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2.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项极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战略理念。它是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在全球化时代的必然演化物,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新发展和最新要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阴阳三大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该哲学观的主旨是天与人应该和谐相处,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逾越或改变自然规律。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深入探究“天人合一”理念的内涵,可以为科学发展观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思想在科学发展观中的价值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舍一"的基本涵义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充满"和合"综合思维的"天人合一"观所蕴含的"天人同类,全面发展"、"天人同性,和谐一致"、"天人同健,自强不息"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思维模式,"天人合一"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全新战略 ,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的“天人合一”观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汲取“天人合一”观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天人合一”、征服自然、可持续发展阶段。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与适度发展。“天人合一”包含着可持续发展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保护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7.
刘雅珍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8):51-52,75
"两型社会"的构建是要形成有利于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这种发展思路,是在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为指导思想,针对发展过程中的难题而探索的一种可能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是这一基本原则的理论基础;统筹兼顾以及“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矛盾学说是这一根本要求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强化道德建设。通过道德建设,才能克服传统发展模式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而形成的以物为本的异态化,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目标;才能消除传统发展模式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片面性,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才能根除传统发展模式所崇尚的“人类中心主义”而带来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0.
人、自然、社会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泓汎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0):7-12
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讨论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属于广义的可持续发展范畴。它是以人为本、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者和谐协调发展的角度,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选择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高举"以人为本"的价值旗帜,坚持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体现了发展的科学辩证法,反映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要求,找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为统筹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王叶红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1-14
主要探讨了科学发展观理论对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作用。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全面把握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新情况与新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的信念,同时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统筹兼顾、科学全面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的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观与自然观密切相关。自然观的不同往往导致发展观价值取向的差异,进而带来不同的发展目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传统发展观的自然观误区使其引导下的实践活动给人类带来了生态价值危机和生存发展困境。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的自然观为基础,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可持续的、全面的发展观。作为一种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范式,科学发展观成为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困境的根本指南,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直接指向人类的生态文明前景。 相似文献
14.
唐自力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4):11-14
“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是认识主体,也是实践主体,以人为本既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也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能动反映,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进步的观念,并通过实践活动改变客观对象,对客观对象进行有效的分解与组合,从而创造出体现认识目的的新对象,发展的客观条件的制约作用反过来也给人们带来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广阔空间,高度稳定的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地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正确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手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样要实现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人类文明史上全新的发展观,它对人、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关系作出了全面、整体的把握,蕴含着丰富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发展观的坚持和运用;“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理论的最新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民主体思想则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对人民主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认识和践行人民主体思想。 相似文献
18.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人学研究和人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大好机遇,然而人学研究也面临着许多急需破解的难题,例如关于“以人为本”,关于人的发展,关于人的信仰和理想,以及关于人权等问题,每项研究都有很多难点需要攻克,这是人学建设新一轮的理论的新工程。 相似文献
19.
20.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公共政策调整与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对传统发展方式的反思和修正,在实施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公共政策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要对传统发展观指导下制定和实施的公共政策进行调整和创新,形成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以公共利益协调为本质特征、以目标可持续性为基本要求的新的公共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