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的接力     
儿子在家里乱翻我的杂志。突然说:“我准备到日本旅游一次。”因为他经常异想天开,我置之不理。他说:“咦,你为什么不表态?难道不觉得我很勇敢吗?”我说:“是啊是啊,很勇敢。可世上有些事并不单是勇敢就够用。比如这件事吧,还得有钱。”他很郑重地说:“这上面写着,举办一个有关宗教博物馆建筑的创意征文比赛。金牌获得者,免费到日本观光旅游。”说着,把一本海外刊物递给我。  相似文献   

2.
参加奥运会男子气手枪比赛的中国老将王义夫尽管仅仅夺得银牌,但他表示,对今天的成绩感到很满意。 王义夫今天以686. 9 环(资格赛 590环,决赛 96.9 环)的成绩获得银牌。虽然今天没有打出理想的成绩,但他否认是因为赛前压力太大。他说,没有感到太大的压力。 王义夫说,能够参加5届奥运会,经过20年的辛苦训练,年龄又这麽大.今天打出这样的成绩,已经很满足了。虽然没有拿到金牌很遗憾,但是得到银牌已经很不容易。资格赛590 环是他历来的最好成绩。 他说。不管是否拿到金牌。我已经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无愧於…  相似文献   

3.
漂亮的女狼     
一位姑娘向一个小伙子求爱。她写了一封求爱信。信上说:“人们都说我是一位漂亮的女狼.假如我们两个人……”小伙子见信,忍俊不禁,很有礼貌地写了回信,说:“狼姑娘.谢谢你的美意。非常遗憾,我不敢答应你。我幸亏是在信上遇见你.要是在路上碰见,我可就没命了!”  相似文献   

4.
张炜 《社区》2010,(17):47-47
老舍出事的前一天.发生了这样一幕: 老舍对斗他的造反派说:“我不是反革命,我写的作品都是歌颂新社会和中国共产党的。”造反派们马上讥笑地反问他:“你歌颂共产党,为什么共产党不要你入党呀?”  相似文献   

5.
有人戏称“李对红是当今中国体坛上的靓女”。偏偏就是这个靓女,却与靓女少有关联的枪结下了不解之缘。1992年,李对红夺得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运动手枪银牌;1996年,她又夺得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子运动手枪金牌。她从事射击运动15年来,已经获得世界各项射击比赛的大大小小18枚金牌。有个外国记者无可奈何地写道:“李对红小姐的枪法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枪缘──枪,带给李对红的不仅是鲜花和金牌,也有打击和痛苦1970年1月26日,李对红、李双红这对双胞胎姊妹降生在黑龙江省大庆市一个普通的家庭,妈妈是一家饭店的服务员,爸爸是一名普…  相似文献   

6.
褚双林 《可乐》2010,(8):60-60
一天,带小儿回山东老家,我让他尝尝大饼卷葱。饭桌上有酱,我指点他说:“你蘸着吃。”他立马站起来。看他误会了。我又说:“我是叫你蘸着吃!”他一时不明白,委屈地说:“我不是站起来了吗?还要我站到哪里去?”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看了一篇文章,说的是世界羽毛球冠军熊国宝在访问台湾时,台湾记者按照惯例向熊国宝提问:“你赢得了世界羽毛球冠军,应该感谢哪位教练的栽培.?”没想到木讷的他坦诚地说:“如果是要感谢栽培的话,我最应该感谢的是我对自己的栽培!”  相似文献   

8.
9月 21日,悉尼当地时间上午 11点,在奥运村的升旗广场.国际奥委会为中国举重选手吴文雄补发了男子举重56公斤级银牌,为张湘祥补发了一枚铜牌。 由於男子举重56公斤级比赛中获得第二名的保加利亚选手伊万-伊万诺夫在赛後的药检中被查出服用了利尿剂.被剥夺了银牌,因此原来排名第三、四名的中国选手吴文雄、张湘祥晋升为银牌和铜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吴文雄揶揄道:“没想到我的对手是兴奋剂!”国际奥委会为中国吴文雄、张湘祥补发奖牌  相似文献   

9.
中国真性感     
罗西 《社区》2012,(8):51-51
我喜欢与老外交流。早年采访美国人潘威廉教授,平常他一说“谢谢”。中国人总是“纠正”他说“不用谢”.他很委屈地问我:不用“谢”,那要用什么字?问我工作如何.我谦虚地说:马马虎虎啦!他伸出大拇指夸我:厉害!我解释说。马马虎虎就是“很一般”的意思。他一脸无辜而疑惑:马马虎虎,是两匹“马”两只老“虎”,这不是很棒很棒吗?  相似文献   

10.
当很多人疲于被时间追赶时,他却乐此不疲地追赶时间。这是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关东元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在一间明亮简约的办公室,关东元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几分钟前,关东元还在召开一个会议,我们约定的采访时间一到.他即如期而至。记者略表惊讶,关东元说:“我每天的日程都按分钟计算.毛主席说过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人生短暂.不应浪费每一分钟。”  相似文献   

11.
汪斋 《山西老年》2014,(1):23-23
一次,周恩来接见的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做马路?”他听后没有急于用刺人的话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马路。”这个美国记者仍不死心,继续出难题:“总理阁下,在我们美国,人们都是仰着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低头走路,这又怎么解释呢?”周总理笑着说:“这不奇怪,问题很简单嘛,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了,而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是低着头走了。”  相似文献   

