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共《新评论》杂志1977年6、7月号合刊,发表了关于"先锋派"文学的讨论会记录.同年1月,法共中央委员、《新评论》主编弗朗索瓦·安盖尔还在《文学新闻》上发表了关于法共文艺政策的谈话.自1975年法共提出在党纲中取消无产阶级专政的口号以后,文艺政策有了明显的变化.安盖尔在谈话中明确表示反对党对文艺的干预.现将讨论会和安盖尔谈话的主要内容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
韩传喜 《求是学刊》2015,(3):119-125
美国作家赛珍珠以《大地》等中国题材小说获得了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以"中国小说"为题的授奖演说中,赛珍珠系统论述了自己小说创作的"中国经验":"为了让平民高兴"的写作观念、"故事的天才之水"的叙事风格、"人物高于一切"的形象塑造。这些"中国经验"构成了赛珍珠小说创作的重要精神资源与艺术储备,并在作品中以多种审美样态呈现出来。赛珍珠的"中国经验"与莫言等中国本土作家的"中国经验"同中有异,互为参照,相映成趣,共同成就了中国小说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现代派文学受到我国文学界的注意和研究,现代派文学作品的出版和评论逐渐增多.不久前,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山东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日本现代派文学——"新感觉派"代表人物川端康成的《雪国》、《古都》中译本;武汉《外国文学研究》开展了对现代派文学的讨论.我们认为,加强现代派文学作品和作家的介绍,将有利于现代派文学的研究工作.川端康成是日本迄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的作家,在日本有很大的影响.在创作上,他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吸收了西方文学流派的创作手法、特别是英国作家J.乔依斯的"意识流"手法,并运用于创作实践,在一些作品中表现了颓废思想和没落感情.这篇文章着重分析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特色,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他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4.
《求是学刊》2019,(5):149-157
美国华人新移民文学对世界华人文学发展、对全球化时代中国形象传播以及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都具有积极影响。其所体现的现代跨文化意义、身份皈依感的诗性审美探索,以及基于超验性体验的中国文化传播,使其成为世界华文创作的一支劲旅。但作为一种"他者"语境的流散写作,美国华人的新移民创作也存在早期作品写作主题单一"、淘金者文学"功利心态的文学表达"、非母语"写作中"中国想象"的记忆落差与本土生活的隔膜等局限。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些新移民作家需要直面自己的创作局限,在全球化时代选择好进阶路向,迈过"两栖文化"门槛,将民族文化语境难题消弭在跨文化创作的历史进程中。  相似文献   

5.
张羽 《学习与探索》2001,(6):104-108
田汉在戏剧创作早期,常把"夜"意象引入到戏剧舞台中来,它一方面直接指向舞台上的夜时空,为剧情渲染出一种诡谲的境界;另一方面含蓄意指为作家的心理积淀,在创作中显示出鲜明的创作风格.同时,"夜"意象也将田汉的宗教思想倾向与中国早期话剧特定发展阶段的布景艺术的表现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使他这一时期的话剧呈现出诗意的新浪漫主义的倾向.1929年后,田汉戏剧中"夜"意象的锐减,标志他的创作风格从诗意的浪漫主义转向革命的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6.
法国新小说派作家克洛德·西蒙(Claude Simon)系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自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以来,西蒙是荣获该奖的第12位法国作家.瑞典文学院表彰他"在描写人类的生活状况中将诗人与画家的丰富想象力与他对时间的深刻理解紧密地结合了起来".西蒙获奖的消息使法国文学界感到震惊,因为过去评论界一贯推崇罗伯·格里耶和娜塔莉·萨罗特为法国新小说的先驱者.如今,法国文学界对西蒙也刮目相待了.《费加罗报》载文甚至将他捧为"新小说之父".西蒙的早期作品基本上采用传统手法.六十年代是西蒙小说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在这个年代,他的作品逐渐形成非常独特的文学语言和新的形式.美国《当代小说评论》杂志1985年(第5卷)第1期曾为西蒙出版专集(当时西蒙尚未获奖),刊登了16篇有关他的文章,其中有他的讲演、谈话以及对这位作家和他的作品的评论.我们在这里选译3篇,以飨读者.关于西蒙的简历请参看本刊1986年第2期.  相似文献   

