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对村庄整体情况摸底后 ,村委会主任和村支书还为我举行了座谈会 ,我也因此与村内第二大姓建立了联系 ,获得了进一步了解情况的“入门证”。此外 ,依据档案馆的资料 ,我还找到杨先生当年提及的报道人 ,使我体会到追踪研究的潜在魅力。梁志卿老人 (1912年生 )的丈夫曾在杨先生的书中被提及过。老人听说我在继续着杨先生的研究时 ,激动不已 ,拱手作揖 ,欢迎我的到来 ,并高兴地谈起杨先生 50年前的调查和 1981年对南景的重访。她和她的儿子、孙女都渴望南景村的故事能续写下去。2 0 0 1年 7月底 ,我又对南景村做了一个半月的补充调查 ,外来…  相似文献   

2.
“高高的兴安岭有一片大森林,森林里往着勇敢的鄂伦春,一人一匹猎马,一人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岭打也打不尽……”提起噪鄂伦春这个民族,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想起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的确,在记忆中,鄂伦春人是与猎枪猎马联系在一起的。鄂伦春人长年靠游猎为生,1951年鄂伦春自治旗成立时,鄂伦春民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地域公社发展阶段。在短短的几十后时间,鄂伦春民族跨越了几个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末期走进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期间,鄂化春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要化:告到了游走山林的日子,实现了定居;蛮单一的狩猎生产方…  相似文献   

3.
101岁的老寿星“我外公有100多岁啦!他是个清朝人,还留着长辫子呢。”瑶寨老人赵福才的外孙女春凤在电话里这样给我描绘他的外公。还没等我说话,她又说了,“你想听他说话啊,不行呀,他到山上割草去啦!”听后,我忍俊不禁,“清朝人”!今夕何年呀?还有清朝人啊!不过我这一去采访还真吃了一惊,可不是,湖南省宜章县莽山瑶族乡道洞村的赵福才老人家,今年都101岁了,真正是个清朝人,比宣统皇帝还大几岁哪!老人家留着一头清朝的长发。他自己说,打从记事时起就蓄长发,织条辫,挽个鬏,一直没剪过。他说“我青年时期就有人要我下发,我就是没有下。”他至今…  相似文献   

4.
兴安岭剪影     
我们走的是一条“黄金之路”。清朝时,从黑龙江的嫩江通往呼玛县金矿的路是一条险峻的土路。沿途设置了十八个驿站(事实上是二十五个),每个驿站之间的距离约六十里左右。当年,成千两黄金沾着采金人的血汗一点点从这条小路运往朝廷。而在路旁茂密的森林里,粗犷的风声夹带着的是鄂伦春男人狩猎的吼声、野兽的嗥叫声。大兴安岭这个严酷而美丽的世界似乎只属于勇敢的男人们。鄂伦春妇女只能在男人出发狩猎前为他们备马匹,然后在“仙人柱”(帐篷)里缝衣制鞋,焦急地等待男人们归来。就是在30多年前,那首山岭(“鄂伦春”的意思)的歌,也还只是男人唱的……  相似文献   

5.
一曲“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的歌儿,在我的心海里已回荡好多年,我早就想去大森林里,亲眼看一看勇敢的鄂伦春人。这一天终于到来,鄂伦春族定居50年大庆前的一个雨后的夏日,我来到了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新生这个令我魂牵梦绕的鄂伦春民族乡。新生乡距黑河市区90公里,在市区西北方向。她座落在群山的怀抱里、美丽的刺尔滨河和索尔其干河畔。新生乡是黑龙江省鄂伦春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是1953年党和政府为世代在大山里以游猎为生、居无定所的鄂伦春人选定的新家园。新生,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地名!一个民族获…  相似文献   

6.
木梭声声     
沿着青青的石板路拾级而上,在霏霏春雨中走进侗寨,走进侗族老人吴道德的家中,我看见过廊的角落里,摆着两架木制的织布机. 老人见我好奇地凝视着织布机,便唤来正在喂奶的儿媳妇,让她为我这远道而来的客人“表演”织布. 她坐在构造简单的织布机前,熟练地拿起梭子,让它穿过上百根又白又细的经线,再用双手把牢梭子,用力一抻,黑紫色的木梭撞靠在木档上发出“叭”的一声脆响,然后木梭又重新穿过细细密密的经线,就这样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在木梭的一声声脆响中,绷在织布机上的白线一分分一寸寸地变成织就的白布. 侗族有句俗语:“有媳妇不怕没有布”.  相似文献   

