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清至民国时期,贵州清水江流域天柱地区所保存至今的大量文书,以其突出的归户性、系统性特征成为研究当地民间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其中不少择嗣立继的契约文书,反映了当地承续宗祧的习俗文化特点。既有收养同宗之次子为后嗣,或过继同宗之孙承祧者,也有以长子出继,或以易子而教之名出继者,均反映了宗族内部义与利结合的秩序特征,体现了族众亲疏远近调整自治的风规礼俗,代表了利益协商机制存在的社会活力,揭示了家庭人格形态继承权获得的程序方式。对这类生活意志产物的文书内容研究,有裨于加深对乡土中国社会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清水江流域是中国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重要聚居区之一,宗族组织在地方社会中发挥了很强的组织、协调作用,宗族活动渗透于清水江流域民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明清以降遗存下的清水江文书就是例证。本文拟以高酿镇地良村文书为例,梳理文书中父子、兄弟、女性等人名的书写程式,分析事主宗族性身份和宗族门房支派层级关系的表达方式,进而探讨宗族在家庭内部、宗族内部、不同宗族之间契约签订中的渗透度,以期了解宗族在维持家庭延续性和宗族凝聚力中的实际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开题论证会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成功召开。会议围绕着"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开题的相关情况进行了热烈地讨论,认为清水江文书数量大、时间长、内容丰富、有归户性,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以清水江文书为主要内容的研究与交流,使清水江学的建立有着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清水江文书是反映贵州清水江流域苗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民间史料文献,具有文本数据的独特性和文献价值的不可替代性。本文详细分析了清水江文书前五十年研究成果的类型,总结出三个阶段一个中心的研究特征,并对清水江文书的后续研究和清水江学的研究,从宏观规划到微观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清水江文书乃是极为珍贵的世界记忆文化遗产,也是可与敦煌文书、徽州文书并埒的三大文书系统。凭借"采山之铜"以铸新钱的材料挖掘、征集、整理和公布的功夫,必将开出以新材料研究新问题获取新成果的繁荣学术局面。至于不断拓宽专题探讨分析范围,同时也注意交叉综合研究,采取微观与宏观结合,契约文书与典籍文献结合,田野调查与案头作业结合,即多种材料和方法齐头并进互补共用的方法,也必然有助于我们走进清水江文书的世界与清水江文明的世界,走进乡民生活的世界和分土中国的世界,最终则将地域性的清水江学提升为国际性的专门显学。  相似文献   

6.
从现存的“清乾隆四十八年八月吴永福立罚纸笔据”等徽州契约文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清中期至民国初徽州宗族在处理宗族内部和族际问题时,调适缓解处置矛盾、维护宗族和乡村安定的一些社会实态。徽州宗族在相当长时期内,其社会调适和乡村社区管理是有力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锦屏文书,也称"清水江文书",是贵州省锦屏等清水江中下游侗、苗族地区封建林业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它遵循和反映了该地区林业的客观规律,是维系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秩序的习惯法。锦屏文书曾经对清水江流域地区林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的繁荣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当今的现代林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清水江文书是苗侗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透露了苗侗民族传统社会的诸多历史信息。笔者在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清水江文书·天柱卷》中就有不少汉字记侗族语言的单字和词汇。本文精选20份契约文书并从中选取具有典型特点的10个侗字,结合地方史志,具体考证并分析这些侗字的本身意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清水江文书提供必要的侗族语言线索。  相似文献   

9.
尽管清水江文书已有50万件的估计,但已探明的明代文书只有13件,且地域只是下游地区的三穗、天柱、锦屏3县。然而13件文书遗存却是该地区弥足珍贵的文物,又给我们研究这一地区明王朝时期苗侗民族经济社会史提供了第一手历史文献资料。更重要的是,在对文书契式的书写格式研究可以确认几点认识,第一,明代清水江流域有成熟的契约文书;第二,明代清水江流域契纸是徽州契约的移用;第三,明代契纸是清代契约的模版;最后,作为“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不断地纳入国家行政区域是文书流行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经过八年艰辛努力的整理考证工作,由贵州大学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张新民先生主编的《天柱文书》,作为贵州省清水江文书编纂委员会主持编纂的清水江文书系列首批重要成果之一,最近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精装8开22册,著录文书七千余件,字数960万,乃文书学集大成的重要成果,乡土文献整理的又一影响深远的历史性创获。  相似文献   

