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国旗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旗帜,国歌则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歌声,她们是国家尊严的标志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国歌词曲都是特意创作的,一部分国家则是运用传统革命歌曲、爱国歌曲或古典歌曲的曲调另填歌词,如罗马尼亚国歌、奥地利国歌。另一部分国家的国歌是古老的歌词配以新创作的曲调而形成的,如日本国歌。还有一部分国家采用传统的革命歌曲作为国歌,例如:法国是沿用1792年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首表现法国人民争取民主、反对暴政的革  相似文献   

2.
振江 《山西老年》2013,(10):16-16
国歌,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精神。世界上最早出现国歌的国家是荷兰。中国出现国歌的时间较晚,至今只有百年的历史,却经历了清朝末年、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年来中国国歌的演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3.
国歌作为艺术作品,往往是民族艺术的突出代表.国歌歌词作为民族文学的一种,集中而明确地体现出民族的核心精神.作为东方现代文学的一部分,东方国家的国歌歌词显露出鲜明的民族主义特性.这首先从东方各国国歌创作者群体的组成可见出.其次从具体的东方国家国歌歌词的主题思想及主要内容来看,它们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情感与精神.后者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鼓舞士气,号召人民与敌人做斗争,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战歌;一类是赞美国家壮丽河山,表达对民族的挚爱之情的颂歌;还有一类是呼吁人民团结一致建设美好家园的希望之歌.这些国歌构成东方民族主义文学重要而独特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正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歌曲,由政府制定或采用,通常在庄严、隆重的场合演唱或演奏。现把一些国家国歌的特点简说如下,供读者备忘。最早的国歌歌词是日本国歌《君之代》的歌词,选自延喜五年(公元1565年)醍醐天皇敕选的《古今和歌集》卷第七,他本是平安时代(794-1185年)的一首贺歌。但日本国歌的曲调产生较晚,是明治十三年(1880年)宫内省雅乐部伶人林广守创作的。最短的有歌词的国歌,要算乌干达国歌,乌干达国歌是1962年宣布独立时制定的。当时举行了征求国歌的比赛,获选的是音乐教师卡科马作词作曲的,全曲仅八小节,歌词分两段,第一段31个字,第二段34个字。最短的没有歌  相似文献   

5.
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歌曲。它应当具有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基础,否则,势将流于形式而难以传播,更难以起到团结、教育、鼓舞人民的作用。从历史上看,世界上有不少国家都是选用了在群众斗争中产生并有广泛影响的战歌为国歌,如法国沿用了1792年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首表达法国人民争民主、反暴政的革命歌曲《马赛曲》为国歌;荷兰则选用十六世纪尼德兰反对西班牙统治的一首群众歌曲《乞丐歌曲》为国歌;苏联在十月革命成功后,直至1944年的二十五年中,都是用《国际歌》作为国歌的。  相似文献   

6.
国歌是由国家正式规定的代表本国的歌曲传西洋第一首国歌产生于16世纪荷兰自由战争年代,即今之荷兰国歌。此后欧洲各国竞相仿效。到了18世纪,英、法、德、奥等国,都制定了自已的国歌。中国国歌的产生与发展,简述于下。一、巩金瓯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名为《巩金瓯》,歌词如下: 巩金瓯,承天铸,民物欣凫藻。  相似文献   

7.
王乐飞 《老友》2013,(3):13-14
国歌是在世界历史进入近代文明、人类活动联系紧密、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出现的。国歌是一个同家精神面貌的体现。她起着激励国民、凝聚人心的作用,是现代国家不可缺少的元素。  相似文献   

8.
吴雪晴 《社区》2009,(29):44-46
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世界上最早出现国歌的国家是荷兰。中国出现国歌的时间较晚,至今只有百年左右的历史,却经历了清朝末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最初的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到成为今天激励人民群众居安思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时代之音。百年来中国国歌的演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有关近代中国政治象征符号的研究十分活跃.自2000年英国学者哈里森(HenriettaHarrison)出版了<共和国民的塑造:中国的政治仪式及象征符号>之后,关于民国时期形成的各种政治象征符号--如孙中山遗像、中山陵、国旗五色旗或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等--及其对国家统一所发挥的作用,涌现了不少颇有分量的论文,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尽管如此,与形象符号比较,国歌这一被赋予了政治象征意义的声音符号的学术研究,至今却并不多见.这篇论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晚清到北洋政府时期近代中国的"国歌"问题,尤其是该时期围绕国歌问题展开的讨论、国歌的具体制定及推广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音乐赏析 ,文中简述“国歌”这一体裁的特点、作用 ,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国歌》的音乐特征 ,论述与之有关的知识 ,阐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伟大意义 ,强调高扬中华民族之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日本参议院最近继众议院之后通过了正式立法,把“日之丸”旗和《君之代》歌定为日本的国旗和国歌,从而使百余年来的日本国旗、国歌最终实现法制化。此举反映了日本政局日益右转的政治倾向,并引起亚洲国家的普遍不安和担心。  相似文献   

