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论现代管理的人文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管理模式 ,由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向人文管理的飞跃是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人的情感因素、团队精神、尊重原则、沟通原则和参与原则五个层面概述了人文管理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有了管理科学,为什么还要研究领导科学?难道管理科学不是领导科学吗? 诚然,管理科学包含有一部分领导科学的知识,但是,领导科学毕竟不同于管理科学。领导科学是关于“帅才”领导者实现总体上决策的理论。管理科学则是具体的专业干部进行有效管理的学问,它们的研究对象不同,理论形式不同,适用范围亦不同。因此,划清领导科学与管理科学的相对界限,研究它们各自的理论特点,对于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领导科学,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法斯宾德与谢晋分别是德国和中国当代电影史上的情节剧大师,他们共同的美学追求是继承并发展了传统情节剧的电影形式,创造了一系列不同个性的时代女性悲剧形象,不仅把个人命运、个人情感悲剧同整个社会、历史紧密结合起来,而且还注重情节剧的大众化审美和娱乐因素,把影片的思想价值和观赏价值统一起来。由于具体文化语境和审美个性的差异,法斯宾德对人物情感与命运的展示充分利用了时代变迁的偶然性特点,是一种社会/伦理化的历史缩影;而谢晋对人物情感与命运的揭示则更紧密地联系具体政治因素的必然性影响,是一种政治/伦理化的现实写照。  相似文献   

4.
谌中和 《学术月刊》2012,(12):126-138
中国诞生的过程是一个权力从分散趋于集中、从有限趋于无限的过程,是原始民主在中国不断走向死亡、集权不断走向完善的过程。原始民主或有限权力制度与中国农业的技术化时代相联系,集权或帝国制度则与中国农业的伦理化时代相关联。技术越是落后,原始民主制度或分权现象越是显著;随着技术化时代的没落与伦理化时代的到来,权力的集中或集权化趋势也愈是明显。因此,民主(权力的分散与有限性)与集权(权力的集中与"无限性")不仅是相对的,而且都是解决特定社会历史问题的手段与工具。任何时代的政治制度在形式上都更多地与人口生产而不是物质生产的形式相关联。农业技术化时代的社会治理主要通过直接借用人口生产的族群组织形式来实现,但它在价值观上以追求技术进步和财富增长为目标。伦理化时代的社会治理强调用宗族或家庭生活的伦理观念来维系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因而更自觉地表现出对善与正义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管理科学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有必要全面了解西方管理科学以及二十一世纪管理科学的发展动态。本文阐述了管理科学的历史及其发展的新趋势即管理创新和管理软化。同时介绍了知识管理的发展和现状。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伦理化是基督教与我国社会相适应的契机和相结合的模式,是基督教对在我国社会的特殊处境的合理应对,但基督教伦理化中还有几个亟待界定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如基督教伦理化与基督教道德化的关系、基督教伦理化的解释基点、基督教伦理的二元性及其难题等.  相似文献   

7.
管理哲学是20世纪初叶哲学"向下发展"(从形而上学转向科学哲学)和管理学"向上发展"(从管理艺术转向管理科学并从管理方式研究上升到对管理本质、意义及规律的研究)而造成的科学哲学与管理科学之间交汇、合流的产物.这门科学哲学与管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其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作为科学活动的特殊形态之一的管理(包括管理思维和管理行为).它既区别于以一般科学活动(包括科学思维和科学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哲学,也区别于分别研究各种不同形态的科学管理(诸如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之类)的特殊管理学(诸如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之类).  相似文献   

8.
赵炜 《广西社会科学》2008,153(3):115-120
春秋战国时代是决定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气象的关键时期,宗法伦理政治的内生性制度缺陷成为了这一时期政治变革的内生性动因。因此,公元前770年以降的中国传统政治生态演进的历史进程,是政治"去伦理化"的进程,其结果是"家国一体"的宗法政治时代的终结。  相似文献   

9.
<正> 管理科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具体对象虽然不同,但都是关于经济生活这一共同客体的研究。作为管理科学一般基础的劳动组织理论,就是马克思对劳动方式分析的内容,而劳动方式是直接由生产力特别是生产资料的技术性质所决定的不反映利益关系的生产关系一般,因而以协调协作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管理理论,是可以为我们所吸收利用的。 一、劳动方式是一般管理科学的基础概念  相似文献   

10.
真诚是人之为人的根本。道德真诚本性的养成,是属人的和人属的公共生活的伦理文化底色。丧失道德真诚,首先产生的是道德个体之道德价值信念的迷茫和遮蔽,随之而来是"做一个真诚的道德人"的道德勇气的丧失;其次,丧失道德真诚,会使整个社会陷入一种"去伦理化"、"非伦理化"甚至"伪伦理化"的道德沉沦的"离散性"生存状态。这样一种"非本真性"的生存状态,客观上必然会促使道德个体私欲的膨胀,以及社会精神气质上,因各种假道学的充斥所导致的普遍的道德投机主义的盛行。其结果,是作为优良文化最后之结果的、体现为特定历史时代民众之最为可贵的道德人格的日渐功利性和犬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