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何一民 《民族学刊》2017,8(4):1-14,94-96
新疆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尤其是其独特的绿洲生态系统对新疆城市的影响显著.绿洲和绿洲城市成为新疆城市区别于中国其他区域城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农牧业时代新疆绿洲城市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绿洲城市与绿洲具有一致性特点--不平衡性、分散性和封闭性;二是新疆绿洲城市数量少、规模小,长期发展缓慢.进入工业时代,新疆绿洲城市的发展出现新的特点,一是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初步形成绿洲城市区域体系;二是绿洲城市从封闭走向开放;三是经济城市从单一功能向综合性多功能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强化;四是绿洲城市出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新疆绿洲城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2.
高原、民族与宗教:清代西藏城市发展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一民  赖小路  付志刚 《民族学刊》2010,1(1):95-104,166
西藏地区城市出现较早,但发展相对缓慢。清代是西藏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自然地理环境、交通、商贸的发展,清廷对西藏统治的加强以及政教合一制度的继承和发展都对西藏地区城市体系的初步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清代西藏的城市多分布于河谷低地区域,呈现沿河流、湖泊分布的地域特征。西藏的城市空间布局也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寺庙等宗教场所成为城市的中心或重心所在。西藏地区的游牧经济也深刻地影响到城市发展进程,与内地相比,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形态不完善,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单一。  相似文献   

3.
付志刚 《民族学刊》2012,3(6):83-88,102
新疆地处中国西隅,随着近代以来中国的海上大门被打开,外向型发展使得新疆地区更加远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城市化进程长期落后于沿海及内地的城市。改革开放以后,新疆城市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经济发达的沿海、内地相比,仍然有明显的差距。当前,生产建设兵团在推动新疆城市化进程,完善新疆城市体系,改变新疆城市空间分布不平衡的现状,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稳定我国西北边防、新疆社会稳定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发展"兵团"城市,能够有效优化"兵团"产业结构,促进"兵团"经济进步,带动"兵团"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4.
何一民 《民族学刊》2014,5(1):28-42,104-105
20世纪是一个巨变的世纪,新疆城市在这百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以来,新疆城市出现快速的发展,首先是城市数量大幅度增加,北疆的城市无论在数量方面,还是在规模方面都超过了南疆;其次是城市规模扩大,城市规模扩大,一方面表现为人口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表现为城市建成区规模的扩大,乌鲁木齐成为特大城市,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了天山北路城市带;一大批在20世纪之初仅为数千人的小城镇经过百年发展成为数十万人的大城市或中等城市。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新丝之路战略的实施,新疆城市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疆城市不仅要在数量方面有大发展,而且还需要优化城市结构,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带动区域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5.
何一民 《民族学刊》2015,6(2):1-16,85-89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与多文化的汇聚地,其对清代及民国时期新疆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内地汉文化和新疆多民族文化在新疆城市建设过程中相互作用,形成了新的特色,即双城结构,甚至多城结构。清代民国时期新疆的多个民族和多元文化对城市居民的生活习俗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中叶以后新疆城市民族构成及文化多元进一步发展,在城市建设、宗教、民俗等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疆的边疆性特征,使得其在军事上和边贸上的功能突出。清前中期新疆建立大批军事城市,至清末民国时期,这些城市的军事功能仍然发挥重要作用。20世纪中期以后一批兵团城市和军垦城镇出现,并得到较大的发展,"屯垦戍边"向"建城戍边"转型。  相似文献   

6.
何一民 《民族学刊》2012,3(1):59-68,95
清代中国内陆边疆西藏、新疆、蒙古地区城市出现较快发展,但相比内地的城市发展仍然滞后和缓慢。脆弱的自然地理环境、频发的自然灾害、社会动乱与内外战争、落后的经济基础、人口、思想观念等都是造成藏、新、蒙边疆城市发展滞后和缓慢的原因。当前,制约内陆边疆地区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部分因素却仍然存在,成为今天制约藏、新、蒙内陆边疆地区城市化的因素,因而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深入探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西部大开发策略的实施,新疆经济不断地发展,来新疆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新疆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份,处在祖国最西部,占有独特的地位.从面积、距离、民族、地貌、气候等方面对其他地区的居民都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新疆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等13个主要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本文以疆内少数民族文化为研究基础,通过对民族成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机制的阐述,分析了新疆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影响因素与存在的问题,从保护民族文化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出发,提出促进新疆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策略,以期对新疆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提供见解.  相似文献   

