说结构大致可分为三种:树枝状结构、云朵式结构、画簿式结构。汪曾祺小说结构的随意、多元,突出表现在虚实相生、卒章显志、顾盼流转三方面;其显性结构的"松散随意"又造成了他文体特征的散文化。  相似文献   

14.
汪曾祺的儿童视角小说,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成长”主题。不同时代少年的成长历程折射出不同时代的历史内容,也隐喻了作家本身在不同时代对社会和人生的不同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汪曾祺的儿童小说也是他自己“成长焦虑”的折射。  相似文献   

15.
伊塔洛·卡尔维诺于1973年出版的《命运交叉的城堡》受符号学影响写成。在图像的单一视角下,观照塔罗牌与语言文字相结合的叙述,小说是运用了差异性原则的自足的系统;在图像与文字结合的视角下,小说具有转喻式的结构语法,呈现出修辞语法化的特征;最终立足小说整体角度,《命运交叉的城堡》具有自我复制的开放性,也具有自我指涉的元小说性,实现了小说的自我解构。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汪曾祺是一个既在潮流之中又在潮流之外的独特存在。评论者在谈到当代小说的“游戏”性质时,主要始于“现代派”、“先锋文学”,而忽略了汪曾祺的小说。笔者试图从游戏姿态、游戏心理、游戏手段和游戏取向四个方面分析,表明汪曾祺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进行了结合小说与游戏的最初尝试。  相似文献   

17.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散文化小说具有如下三种鲜明的特征:通常为一种如诗的意境所笼罩;缺乏完整的、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语言运用上主张“文备众体”,并着意于语言的省净、简洁与平淡。  相似文献   

18.
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历来以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审美韵味吸引着广大读者.从审美创造上看,汪曾祺有意识地淡化时代背景,淡化社会政治内容;从艺术心境上来看,情感节制而叙述明快.这一切使得其小说不仅在文体层面上表现出浪漫主义特点,而且在创作精神层面上为浪漫主义写作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范式.  相似文献   

19.
汪曾祺的小说有其独特的蕴含。其文意与禅意相通,则是使汪曾祺的小说臻于化境的一个重要因素。汪写的都是凡人凡事,且一一还其本来面目。这种“平常心”即是“见性”,即是其小说题材中禅意的显现。汪的小说不是写故事,而是写意境,写平淡、和谐的意境。顺乎自然、不加雕饰的平淡的意境,是禅的本质精神的艺术化。其小说中表现出一种圆满俱足、圆融无碍的美感特征,其和谐协调的意境,似乎使其作品进入清净圆融的禅境。汪的小说在结构上信马由缰,为文无法,因而其结构自然、协调、统一、完整。这与禅门无迹可求、浑然天成的道理也有相通之处。为适应禅趣的表达,其语言则简约而质朴,且经常留有空白。  相似文献   

20.
从文学史角度来看,汪曾祺小说文体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促进了新时期小说观念的更新;从文化学角度来看,汪曾祺小说文体破除了传统的审美认知模式,表征着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汪曾祺小说文体贡献无疑是独特而巨大的,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