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菲  冉姗姗 《理论界》2023,(1):61-67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目标实现的重要一环。在生态伦理视角下,人类的道德诉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关系密切,生态伦理中蕴含的共生共荣共长理念为农村环境治理构建愿景。随着当代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但仍存在环境治理伦理理念薄弱、经济发展轻生态环保、生态化治理多样复杂、治理实践资源配置失衡等治理困境。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把生态伦理思想贯彻其中,从治理理念、治理目标、治理方式、治理实践四个方面,优化农村环境,激发治理活力,打造“环境治理共同体”,构建农村环境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乡村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是生态宜居建设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通过乡村区域内各治理主体之间的统筹协调、充分交流、有序调度,能够有效解决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出现的各自为政、重复管理、信息壁垒严重等问题。调研表明,现阶段部分地区在乡村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过程中,面临协调机制不健全、协同利益不均衡、治理目标差异化明显、协同治理效果不佳等多重困境。由此,需要在把握乡村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内涵和外在诉求的基础上,健全协调沟通机制,强化各参与主体间利益与目标的匹配性,保证主体行为及关系的有序性和协同治理功能的有效性,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3.
乡村环境协商治理是建设美丽乡村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议题。乡村环境协商治理具有主体多元性、过程商议性、方式制衡性和目标共赢性的特点,对于保护村民的环境权,提高环境治理效率,提供乡村治理现代化典范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基层政府的治理缺陷,多元主体的价值取向偏颇,环境治理责任模糊不清,环境治理信任纽带的断裂,导致乡村环境协商治理面临重重困境。为破解上述问题,需要从协商治理结构转型、协商治理制度建设、协商治理流程优化、协商治理内部资源开发、协商治理环境营造等方面探索对策。  相似文献   

4.
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相契合,与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内在耦合性。当前,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面临着基层干部治理理念落后、相关制度不完善、村两委动员与整合治理力量的能力不足、推进治理的动力有限等诸多困境。为此,要基于人人有责、人人守则、人人尽责、人人平等、人人共享等价值维度,以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包容性治理理念为先导,以完善乡村治理制度为保障,以构建"一核多元"的治理主体体系为抓手,以刚柔兼济的治理方式为手段,以共同利益的增量发展为动力,打好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的"组合拳"。  相似文献   

5.
我国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评价及提升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中对生态环境的治理成为促进乡村绿色发展的保障。相对于城市而言,乡村的生态环境治理效率低下,亟需加强研究。本文采用DEA方法中的BCC模型,构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与各区域经济发展程度、自然资源禀赋优劣密切相关,治理效率较差的乡村的垃圾和污水治理技术水平偏低、治理效率提升空间很大。本文就此提出对策建议:采用先进的垃圾、污水治理技术,加强乡村垃圾污水治理跨区域合作,加大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投入,建立保障农民全员参与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在“后扶贫时代”下,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尤为迫切。目前,东北地区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诸多社会风险,包括乡村产业发展风险、环境治理风险、文化滞后风险、基层治理风险、乡村返贫风险等方面。应从加强农村经营体系创新、完善农村环境治理机制、加强文化创新提升农民素质、夯实农村基层治理基础、持续关注返贫问题五个方面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振兴带动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7.
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已全面展开,改善农村环境,建设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从阐释农村环境治理的政策背景出发,分析农村环境治理的现实样态,厘清农村环境治理的理念亟待提升、治理主体责任有待进一步明确、治理内容较为复杂等问题。进而通过网格化治理理论的引入与农村环境治理的适用性探讨,提出农村环境治理的主体、职能、技术和制度等方面的建议,寻求农村环境治理的网格化路径。  相似文献   

