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认为匈奴族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按照现在能够检索到的历史文献的记载,全面观察匈奴政权创建时期的历史,将匈奴政权列为北方民族政权建设的滥觞之一是有道理的。之所以视它为“之一”,是考虑到在匈奴族建立政权的那个时代甚至以前,还会不会有其他政权的存在,比如,同时代的月氏、东胡。对于匈奴政权的创立者,以往研究多认为是冒顿单于,事实上应当是头曼单于甚至早于头曼单于,冒顿时期是全面完善的阶段。而匈奴政权的单于庭、龙城、蹛林,也都是具有统治中心、祭祀中心等特点,也应当从其具体作用和相互关系等角度再作探讨。  相似文献   

2.
乌桓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它在西汉时活动于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一带。原先是东胡部落联盟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元前206年(汉高帝元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部众逃散,乌桓一支逃至乌桓山(在今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附近),从此便以“乌桓”之名出现于史册。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3世纪,匈奴在我国北方草原建立起第一个庞大的游牧民族政权.其统治体制的基本框架是以单于庭为中心,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为地方"四大国".单于是最高统治者,单于之下,左贤王是地位最尊贵、权力最高的职官.目前,学界对左贤王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而对匈奴左贤王的系统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比较深入地了解匈奴政权的体制,揭示其在匈奴的单干位继承、经济生活、政治和军事等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乌桓为两汉时期活动于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魏晋以后称为乌丸。它原先为东胡部落联盟的一个组成部分。汉初(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联盟瓦解,部众逃散,其中主要的两支分别逃至乌桓山(在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西北)和鲜卑山(在今内蒙古哲盟科尔沁左翼中旗西,此鲜卑山与拓跋鲜卑祖先所居的大鲜卑山并非一  相似文献   

5.
西汉时的呼韩邪单于是匈奴冒顿单于第七代孙,名稽侯珊。其父虚闾权渠单于去世后本应由他继位,结果却被右贤王夺去了单于宝座。稽侯珊逃到左部,借助左地贵人之兵力击败右贤王,自立为呼韩邪单于。随后,匈奴内讧,互相残杀,五单于争立。呼韩邪单于兵败难支,决定出走单于庭归顺汉朝。公元前五十二年(宣帝甘露二年),呼韩邪单于亲自到五原郡,作到中原觐见汉宣帝的准备。第二年,汉宣帝接待了他,给予隆重礼遇。在长安居住了一个多月,呼韩邪单于请求  相似文献   

6.
匈奴族是生活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带的古老部族之一,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兴起,公元一世纪(东汉时期)衰落。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是其诞生的摇篮与发展的舞台。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凭其才干,征服四周邻族,实现了鄂尔多斯诸部落的统一。并形成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幅员辽阔的奴隶制强国。  相似文献   

7.
<正>一、中原与西域的亲缘西域,从最初的发生就是一个宏大概念。它是在中原与草原即西汉与匈奴的长期战略对峙中出现的"第三方"。匈奴冒顿单于在公元前176年致信给汉文帝,告诉汉朝匈奴已经打败月氏,包括楼兰、乌孙二十六国,而这个功劳是右贤王取得的。右贤王所居之地,正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河西走廊。汉朝当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不得不屈服于匈奴的压力,对于匈奴人的炫耀,也只  相似文献   

8.
匈奴虽是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民族,但自匈奴第一个单于——头曼单于起,就有了自己的政治中心。其后冒顿单于建立匈奴奴隶制国家,便有南北单于庭和龙城之设。确定单于庭和龙城的地理位置对于研究匈奴社会政治及汉匈战争至为重要,故中外学者曾作过许多研究。本文试就单于庭、龙城之今地提出一些新见,未知是否言之成理,望得到诸治匈奴史学者及历史地理专家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9.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在它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公元前209——174年)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匈奴征服了许多邻族,控地东尽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在我国北方,以漠北为中心,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奴隶政权。在匈奴奴隶制政权存在的过程中,河西走廊地区不仅在行政、军事上,而且在经济上都与匈奴族的历史活动息息相关。因而,在两汉时期汉匈间的全面斗争中,河西走廊地区是一个重要的战场。鉴于此,我想对匈奴人在这个地区的历史活动,做一个初步探讨和研究。错误的地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上半阕末二句:“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对此二句,现在通行的讲法是:“飞鸣镝”者是咱们自己。因为咱们“飞鸣镝”,所以敌人就如同西风扫落叶一样纷纷地败下阵去了。我认为不然,“飞鸣镝”者是敌人,“正西风落叶下长安”是个副词句,指“飞鸣镝”的时间。“飞鸣镝”始见于《史记·匈奴列传》:“单于有太子名冒顿。后有所爱阏氏生少子,而单于欲废冒顿而立少子……冒顿乃作为鸣镝,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居顷之,冒顿出猎,以鸣镝射单于善马,左右皆射之。于是冒顿……从其父单于头曼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皆  相似文献   