12.
张曼娟 《社区》2012,(35):60-60
“老板,我要一片冬瓜。”我已经在菜摊前面站了好久。才扬起声音说。太久没有进菜市场,我变得很生疏,找了许久才找到母亲以前常常光顾的那个菜摊。老板手脚利落地搬起冬瓜。抡起刀子就要切下去,我忙止住他。“太厚了.不用这么厚。”老板的刀子往前挪一些.我又摇头,他再往前挪一些.我还摇头,这时候老板终于忍不住说话了:“这么薄,我手软切不下去,啊,要不然你来切好了。”我只好无奈地笑着对他说:“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吃不了那么多。”  相似文献   

13.
王平 《金陵瞭望》2008,(20):44-44
1942年春.我党早期的领导人张浩弥留之际.向环立的毛泽东、朱德、任弼时、董必武等人提出请求:“我奋斗了20年.现在看到了新中国的曙光却要走了.没有看到胜利.终生遗憾。请你们把我埋葬在杨家岭对面的桃花岭.让我天天望见党中央、毛主席。”张浩吃力地说。毛泽东听了十分感动,他转身对大家讲:“让张浩同志在桃花岭上天天监督我们吧。”  相似文献   

14.
高小宝 《社区》2013,(11):31-31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两个人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个人是我家的亲戚,是位木匠,在我们那一带名气很响。有一年,我家要做一些家具。把他请了来。父母对他特别尊敬。我颇不以为然地问父亲为什么要那么周到.父亲说:“我敬的是他的人品和本事!”就因为父亲这句话.我暗暗对他多了关注。随着他完工成型的家具越来越多。我开始对他的手艺佩服起来。  相似文献   

15.
冰上惊魂     
西格 《可乐》2010,(8):59-59
一天,吃完午饭,格雷斯打开电视。电视里正在播放一个年轻人破冰钓鱼的画面。 格雷斯双手一拍,高兴地说:“这样钓鱼太好玩了,我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他到杂物房找到爷爷的钓具、鱼饵和钓鱼凳,来到一个结了冰的湖面上,摆好钓鱼凳,舒舒服服地坐下来,开始在冰上凿洞。  相似文献   

16.
我把身子伸出窗外,看到一个男孩挂在苹果树上,身上除了一件弹性裤之外,一丝不挂——那就是米加!当时我立刻冲下楼,铆足了劲儿冲进花园,朝着吊在树上的小男孩跑去。“你是谁?”他问。这也是我在舌尖上想要问的问题,竟然被他先开口问了。“我叫乔金。”我说。“我叫米加。你为什么要用头倒着站?”  相似文献   

17.
万新 《中国农村》2007,(7):40-43
“下午去了一趟牙科诊所,把两颗牙齿拔了;太痛了,痛得我饭都吃不下。”2007年6月1日傍晚,在南宁一家招待所采访孟进生时,他告诉记者说。他张开嘴,记者吃了一惊,因为他的上下牙槽几乎没有了牙齿。“都是以前吸毒害的。”孟进生苦笑一声说。  相似文献   

18.
荷兰很安静     
GULU 《社区》2014,(32):34-35
我曾问他:“你为什么会喜欢荷兰呢?”他想了想,说:“小时候经常看到我妈用的那种‘靛青色’颜料就产自荷兰,上大学时崇拜的纪录片大师伊文思就是荷兰人,还有凡·高,工作以后谈成的第一份广告是‘荷兰乳牛’,去过的第一个欧洲国家也是荷兰,那宾馆的早餐,太丰盛了!”  相似文献   

19.
那个前任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居然在考试过程中偷看报纸。我强忍着怒火静静地将他的报纸收了上来。下课后,我让他到办公室“做客”。“为什么在考试时间看报纸?”我和颜悦色地问。“因为报纸上的内容太精彩了。”“报纸再精彩也要留到课后看啊!”“我想快点把报纸看完。”“为什么?”“因为这份报纸是向刘小宁借的,他说放学后要还给他。”“你为什么不向别的同学借?”“其他同学都不爱跟我玩,不借我。”“当初在订报的时候为什么不订一份?”“我……我……因为我家穷,我买不起。”他呶呶嗫嗫地说。过后,我到了他家,看到了他家徒四壁又破陋不堪的房屋,听到了他唯一的亲人——父亲无奈的叹息,我顿时理解了,是贫困的家境和缺少的母爱形成了他自卑和冥顽不化的个性。又一期的《小学生周报》到了,在分发报纸时,我把自己留的报纸分给了他。当我念到他的名字时,他惊愕极了。我则向他投去了默许的微笑。过后,他来问我原因,我说:“以后, 你的报纸就包在老师身上了。”他的震憾溢于言表。我要送他的不仅是一份报纸,我更要送给他那残缺的关爱和呵护。渐渐地,他有了同龄人该有的笑容, 他的“侠骨”少了,他的“柔情”多了,他变得热爱学习了。  相似文献   

20.
一次约会     
这是由红娘牵线,双方认识后我和老田的第一次约会。这天上午11时,我在市老年大学开完通讯员会,就匆匆下楼去候车,等了好久也不见车的踪影,我站立不宁。好容易才上了车,又在中途换车,等到达目的地已超过预约时间40分钟。一下车,老田就从站台旁站起来,责怪地说:“你怎么才来?我等你一小时了。”不等我说个为什么,她又诉苦说:“来一辆,我迎一辆,下一个我看一个,就是没有你,简直令人心凉。”我歉意地说:“我在那里等车也着急呀,遇上堵车也不由己。”她说:“你怎么不打个‘的’?十块钱就舍不得?”不容我回答,又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