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供求总量和结构的两种矛盾,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改革,这两种矛盾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尤其是在女大学生身上。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性别问题,而且是累积性的社会性别问题。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中的非政府组织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日益严峻,而非政府组织在缓解就业压力和社会矛盾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针对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了非政府组织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可行性,指出了非政府组织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越来越尖锐的社会矛盾,每年都有庞大的毕业生,面临着择业和生存问题。政府与学校都想出了多种办法来缓解越来越严重的就业压力。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如此大,这里面既有历史遗留的问题,又有社会的问题。了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就业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由于大学生毕业人数猛增、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大量留学生回归等原因,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就业瓶颈及其解决途径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女大学生就业弱势的多视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9年以来,高校不断扩招,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毕业生涌人就业市场。据统计。2001年到2010年的10年间,毕业生人数增加了5倍之多,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一种新出现而又十分突出的矛盾,又衍生出女大学生的就业弱势问题。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帮助女大学生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是需要国家、企业、学校、女大学生个人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社会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综合素质失衡导致就业难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大学生面临就业难和企业选择人才难一对矛盾的剖析,从学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就业思想和专业对口等几个方面得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是自身综合素质难以适应当前人前市场的需求变化,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必须从技能、社会实践、就业价值取向等方面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从而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7.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积极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之本.西方经济学的失业理论对我国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矛盾的途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必须实施积极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最终实现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大目标.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社会矛盾.文章分析了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客观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刍议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业乃民生之本及社会稳定的根基。大学生作为就业大军中的主体,既承栽着社会和家庭的希望,同时也很难回避这样的现实:就业困难。近年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社会原因,也有高校教育体制的原因,只有认真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各方面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来探讨如何才能有效处理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及解决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涉及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等许多方面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大学生就业过程的相关问题,并试图提出解决的策略,对于更好地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促进其顺利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个体自主和结构制约的矛盾,是社会学理论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解决关涉到社会秩序、社会整合等方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论述,吉登斯结构二重性理论,试图解决这一矛盾。时空概念的引入,扩展了社会整合、社会秩序研究的领域,并且提出了社会秩序研究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人民内部矛盾的社会调控方面存在着滞后的现状,有可能导致人民内部矛盾的尖锐化、对抗化。我们应该重视这个问题,从发展经济、改进工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把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起来等多方面入手,对人民内部矛盾进行有效的社会调控。  相似文献   

13.
资源型企业生态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协同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利益相关者协同视角研究资源型企业生态责任问题,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根源在于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它是一个全局性的社会问题,而不单单是企业的问题。因此,在单一视角下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对资源型企业生态责任进行探讨,在对资源型企业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资源型企业生态责任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并对其相互之间的协同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现代婚姻是基于情感、责任、道德之上进行男女择配的制度性安排,是一种社会规范在制度上的体现。而婚外情(ultra—marriage love)违背婚姻制度,对婚姻当事人及其家庭造成伤害,从而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婚外情的主要矛盾是情感与婚姻制度矛盾,对此世界各国试图通过立法来解决婚姻纠纷,然而情与法的冲突是永远解决不了的问题。但在苗族的传统上却成功地解决了婚姻与情感的问题,通过射背牌使有情人各安其份,回归现实的婚姻家庭。这是苗族对婚外情的智慧处置,比起制度性惩罚来得高明。  相似文献   

15.
择业矛盾中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出了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供需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人力资源使用上的低效率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并利用蛛网理论的分析思路,对造成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矛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专业选择和职业选择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区,提出了解决人才市场供求矛盾的构想及在专业选择方面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The main contradictions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contain rich logic about supply and demand. Observ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and demand, we can find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 profoundly reflects the fact that China’s social production supply has changed from “backward social production” to productivity level of meeting the people’s material cultur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t the same time, the supply-side level is facing the outstanding problem of imbalanced and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and people have a growing need for a better life at the demand side, which together constitute a new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 of imbalance in the new era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形态变化,是社会运动中的客观存在,由矛盾运动的特殊性所决定。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形态的基本形式有:同时并存相互影响的若干矛盾;主要矛盾中一对最尖锐的矛盾;解决主要矛盾的要求与主客观条件之间的矛盾。其变化趋势包含:主要矛盾不变,随条件变化出现新的表现形态,旧的表现形态转化为新的表现形态;原有主要矛盾退居次要矛盾而出现新的主要矛盾的表现形态。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形态的变化,是实事求是的现实立足点,是求真务实的现实着力点,是始终引领社会前进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8.
社会和谐是相对于社会矛盾而存在的。社会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存,但在社会矛盾中蕴蓄着社会和谐,社会矛盾的解决必然会导致一定的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视大量社会矛盾的存在,采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其向社会和谐的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19.
如果把加强社会管理片面理解为加大"打压管控"力度,那就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发达国家提供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把社会管理置于社会福利建设的基础之上,社会福利建设可以明显地缓解社会紧张,只有社会紧张度舒缓了,社会管理才能事半功倍。我国目前正处于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的治本之策是缩小社会差距,增进社会福利。这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和重点。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矛盾系统结构层次和范畴体系的研究,倾向于将其分为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具体矛盾的"三分法".这种分法缺少一个层面,即"社会根本矛盾"这个最基本的层面."社会根本矛盾"范畴确立后,人类社会矛盾系统和范畴体系就被分为四个层面、四大范畴.作为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需要和生产的矛盾也就上升到了"社会根本矛盾"的地位,这样更有利于理解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