11.
关于匈奴呼韩邪单于在甘露三年前往甘泉宫朝觐汉宣帝之路线问题,学界普遍认为是从五原郡向南沿着直道而来。呼韩邪单于若走直道,所经过之郡不满文献所载的途经7郡之数。直道与秦汉王朝北边国防体系之建设密切相关,从宣帝君臣谨慎的行为而言,不可能让其行走直道。呼韩邪单于朝汉之行成为汉廷处理此类外交事务所遵循的“汉家故事”,后来段会宗、班伯因匈奴单于来朝而任职雁门、定襄,所以呼韩邪单于路过之郡依次是五原、云中、定襄、雁门、太原、河东、左冯翊。  相似文献   

12.
急公好义、刚柔相济、谨言慎行、外圆内方,这16个字可概括茅盾人格的主要内涵与个性特征。受极"左"思想的影响,五四文化精英的幸存者,虽面对自我人格时代扭曲的同样厄运,但因其内在条件与主观能动性存在差异而分化为"左"、"中"、"右"三种类型。茅盾人格从"刚柔相济"发展到"外圆内方"、"以柔'蔽'刚",并非人格自律标准的降低,而是"所处的社会状态"使然,他不得不调整策略以适应特殊的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13.
东汉永和五年,南匈奴左部发动叛乱,暴露了南匈奴内部矛盾的加剧。东汉朝廷的直接干预,更导致南单于传承秩序进入无序状态。匈奴屠各种在其尊贵地位受到威胁时,以血统为旗帜,奋起抗争,从而使南匈奴由内讧走向分裂。南匈奴左部叛乱后,东汉朝廷迁徙西河、上郡、朔方等郡治至内地,但南单于庭并未同时南迁。除於扶罗部外,南匈奴部众在东汉末年才陆续离开缘边五郡南迁。南下的南匈奴实际上分成河东的於扶罗部、离石的左部和新兴的刘豹部等三股势力。曹操统一北方时,留南单于呼厨泉为人质,以右贤王去卑“归监其国”,而分其众为五部,南匈奴的三股势力又合而为一了。  相似文献   

14.
草原是草原文化物质之根。草原文化生态环境是草原文化得以传承延续的最基本条件。近年来,以蒙古族为代表的草原游牧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正在面临着严重挑战。建设草原文化生态保护区已刻不容缓。2005年,长调民歌成功入选联合国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同时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高端保护。在近几年的保护工...  相似文献   

15.
杨强 《学术探索》2014,(8):76-82
从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游牧封建制在蒙古社会延续了700多年,与西欧和中国内地的封建制度相比,蒙古游牧封建制既具有共性,又有其独特的个性。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横向上整个社会分封为不同的单元,从纵向上看整个社会划分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的阶级之间以"阿勒巴"为纽带联结在一起;同时,由于宗教因素和蒙古民族对成吉思汗的崇拜,蒙古封建制又具有汗权传承的单一性的特点。通过对蒙古游牧封建制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蒙古历史的发展,也可以了解游牧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6.
何天明 《阴山学刊》2010,(2):66-72,124
北方草原古族经过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同其他人群分离之后,创造了与自然生态存在相适应的游牧生产方式和游牧文化,走过一条大传承小曲折的发展之路。他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取得本质认识的"天人合一"观念,深刻反映了人类的生产规模必须与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平衡才能使生产得到适度扩张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规律。生产水平发展到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而必须扩大生产规模时,人们必须遵照这一规律的要求,以科学的态度对自身和自然资源做"固本培元"的工作,改革自己的生产行为和生产模式,提高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的质量,使二者的力量对比在新的基础上取得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文明撞击中发展的蒙古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同文明撞击下发展起来的蒙古文学,具有四个显著特征:其一,文化上的兼容性和自立性,导致了蒙古文学的繁荣发展和稳定生存。其二,民族历史的艰难历程和经济发展的淤滞延缓,决定了文学内容的相对集中和文体表述的趋于定型。其三,诗性的语言和直观的思维,确立了韵文作品的主导地位和创作模式的固定倾向。其四,深厚的民间文学传统,导致了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的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18.
朱彦民 《殷都学刊》2006,13(2):9-16
有夏一代,商族在迁徙过程中,其经济生活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游牧而游农、由游农而定居农业生活。这种经济模式的转型,缘于商族在每一步军事胜利和占领之后,其所接触或打败的那个民族的经济生活模式都会被积极进取、善于学习的商族人所接受,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在文化上落后、经济上单一的商族的发展和进步,促使它向着这些民族的先进文化和农业经济靠拢和转变。分析先商考古学文化遗迹,这种经济转型是有迹可循的。  相似文献   

19.
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匈奴、鲜卑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后"收继婚"观念和制度变迁,讨论北方游牧民族法律变迁,揭示该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法律观念和法律制度变迁背后的社会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20.
秦汉北方游牧民族冠帽谈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斌 《西域研究》2004,(3):102-107
作为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汉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冠帽不仅种类纷繁、形制多样 ,而且构思精巧、技艺高超 ,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同时 ,简单实用、利于戴用的服饰特点又适应于他们流动迁徙的游牧生活和审美情趣 ,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呈现出浓郁的草原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