7.
今年九月是鄂伦春民族走出深山,实行定居40周年。这40年是鄂伦春民族翻天覆地巨变的40年,是鄂伦春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40年。鄂伦春民族历史上曾繁衍生息在北起外兴安岭、南至黑龙江,西起贝加尔湖、东到库页岛的广阔地区。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这一地区并将鄂伦春人强行驱赶到我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地区。近百年来,由于国内外反动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和狩猎经济  相似文献   

8.
啪嗒!有石子丢在花房那面木板上的声音,把我从迷糊状态中惊醒。我急忙叫醒纳尔吉。这时,我们听见花房里的姑娘唱起了一支歌,声音不怎么响亮,却很入耳。可惜她用摩梭语唱,我不知意思是什么。 “那是人家阿夏来了。”被我叫醒的纳尔吉揉揉眼,不高兴地说。 “告诉我,她唱了些什么?”我兴致很浓地问。 纳尔吉说:“她唱的是支古老的走婚歌,内容是现代的。歌词大意是:妈妈她已经睡着了很长的时间,这时候你才来,你不怕别人听见吗?还不快点儿进来。” 歌声一落,走廊木板上响起了轻轻的脚步声。什么时候留传下来的这奇特而又神秘的阿夏走婚制,使这片土地显得这样神奇?随着花房里的响动逐渐消失,夜又悄悄恢复了平静。  相似文献   

9.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人一匹猎马,一人一杆枪……”。这首传唱大江南北的优美歌曲,表达了大兴安岭主人鄂伦春族豪迈和勇敢的英姿,也反映了曾经以狩猎为主耍生计方式的鄂伦春族的文化和经济生活。 今年夏天,我从黑龙江黑河市的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民族乡开始田野工作,依次对逊克县新兴鄂伦春民族乡、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塔河十巴站鄂伦春乡进行了访问。最后 来到了鄂伦春人相对集中聚居的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鄂伦春自治旗。在这个1951年10月成立的中国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旗里,当地人正准备…  相似文献   

10.
她的书成为第一部在巴西出版的中国内地图书谁也没有想到,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深圳女作家的一本书,会在中国国务院新闻中心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CAC)向巴西出版界推荐的1500本中国图书中被选中,成为即将在巴西出版的中国内地第一本书。这1500本被推荐的中国图书中包括不少像王蒙这样的全国著名作家的作品。这位幸运的深圳女作家名叫罗小莹,壮族,将作为中国内地在巴西出版的第一本书是她的散文集《生命如河流过森林》。那是2004年8月的一天,身为深圳《鹏程》杂志社编辑的罗小莹,被一个突如其来的越洋电话惊呆了:电话的那一端竟然是她仅仅在地图…  相似文献   

11.
我和苗绣     
曾丽 《中国民族》2010,(3):58-61
接过父亲终其一生心血收藏整理的苗族服饰,转眼已7、8年了。父亲曾宪阳被誉为“中国苗族服饰收藏第一人”。而身为汉族的我,常常被收藏界误以为是地地道道的苗族。不过,我不得不承认,在苗族文化浸染中,我已经深深爱上了这个民族。无论走到哪里,我的眼光总是离不开苗族服饰,尤其是她那惊艳世界的苗绣。关于苗绣,我想,不仅仅一本书两本书就能讲完的。对于我来说,恐怕我要花上一生的时间去给所有在我的博物馆里,被这些美丽精致的苗绣倾倒的人们讲述这一文化遗产的来历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卓玛的梦想”,是藏族残疾姑娘卓玛的个人微博。她在拉萨和朋友一起开了个缝纫车间,主要制作各式各样的环保布包。卓玛经常在微博里上传她和同伴们制作的布包的图片,与大家分享她的生活感悟,同时热心于各种公益项目。2012年12月25日,她在微博里发布了这样一条博文:“……今天我们又收到了一个爱心包裹,里面有书和衣服,后天准备去乡下送给贫困家庭的孩子……”  相似文献   

13.
邂逅女书1982年,中国湖南都庞岭山区的一位老妇人对我说,她上一辈的妇女会写一种“蚂蚁字”,因为形体像蚂蚁而得名。这种文字只传女人,不传男人,当地又称为女书。在中国古代,只有男人才有资格去读书识字,而妇女只能呆在家中,所以妇女把汉字称为男书。她们将女书写在扇面上、巾帕上、纸上和书上,也有人把女书织在花带上、花被上。据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这一带每个村庄都有能够读写女书的妇女,许多家庭也收藏着女书的纸扇和巾帕。但是在“文革”中,女书被作为“四旧”统统烧掉,任何人不准保留收藏,所以就找不到女书原件了。人们都说,女…  相似文献   

