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成组技术”作为一种组织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组织方法和制造原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极积采用着。它的基本原理是相似性原理,即把分散在不同产品里的结构相似、工艺相似、尺寸相似的各种零件组成相似零件族,按相似零件族来进行加工,把大量生产类型的优点,扩大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类型上来,扩大批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采用“成组技术”,即根据零件的形状、尺寸、工艺设计(包括工艺基准的选择,夹具方式、工步内容、工序检验等)对零件进行分类,打破产品界线,实行按零件族进行加工,使企业从部分实行“成组技术”到全面实行“成组技术”,制订总体规划是获得成功的关键性一步。  相似文献   

2.
在非可展直纹面的侧铣加工过程中,曲面的非可展的特性会影响加工后零件的表面质量。尤其在铣削软材料工件非可展直纹面时,刀具跳动是零件表面加工误差增大的新因素。针对这一问题,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基于刀具跳动的非可展直纹面侧铣加工刀位优化方法。首先构建了刀具跳动下的误差度量函数;随后通过测量法得到了刀具跳动后的实际回转轮廓半径;最后在考虑刀具跳动的情况下通过单点摆动法对初始刀位进一步优化。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将刀具跳动因素加入非可展直纹面的误差优化模型中后,加工平均误差减小了25%,过切率减小了18.5%。该研究方法有效提高了零件的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3.
聚四氟乙烯波纹管的材质有弹性、结构可伸缩,车削加工时装夹困难,不易保证波纹尺寸精度。为此确定了特定 的波纹管车削工艺流程,对弹性毛坯设计了弹性夹头及通孔套夹具,使用定尺寸刀具保证波纹尺寸,使波纹管加工精度 满足设计要求,密封性能稳定可靠,使用寿命长,已广泛使用在化工泵机械密封上。该工艺方法简便高效、实用可靠,对 其他塑料弹性薄壁零件的加工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法兰盘阶梯轴零件成形过程,确定其合理的工艺方案,课题组运用Deform 3D软件对带法兰盘阶梯轴零件镦挤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模拟结果对初定工艺方案进行分析,确定了3步成形工艺,并对该工艺进行改进。基于正交试验对改进工艺进行优化,综合模具载荷、折叠角大小和分布及应力分布等因素,确定了最佳的工艺方案。结果表明:采用3步成形工艺时,对法兰盘进行2步镦粗成形,即采用挤压法兰盘1次镦粗 法兰盘2次镦粗成形工艺,该工艺可有效降低模具载荷、折叠角的角度和面积及零件应力;且当压力机工作速度为5 mm/s,法兰盘拐角处模具圆角半径为5 mm,摩擦因数为0.05时,工件成形质量较优。通过实际生产获得了表面质量良好的法兰盘阶梯轴零件。  相似文献   

5.
针对单面加工切割机底座支架不能达到生产批量的前提下,本文设计了一种新颖的车床刀具:回转式车刀盘刀具,利用该刀具可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达到工件的精度要求,同时减轻工人的劳动负担.  相似文献   

6.
CYJ_3—1215型(简称Ⅲ型)抽油机是延安石油机械厂的主要产品之一,年计划产量为240台,属成批生产类型。过去,该厂在生产中,不论零件贵贱、大小,一律以批量为20台来组织投入生产,且加工顺序是按照先到先加工顺序任意加工。这种“一刀切”的办法,带来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在制品占用量大,特别是一些价格较高的零件批量大,占用了较多的生产资金;二是分不清主次,抓不住管理重点,生产时经常发生缺少零件或等待加工的现象,使生产环节脱节,影响生产进度;三是设备利用率低,该厂现有专用设备较少,自动化程度低,而且大多通用设备比较陈旧,精度下降,致使原  相似文献   

7.
针对可修复产品的成本问题,分析了产品生产过程中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研究了可修复产品在制造过程中花 费的成本,提出了可修复产品公差成本模型。该模型可以确定设计公差、工艺均值和工艺公差的最佳值,通过调整工艺 能力指数值,降低了因产品质量原因造成的损失。以拨叉轴为例,应用该模型获得制造零件的总成本,并对单个零件修 复前后的单价进行比较,验证了本模型的有效性。应用结果表明模型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还降低了产品成本。  相似文献   