7.
张敏 《学术交流》2008,(3):169-171
布尔加科夫的小说创作,其美学风格特征是"雄浑、精警、怪异、谐谑".雄浑的美学个性的形成,源自于作家在创作题材上的广博的现实性和历史性,以及作品在结构艺术上的巍巍壮观;精警的美学个性的形成,源自于作家在小说主题意蕴上的深邃的哲理性求索;怪异的美学风格的形成,源自于作家对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开拓;而谐谑的美学风格的形成,则源自于作家对讽刺、幽默的俄罗斯传统文学风格的继承和发展.雄浑、精警、怪异、谐谑,这四者的统一,构成了布尔加科夫小说独具个性的美学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8.
从地域文化视阈审视"湖畔"诗人群,可以察见,这个诗人群的生成,实缘于当时浙江本土蓬勃开展的新文化活动的背景,其诗作表达的个性解放时代主题及更拓展的社会内涵,折射出中国新文学开创期浙江作家对新文学的关注点及其独特建树,也映现出地域文化因素对新诗创作的渗透.对此作出探究,当有助于对这个诗人群体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9.
海部首相1990年2月在日本国会发表施政演说中提出了“积极参与构筑国际新秩序”的新设想。这个演说,给日本国家发展指出了新方向,对其外交活动注入了新的内容,带来了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0.
王嘉良 《浙江学刊》2005,3(5):62-68
心理体验现实主义作为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的一种重要形态,是在审视现实主义文学自身缺失的背景中形成.其强调创作主体的作用,重视作家主体的深层心理体验在创作中的运用,深化对现实中的"人"的认知与把握,显示出现实主义的独创性.探讨其理论与实践形态,汲取其有益经验,对丰富与深化现实主义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1.
梁向阳 《唐都学刊》2001,17(2):98-101
"羊"是刘成章自我形象的意象符号,也是其眷恋陕北的象征.在这个中心纽结下,作家一方面以陕北风情为散文创作展开的原点,另一方面通过诗意化的方式表达对土地的眷恋之情.  相似文献   

12.
里根政府对《反导条约》的新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由于苏联战略武器的发展以及弹道导弹技术的提高,美国转向以防御性武器为基础的威慑战略.适应这一战略的需要,里根总统发表"战略防御计划"演说,并宣布对<反导条约>做出新解释.围绕这一新解释,美国国内展开了关于弹道导弹防御政策的第二次大辩论.尽管"战略防御计划"最终因技术不成熟而胎死腹中,但却为<反导条约>的终结打开了缺口.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西部新起的具有"良克之忧"的小说作家,因历史真实观的不同,对西部历史讲述是不一样的.既有对历史战争景观和江山改朝换代的"宏叙事",对历史本质、历史规律的探寻,对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人性的张扬;也有对家族、和个人日常性存在"微型叙事",对历史偶然性和神秘宿使的皈依,对现实历史走向的焦虑的叩问.这些叙事努力,使这一时期西部的历史小说创作呈现出多元并存的历史潮流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4.
吴炫 《浙江学刊》2001,1(6):79-87
本文从否定主义理论出发,认为"文学是人学"暴露出中国作家关于人的"神性优于兽性"、"个性解放"等非创造性理解、以及好文学不一定是写人的概括之弊端;"文学反映论"暴露出认识论思维肢解文学的丰富性、忽略作家创作过程的创造性程度、以及人的主体性和文学主体性相混淆的弊端;"审美活动论"则暴露出将审美现象与艺术现象等同、难以区分模仿与创造、创作与非创作的价值差异、以及文学观上的大而无当性等弊端.  相似文献   

15.
钟书林 《唐都学刊》2013,29(4):33-39
东汉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东汉虽然已经建都洛阳,但长安文化仍然对东汉产生了重要影响。东汉长安作家是东汉地域文学的代表,通过爬梳有关史料,对东汉"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39城、52位作家的创作事迹和地域分布做了考证整理,并进而总结了东汉长安文学四个方面的创作特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7,(10):133-136
通过对阎连科小说的细读分析,确认其叙事呈现出的田园乌托邦其实是一种假象,作家并不认为这是一条能够带来福祉的值得崇敬的道路,并不断设置冲破田园乌托邦的因素,以此推断作家在文学史链条上的位置。同时指出作家创作中善于运用"暧昧"和"陷阱"的特点,正是这些巧妙地设置为小说文本提供了富有意味的张力。  相似文献   

17.
傅翼 《江右论坛》2007,8(10):122-124
本文从对作家作品的分析着手,描述了80年代末期出现于文坛的"新写实派小说"的写作特征,对几位主要的作家和其有影响的作品做了分析和内在共同写作规律的阐述,并在与传统写实主义方式的对比中,发现其写作的突破点和局限处.  相似文献   

18.
王卓慈 《唐都学刊》2005,21(2):115-118
陕西素有"文学重镇"之称,陕西当代文学创作与影视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陕西有多位专业作家正在逐步转型为文字文本和影视文本两栖的作家,同时,涌现出一批专职从事影视剧本创作的作家,其影视文学创作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影视艺术借助文学创作之力,促使文学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影视的文化优势,是发展陕西影视文化产业行之有效的举措.  相似文献   

19.
据法国《世界报》1990年3月13日报道,92岁的著名法国诗人、小说家、超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之一P.苏波于1990年3月12日在巴黎他的寓所中与世长辞。P.苏波1897年8月2日出生于法国夏维尔。1917年,他的第一部诗集:《玻璃鱼缸》问世,并从此开始了他的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创作生涯。1919年3月,他与阿拉贡和勃勒东共同创建法国第一部具有浓厚超现实主义色彩的刊物:《文学》杂  相似文献   

20.
俄苏汉学家善于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美学观将中国解放区文学置于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发端的中国新文学的大系统中进行总体考察和宏观把握.他们认为,中国解放区文学作家发扬光大了鲁迅战斗的优良传统,深刻理解和把握民族文学遗产和民间口头文学创作,在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充满现代内容的新型的人民文学.新生活、新人物、新思维是其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