14.
做了十几年的编辑工作,一直藏着一种心愿:渴望能给自己仰慕、喜欢并交往了十几年的兄长张承志编辑一本书。更重要的是自从《黑骏马》的年代以来,我几乎不放过他写出的每一个字。他“用笔拓开了一个纯洁世界”(《北方的河·后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几年来,我在他拓开的这个“纯洁世界”里不断地得到净化、改造和丰富。因此我梦想:能给承志兄编辑一部书,这不仅能了却一种心愿,一份个人心情,也是我近20年编辑生涯辉煌的顶点。这样的机会有了!并且从中我学到了许多业务学习和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张承志,这位斐声文坛的作…  相似文献   

15.
陈微 《民族论坛》2006,(9):64-64
我在日本碰到的第一个中国人,这样自我介绍她自己:“你好,我姓胡。”置身异域头一次听到这样的介绍,我心里打鼓得厉害,不知怎么称呼人家。我已经变成四不象了,把熟悉的人叫“老某”或“小某”都觉得别扭,更不要说刚认识的。我又不知道人家的年龄,冒昧叫人“老某”说不准让人生气,叫“小某”呢,也许又看低了人家。但不叫“老某”或“小某”,那又怎么称呼呢?总不能“某老师”、“某同志”吧,这又不是在中国。就是“某夫人”也不行,太正经了是不?总之我没法称呼人家。后来我和这朋友熟悉起来,互相通伊妹儿,我就直接告诉她不知道如何称呼。她在…  相似文献   

16.
塔热·次仁玉珍,西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西藏民俗》杂志主编、联合国第四次妇女大会正式代表,著有《藏北民间故事》一书。 老人们称她为格萨尔魔国女猛将“阿达鲁姆”,青年们称她为“双枪老太婆”;她叫她的敢死队员为“兄弟”,她的敢死队员叫她“哥们儿”。90年代初,她骑马挎枪,英姿飒爽,大智大勇地指挥了一支队伍勇闯无人区——  相似文献   

17.
《受惩罚的民族》一书,我是在1975年春写完的。同年夏,第一份原稿由我的一位外国朋友带往西方。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的这本著作不可能在苏联发表。其实,我的其他主要著作也没有发表的希望。我受到排斥,是因为我写了《1941年6月22日》一书。这本书1965年在莫斯科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后来被许多欧洲国家和美国翻译出版。1967年6月,由于我拒绝承认“错误”,以政治局委员A·佩尔谢为主席的苏共中央党的监察委员会把我开除出党。1967年8月,根据当局的命令,我的这本书在苏联各图书馆被  相似文献   

18.
我有一种恋旧的毛病,总认为过去的比现在的好.到了一个新环境中,便很难适应.可是,这一次却破例了.虽然来到车站中学才一个多月,我却深深喜欢上了这个学校.上星期六下午,是三星期一次大休的日子.刚放学还没5分钟,教室内已经空荡荡了.我因等一个同学,只好晚走一些.独自呆在教室里,很是寂寞,且又极盼回家,也没有心思学习,还是出去走走吧.沿着红砖铺地的路面,我来到教学楼前.但我的眼  相似文献   

19.
承蒙甘肃人民出版社关照,拙著《民族过程与国家》于1999年年初终于面世,滞稿时间仅为半年,且几乎未花出版补贴。相比其他一些学术著作出版之艰难,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幸运的了。然而,我很快发现,书中该有的“内容提要”和“后记”未被印出!我赶忙打电话询问,但对方在表示歉意的同时也说明无法增补,因书已全部印完。可我觉得,“内容提要”和“后记”在我的书中实在不该少。这倒不是敝帚自珍,而是因为我自知没有“内容提要”会给读者的阅读造成困难,没有“后记”对一些该说的“题外话”无处表白。斟酌再三,感到还是应以某种形式…  相似文献   

20.
李有义先生所著“今日的西藏”是在祖国解放初期出版的介绍西藏社会历史概况的一本书。虽然象李先生在代序里所指出,他为了顾及一般读者,只引用了他所搜集的材料的十分之一二,然而全书涉及的范围还是很广,并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亦反映了他个人的观点。这些观点和他在解放前在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的社会科学学报上发表的文章基本是一致的,是资产阶级社会学的翻版。因此,我认为把李先生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观点提出来加以批判,同时顺带指出他滥用资料的事实,是很有必要的。(一)贯串在“今日的西藏”一书的资产阶级社会学的观点首先表现在他对待西藏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具体看法上。这本书的第四章是专谈西藏社会经济的,并且是全书内容最多的部份,此外他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