11.
“民族”一词在近代中国开始广泛使用之时,对其语义有种种解读。斯大林的民族定义虽然一统中国“民族”一词语义40年,但在中西语义的对接中不断地受到批判,从挑战发展到解构。20世纪90年代之后,“族群”一词传入并强烈冲击着中国学术界和中国社会。“民族”一词的中西语义对接的争论,将从“族群”一词语义的争论中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现存施氏族谱、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献的研读,发现陈广德所作《施氏族谱序》存在诸多疑问,如施耐庵籍贯苏州、施氏家族是否是望族、陈广德的进士等级及作序时间等等,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所谓的陈广德所作序言当为施氏后人的托名作品,目的是为了提高《施氏族谱》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3.
铁弗匈奴是南匈奴去卑一支之后裔,因故逃归塞外之后,与迁居匈奴故地的鲜卑混居杂处而形成的一个新族体。其族称"铁弗"始于刘虎,源于北人谓"胡父鲜卑母"为"铁弗"。史书中有时称其为"乌丸(桓)",是因拓跋魏将诸方杂人来附者谓之"乌丸",至于与屠各之关系则是刘渊族源的衍生问题。夏政权灭亡之后,铁弗匈奴流散情况主要有三种:一是归入北魏;二是融入吐谷浑;三是继续保持"刘"姓活动在朔方地区。  相似文献   

14.
社神和庙宇都在乡村社会的整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之间既存在一定差别又紧密联系.在对潮州饶平所城乡和中山小榄永宁社区进行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归纳出社、庙之间的三种关系类型,并进一步讨论了社、庙对社区认同和排他的影响.文章指出,社神认同仅限于“社”这种最小的聚落单位,因此社神的主要功能表现为社会区分;而庙宇的祭祀圈范围则依所奉祀神祗的神格大小而定,神格较高的庙宇社会整合能力也较强.只有将社、庙结合起来分析,才能洞悉乡村社会的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5.
宗族是理解中国汉人社会的一个重要视角。莫里斯·弗里德曼的中国宗族理论模式探讨了中国东南部宗族的结构与功能及宗族与国家关系的内容,并提出宗族发达的“边陲社会论”和非对称的宗族分支结构等理论模型。这些宗族理论模型对我们思考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等问题有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房”在古汉语中具有分支的意思,延伸至宗族理论,可理解为从属于宗族宗庙的各个分支的祠堂的代名词。在分湖柳氏的日常活动中,处处呈现分房原则,分房原则也制约着家族内部各种功能性的关系如财产继承、喜庆婚丧等等,根据分房原则所拟订出来的身份或份额决定了家族内部各房支对各种事务的管理权限和参与程度。通过“房”这一中介,可以将宗族史研究和家庭史研究结合起来,并可以为在本土“语境”下把握中国传统“家庭”的真正含义提供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 ,羌族宗法文化的存续与中原王朝宗法文化的渗透和传播有关 ,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三位一体”相结合的宗法统治 ,在古代羌族阶级社会亦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18.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封其子朱橚于开封为周王诖撕蟮牧桨儆嗄昙洌芊谧宓姆毖芊⒄?之快为其他宗族所不及。开封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着生活于此的周藩宗族,周宗族也因有雄厚的财力支持和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对开封的城市布局、文化和风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使开封城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本文以开封地方史为角度,以周藩个案研究为中心,探讨"中原第一名藩"周藩和开封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透视明代开封的若干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19.
宋濂宗族思想丰富,其中以聚族为重点,他认为定规聚族是睦族之本,作用在宗谱之上。该文从三个部分对其聚族思想进行论述:一是总体规划;二是定规聚族;三是小结。宋濂固然重视宗谱的重要性,但更重视定规范,认为它是睦族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0.
对于乡土社会的考察,家族的研究备受关注,目前主要集中于对汉族家族的研究。本文采用个案比较的方法,尝试对甘南卓尼藏族沙尼组织与汉族家族制度进行结构的比较并分析其原因,以期扩大目前家族研究的视野,为汉族家族研究确立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