8.
乡村社会治理是一个由诸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显著的系统性特征。乡村社会治理的系统性表现为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及其协调统一、治理内容的整体性及其统筹兼顾、治理路径的协同性及其综合施策、治理目标的全面性及其并行推进等四个层面。治理主体包括两级党委、乡镇政府、社会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协同合作,治理内容包括乡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公共物品供给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人居环境治理体系的全面建设,治理路径包括"富民"基础上的"三治"融合,治理目标包括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群众利益福祉和农民个体全面发展的三维并进。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通过法律的环境治理面临着双重困境,即环境侵权的模糊性困境和环境司法的体制性困境.走出"双重困境"的关键是要从健全环境治理体制入手,不仅要完善政府治理机制,而且还要激活民间治理机制,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最大程度地克服"双重困境",推动环境治理在法治的轨道上顺利前进.  相似文献   

10.
依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构建要求,本文对当前我国环境治理的特征进行系统梳理,基于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公众作为环境治理主体及职能的分析,划分出治理主体间关系、各治理主体内部关系以及各主体间内部关系的相互关系为环境治理主体关系类型,提出“和谐、制衡、稳定、公平、效率”为识别环境治理主体关系良好运行的标准。我国在政府主导基础上的多元共治已经形成环境治理主体关系调节的制度化、治理和市场手段的多样化、治理主体参与度的持续深化三大优势,然而在环境治理制度健全度、环境治理体制协调度和环境治理机制完善度方面面临挑战。为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应持续完善环境治理制度,深化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明晰环境治理主体责任,促进环境治理手段融合。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的动力机制就个体的人性层面来说,包括动因的开发,即不断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就社会层面来说,包括动能的开发,即社会应为人的创造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挥提供机会和舞台。平衡机制是社会达到和谐、有序状态的重要机制。通过平衡与整合,达到社会的和谐与有序,要靠公正理念的贯彻和执行。以人为本的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两者在理论逻辑上是统一的,在现实当中,两者有时是分裂的,表现为机会、分配和结果三大公正的缺失。其根本原因是权力至上的社会层级结构和“官本位”的政府权力运作体制。  相似文献   

12.
两型技术是建设两型社会的技术支撑。与传统技术不同,两型技术有其内在特有的内涵与特征,从而构成了两型技术生成机理的特殊性,这就需要根据其生成机理构建了两型技术的培育体制。  相似文献   

13.
对“资源诅咒”形成机理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资源丰裕地区通常遭受"资源诅咒",其经济发展水平往往被资源的丰裕所拖累。本文对这种"悖论"式结果的形成机理进行了解读,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防止过多的生产要素被吸纳、锁定在资源型行业,促进制造业部门和资源型行业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天赋资源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而不再是诅咒。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语料的分析,将“哥”一词按照其指称功能进行分类,进而探讨了该词作为指称的演变过程和机制。通过研究发现,“哥”的指称演变涉及到ICN、仿拟、转喻、隐喻等认知概念,以及人称指示的视点、地位原则等语用概念。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家激励的正向功能处于创建与调适的过渡阶段,市场激励的负向功能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为"寻租型"职务犯罪的衍生与泛滥提供了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刘绮婷 《琼州学院学报》2009,16(3):43-44,22
本文对“三位一体”诚信教育机制构建的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7.
是非问表"否定用法"不单单以句子有否定的衍推义为标准,而是看说话人的"态度",如果态度是否定的,即只要是对命题的非肯定,不论它的衍推义是肯定还是否定,都视为否定用法。是非问句常常借助于一些特殊的词类或语调、语气等表示否定,人们把这些词类看成是有标记的,语调等看成是无标记的。是非疑问句与否定的相通跟是非问的"命题"关系密切,对命题的非肯定成为是非问和否定相通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构建供销合作、信用合作、农民专业合作“三位一体”的农协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期盼,该文从发端和整合两个维度分析了“三位一体”农协的动力机制,“三位一体”农协的发端动力在于合作金融,整合动力来自于多中心公共行动合作,同时根据“三位一体”农协运作实践阐释了两种动力驱动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小金库是存在于企事业单位的账外资金,小金库的存在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加剧企业的经营风险:减弱法规制度的尺度作用.通过对“小金库”现象的成因以及其资金的来源和去向的深入分析,提出了通过提高思想意识、改善外部环境、创新内部制度等方式遏制“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西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共生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资源、环境的现状严重制约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实现西部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构建西部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共生机制".这既是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需要,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需要,更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