8.
汉文化与古代新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文化的研究是跨学科的。本文从文化和汉文化的定义入手,分析了新疆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及“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结合考古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尝试指出自西汉以来的新疆考古学进存(遗迹、遗物)中的丰富的汉文化遗存,以及来自帕米尔以西的文化遗存和新疆本地的文化特征;并试图指出,从整体评价上来讲,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汉文化,在历史时期(自西汉至清),是影响新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个观点,与目前有些人所喜欢的片面强调帕米尔以西文化因素影响的观点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9.
何一民 《民族学刊》2014,5(2):9-19,113-114
新疆城市在这百年间发生巨大变化。其城市质量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与巨大变化,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各经济要素配置日趋合理,城市文化得到很大发展,教育质量明显改善,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生活质量日益改善,城市各构成要素和所涉及领域在质量和规模上都显示出巨大的发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10.
何一民  付志刚  邓真 《民族学刊》2013,4(1):50-60,110-112
西藏城市虽然形成较晚,经历了原始聚落、堡寨、城市雏形、城市形成等漫长的过程,但是在西藏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却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西藏城市成为区域政治、军事中心,推动西藏社会的发展变迁;西藏城市具有重要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带动作用;西藏城市是重要的宗教文化载体,受宗教影响巨大,宗教文化功能突出。自元代以来,西藏城市还充分发挥着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巩固边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城市节日具有明显的公共性特征,城市节日的公众参与性与公共性仪式表演体现了城市节日文化空间民俗的本质特征.而城市节俗的历史文化特性集中体现在城市节日的娱乐性、宗教性及消费性三大方面.我们从传统节日与新型节庆的角度观察城市文化空间从传统到现代的营造过程与历史流传变化,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在日益城市化的过程中,文化传统如何与城市当代生活融合,城市如何借助传统节日来拓展人们的生活空间,建立沟通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文化机制.日本、韩国城市节日与城市文化空间建设的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何一民  李捷 《民族学刊》2020,11(4):103-110, 144-146
住房是人居环境居住系统当中的核心要素,对住房需求的满足及房屋质量、居住环境的优劣也是城市宜居性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后,住房制度的改革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带动了房屋建设水平的提高,现代化住宅的建筑技术、房屋设计、新型材料的普遍应用,使西藏城市住房与内地城市住房在质量上趋同,普遍具备较好的采光、采暖、防水、隔音等功能,更好地提升了居住的舒适度和安全性。现代化厨卫设施的普及让居家生活更为便倢和卫生,藏族民众的卫生观念、健康意识也随之提高,清洁燃气、太阳能等家用能源的普及还促进了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而社区环境也更加舒适和安全,城市宜居水平得到长足的发展,西藏民众的居住变得更加舒适,城市人居环境也因此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房地产楼盘小区是城市的新型社区.楼盘小区的社区自治组织由多个部门组成,并各司其职.建立高效、民主的管理运行机制,是楼盘小区自治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这种根植于城市的新型基层社区管理模式,能够为政府和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14.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区支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正成为我国当前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本文运用社会学的社会支持理论,论述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的缺失,分析了社区支持在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存质量与心理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作用,提出了构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区支持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能否很好融入城市社会,是关系到城市社会和谐、城市民族关系稳定的重要问题.他们在城市经历了"从流入到生存、适应再到融入"的过程,但从总体上说仍只是部分地融入城市社会.作为少数族群,他们的族群认同带有一种强烈的"选择性",极大地促进了族群内部的整合,但不利于城市社会各族群之间的融合.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不断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中,既遭到了来自社会的排斥,也在不断进行自我的限制,从而使其社会融入困难重重.应该大力构筑以融合为中心的社会政策体系,但不能对少数民族"一味"地实行保护政策,否则会形成"隔离"这种事与愿违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差序格局:从"乡村版"到"城市版"--以迁移者的城市就业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以往的城市流动人口研究中,人们习惯于把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视为经典,本文则对差序格局理论在城市研究中的适用性进行了反思.笔者在"乡村版"差序格局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版"差序格局这个分析框架.笔者还采用网络关系分析理论和方法,对北京和深圳迁移者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丰富了差序格局理论.  相似文献   

17.
南宁市区汉壮民族的居住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格局是影响汉壮民族交往、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汉壮居民在居住场所及学校中的"分离指数"的测算,并分析当前南宁市区汉壮居民之间社会交往的客观条件及影响汉壮居民交往关系的历史背景,结果显示,南宁市中心城区汉壮居民的混居已相当均匀,说明汉壮居民之间交往的客观条件非常充分;郊区农村的"分离指数"偏高说明农村汉壮居民在居住上一定程度的隔离,但由于农村居住格局的特殊性,不宜仅凭"分离指数"直接推论汉壮居民交往条件的优劣,而应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进一步加强城市民族管理的理论研究,深入探讨城市民族管理的主体、方式及其规律性,对于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西北民族地区———宁夏、青海、新疆、甘肃四省(区)城市区域系统的人口流动、物质流动、技术流动、信息流动、资本流动的现状及其对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影响问题,以期通过对此五种要素的流动形态的分析研究,寻找民族地区顺利实现城市化及现代化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