12.
2000年的岁末年终,实际上也是20世纪和第二个千年行将结束的时候,有关俄罗斯国歌问题的议论,又变得沸沸扬扬。在随处都可感受到的这一弥漫着音乐氛围的狂热之中,国歌的创作者们纷纷宣称,半个多世纪以前,有关国歌的问题完全是由国家一手包揽解决的。正是由于他一个人,也就是斯大林,才产生了由亚历山·瓦西里耶维奇·亚历山德罗夫谱曲的苏联国歌。所以很显然,这一国歌也是与“20世纪俄国的伟大成就紧密相连的”。那么,这一歌词与歌曲不可分割的巨作又是以何种方式产生出来的呢?关于这一点,C·B·米哈尔科夫的回忆录传达了某种信息。但是,正像所有的回忆录一样,事实的真相也经过了包揽,而且只是他个人的看法。而真正的事  相似文献   

13.
《老友》2003,(10)
第一首国歌:1901年,清政府首次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首国歌《巩金瓯》,歌词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皓,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第二首国歌:1912年,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歌词是:"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  相似文献   

14.
吴钟华 《社区》2003,(17):53-53
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的莫过于这个国家的国语、国旗、国歌。我在驻基里巴斯使馆工作时,因为使馆仅我一个人,没人跟我说中国话,我对祖国要说的千言万语只能藏在心里。我自己每天升国旗,对祖国的思念之情,都用双眼向冉冉而升的国旗表达。最让我难忘的是庄严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为我独奏时的情景。那一刻,我对祖国的激情真是难以用言语表达。1990年初,由于当时特殊的原因,我一个人从驻斐济使馆到基里巴斯共和国建立大使馆。那是真正的建馆,因为对内对外一切都从零开始,而这一切又都由我一人去做,其工作量之大,头绪之多,是常人难以想像的。我经…  相似文献   

15.
成长是两辈子的事。比赛前演奏国歌。作为一名专业棒球运动员,我不知听过多少遍。可那晚情况不一样,我父亲来演奏国歌,我当然要好好听。  相似文献   

16.
尽管澳大利亚建国200周年纪念日出现了挥舞国旗、显示爱国热忱的场面,澳大利亚人却相对地不愿流露对国家的感情,在唱爱国歌曲时表现得不很自在。在澳大利亚,人们对象征着国家特点的国旗、国歌不轻易显现忠诚。  相似文献   

17.
“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每一次国歌在天安门广场响起的时候,每一次国歌在世界竞赛场上响起的时候,中国人都是那么的情绪高昂,那么的豪迈。这,也是田汉——这个我们不能忘记的人的豪迈。  相似文献   

18.
国歌的音色     
用铜管乐器演奏国歌已经成为世界通例。19世纪以来,集欧洲国家铜管乐器之大成的军乐队,成为代表整个"西方形象"的经典之一,挑战了各国传统的文化品味,模糊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界限。铜管乐队的风行很大程度上不是赖于这种乐队音响本体的功能,而是多半来自对强大的西方的效仿。在这一效仿下,国歌的地域意义和民族意义被消解,民族特征被淡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对西方乐器和民族乐器的讨论,已经转化为以交响乐队为代表的"普世价值"与以民族乐器为代表的"文化记忆"问题的讨论,这是民族意识崛起在另一层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正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规定,在公共场合,故意篡改国歌歌词、曲谱,以歪曲、贬损方式奏唱国歌,或者以其他方式侮辱国歌的,由公安机关处以警告或者十五日以下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提案终圆梦2017年11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十)的同时,还表决通过  相似文献   

20.
看国旗升起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升国旗则是对国家的尊重。那个周一,我仰望飘扬的五星红旗,唱着庄严的国歌。“起来,不愿……”,国旗随着音乐的节奏升起来了。在国旗中,我看到了七国乱战,唐宋元明清的沧桑巨变。瞻仰国旗,二次鸦片战争,八国侵华战争,数次农民起义和事变;看,五星红旗顶端,顺着风有节奏的摇动着:改革开放,原子弹,神州号,奥运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