8.
针对工业生产和装配中零件上料易发生堆叠现象,出现零件难以被视觉识别以及难以被机器人抓取的问题,课题组根据有限元分析设计了具有零件聚拢和分离功能的柔性振动供料器。将电磁作动器作为单一动力源设计了硬件结构;根据模态分析结果设计了供料器料盘的尺寸,选择了合适的材质;提出了基于料盘模态振型的零件聚拢分离控制方法;采用C#窗体技术和CANopen协议,设计了供料器上位机控制软件。实验结果表明:该柔性振动供料器具有明显零件聚拢和分离效果,可有效分离堆积零件,提高视觉定位和机器人抓取效率。  相似文献   

9.
在加工中心的对刀过程中,以基准刀的底端面为基准面,测量其余每把刀底端面与该基准面的距离。以此作为刀具偏置值.这种对刀方法有效地缩短了对刀时间,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0.
薄壁零件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薄壁零件刚性差,在加工过程中易发生加工变形和切削振动等问题,本文通过改变工件装夹方式,选择合适切削刀具,采用最佳切削工艺等措施,实现了薄壁零件的高速切削。这种加工技术生产效率高,加工表面质量好,环境污染小,符合现代绿色加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先进制造技术之一的高速切削技术是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应用将大幅度地提高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高速切削技术不仅涉及到高速切削加工工艺及高速切削机理 ,而且包括高速切削所用的刀具、机床等诸多因素。本文着重介绍了高速切削各相关技术的研究动态 ,并对高速切削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通过W18Cr4V刀具带磁切削试验研究,探讨了高速钢刀具带磁切削的基本规律及机理,得出结论:带磁切削能有效降低切削力、提高刀具耐用度、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同时能明显地提高加工质量.  相似文献   

13.
通过传统切削技术实训平台、数控切削技术实训平台,将底座零件工艺分析及加工作为实训项目,学生可以完成各类切削技术的训练.通过了解不同切削技术在加工成本、加工质量、加工条件方面的差别,学生可根据产品的成本、质量要求、制造条件,选择适当的制造工艺流程,培养工程意识.  相似文献   

14.
宏程序在数控铣削加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例介绍了数控铣削加工中宏程序的编程方法和编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说明实际加工中根据零件和机床情况编制适当的宏程序,可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15.
CCD图像的轮廓特征点提取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最大方差法将图像二值化,用图像形态学的梯度﹑细化和修剪算法来提取边缘轮廓,利用十一点曲率法得到轮廓的角点和切点的大致位置。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拟合的改进算法,来进一步确定角点和切点,并对轮廓分段识别。该算法应用在基于图像处理的刀具测量系统中,实际结果表明具有良好的抗噪声性能,能准确提取出图像的特征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证明导电加热切削这一非传统切削方法能够改善工件性能,有效抑制积屑瘤、鳞刺和颤振,是低速切削时改善工件表面质量的有效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微小孔零件加工中存在的问题,从高速主轴、刀具、材料、加工工艺方面提出了实现微小孔加工的条件,通过几个微上孔加工的实例,说明对微小孔加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为提供虚拟的加工环境和验证工艺设计的正确性,对切削加工过程的计算机仿真方法进行了研究,以OpenGL作为图形支持系统,用VC 开发了切削加工仿真系统。该系统实现了车、铣、刨、磨等多种加工方式的仿真,可对刀具运动和材料切出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且可通过工艺参数(如切削速度、进刀量等)对切削过程进行控制,并能自动计算和优化切削时间、成本等参数。系统界面友好,操作方便,运行可靠,能有效地帮助工艺人员对整个加工过程进行直观的评估和验证。  相似文献   

19.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经济增长持续健康发展,把握新工业革命浪潮,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明确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及内涵,揭示其理论逻辑、战略价值和实现路径。结合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背景与相关论述,文章认为新质生产力必须具有“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高效低耗和环境可持续”“高品质生活和社会服务均等化”“数字赋能”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特征。解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所积累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政策环境保障,对比分析中国与全球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现状,以客观把握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优势与不足。分析在内部面临产业升级滞后与创新能力不足、资源与环境约束、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人口结构老龄化与劳动力成本上升、政府治理效率还需提升等“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外部遭受贸易争端、技术封锁、人权和意识形态威胁、国家领土争端等“修昔底德陷阱”的压力下,新质生产力破解经济高质量发展难题的战略指导意义。进一步地,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是实现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为国家提供了强大的安全保障,有助于构建坚固的国家安全体系。在此基础上,国家安全稳定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两者相得益彰。最后,提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尤其注重新质生产力的均衡布局;从内部加强自我建设,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潜能,破除“中等收入陷阱”魔咒;打造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给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破除“修昔底德陷阱”魔咒,支撑构建强劲有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