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区音乐艺术作为建设人文社区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力量,为提升社区文化、打造人文社区、构建和谐社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本文研究了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开展音乐艺术教育与社区活动相结合的问题,论述了音乐艺术教育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只有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文化艺术修养,才能使居民生活才能更丰富多彩,社区更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社区居民的凝聚力,调整他们的价值趋向,起到统一思想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的作用。在社区开展音乐文化教育活动应该注意以人为本,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组织方法,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2.
李京玉 《社区》2001,(11):30-31
经济的发展,居民?区的建设等等都需要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彼此沟通,香港社区教育实行的就是两种并行的机制,即学校本位的社区教育和社区组织本位的社区教育。前者是按照学校的条件和需要来发展与社区教育的合作,并以此为契机达到培养学生的社区归属感、公民责任等教育目标,同时让社区内居民拥有享用学校设施的机会。学校本位的社区教育从前致力于培育在校学生和年轻一代的品德、学识、技能和对社会的归属感,鼓励青年人不断追求新知识,勇于创新,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教育活动。后者以建立居民互助的关系为基础,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提高居民觉悟。改善其生活质量,建立团结互助的社区,其教育活动主要围绕区内居民事务的范畴发展,政府的民政局负责协调。  相似文献   

3.
《成才与就业》2013,(17):22-22
作为新型移民社区典型代表的苏州市湖东社区,近年来努力为居民提供“国际化”“年轻化”“高智化”“志愿化”和“全民化”的“五化”型社区教育,有效提升了居民的整体素质、社区归属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作为社区重--素之一的社区心理要素,在社区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带给居民以认同与归属感。但是由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社区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本文从现时代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出发,通过分析解构社区归属感的因素,指出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社区最重要的要素---社区归属感磨灭,进而提出通过完善城市服务区域以及建设特色社区的方式,以期能够挽救社区归属感,达到重构社区归属感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幸福感是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综合评价,可以作为改善人民福祉的重要参照。由于参与不同活动的时间分配不同,获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也不同,通过时间利用方式的变化可以反映居民幸福感的变化。以中国2008年和2018年两次时间利用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通过分析个人属性和外界环境属性对时间利用方式的影响,以及时间利用方式对幸福感的影响,评估中国民生福祉改善情况。研究发现:十年间中国居民幸福感显著提高,人民福祉明显改善。就个人属性而言,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群体幸福感越高。就外界属性而言,人均学校数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医院数量的提升可以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增加会降低居民的幸福感。从活动细分来看,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有酬劳动、无偿家庭服务、睡觉与个人护理活动、用餐或其他饮食、大众媒体使用、休闲娱乐活动、健身锻炼活动上可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居民的幸福感,建议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提升交通出行效率,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增加医疗服务供给,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从社区归属感看中国城市社区建设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社区作为中国城市社会中一种新的社会基本组织形态,已经逐渐被广大市民所普遍认同和接受,成为中国城市社会再组织和城市居民再社会化的工具与载体。其中,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是决定社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而社区满意度是影响社区归属感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努力提高居民的社区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人们在社区生活中的满足感,以此促进社区的整体进步。  相似文献   

7.
社区归属感——香港与广州的个案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项研究的目的是比较文化背景相似,但是生活在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同的社会里的香港——广州两地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比较影响他们的社区归属感的各种因素的异同。通过对社区归属感跨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加深对两地社区生活的认识,为两地的社区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的资料取自1986年对香港沙田区沥源村,新翠村和1987年对广州河南区新港街、南华西街的“社区归属感问卷调查”。香港部分在研究范围内随机抽取673户居民,根据Kish Table再从中抽取425个有效样本。广州部分在研究范围内随机抽取400户居民,以同样方式抽取361个有效样本。  相似文献   

8.
社区教育作为有效推进全民终身学习重要的教育环节,有利于人民群众的知识更新与终身学习,非遗文化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实践可以促进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提升。目前,在社区教育融入非遗文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师资不足、教学内容单一、缺少持续性支持等一系列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全民终身学习与社区教育的政策要求,通过建立非遗人才培养机制、多元化教育内容设计、建立持续性的支持机制等举措提升社区教育品质,传承中国非遗文化,推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现代城市社区由于社会分工的高度发达,社区居民的异质性强,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对于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重要的作用.依据AGIL模型理论,社区文化既是构成社区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同时社区文化又自成一个系统,由四类子系统构成,分别由资源系统发挥着适应功能、组织系统发挥着目标获取功能、社区意识系统发挥着文化整合功能、社区文化教育系统发挥着模式维持功能,因此必须加强社区文化系统建设,增强各自系统功能,从而发挥有机整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地区发展模式主要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归属感、认同感等)问题,而行动研究方法,则提供了一个实现社区意识建立和生活意义重塑的方法。本文通过北京某村改居社区工作案例,来展现行动研究方法应用于社区意识形成和生活意义重塑的过程。通过建立社区学苑,以社区教育为核心,以开设的系列课程作为联络、建立和深化群众关系的手段,达到居民社区意识形成和重塑生活意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综合社区归属感、地方认同及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从情感角度出发,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法,探索居民社区归属感、地方认同、乡村旅游小企业社会责任感知三者之间的关系。由研究结果发现:乡村旅游小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划分为旅游小企业对政府、员工、游客、股东、社区及环境的责任5个维度;地方认同是社区归属感的结果变量,即社区归属感直接影响地方认同;居民社区归属感、地方认同对旅游小企业社会责任感知有直接正向的影响;居民地方认同在社区归属感和旅游小企业社会责任感知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2.
随着金融资产在居民家庭资产结构中的地位上升,金融投资活动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日趋显著,这种主观幸福感可以用生活满意程度和未来信心程度来刻画。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经验证据表明,家庭金融投资规模对居民生活满意程度和未来信心程度都会产生负向影响;家庭金融投资绝对收益对居民生活满意程度存在正向影响,而家庭金融投资相对收益则对居民未来信心程度存在负向影响。这些情形可能源自于金融投资市场在市场机制、公平程度、投资者教育等方面的欠缺,需要管理者采取措施来改变这种幸福感损失。  相似文献   

13.
如何使流动人口更好的融入城市,已成为城市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议题。基于北京市流动人口的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的城市归属感和主观幸福感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流动人口的城市归属感和主观幸福感均有一定程度上的内部差异;在目前阶段,提高城市归属感依然是提高流动人口幸福感的主要途径,但归属感并不是影响幸福感的唯一因素,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等个人因素也对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这为提升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社区教育因其在推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社会成员素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在进行社区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调动居民的参与社区教育热情和提高他们的参与频率.基于此,对影响当下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动力机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动力机制的建构路径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自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梅村街道尚品社区始终把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作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重头戏”。切实解决社区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相似文献   

16.
邵林  罗珊 《国际公关》2023,(4):98-10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健康需求增强,政府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建设“健康中国”的相关政策。基于“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背景,将高校“体护结合”新服务充分结合社区居民所需与高校学子所学运用于社区发展中,使社区健康逐步走向完善化、规范化。从健康教育、体育健身、康复护理、公益服务四大方面落实。普及健康知识、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意识与健康素养,帮助其掌握健身方法和运动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推动体护结合,充分发挥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护理等方面的特色作用,积极推广覆盖全社区促进全民健康。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与发展,社区已成为居民生产、生活、学习、休闲和娱乐的重要场所,社区文化也成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满意度较好、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意愿比较强、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频率也较高,同时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情况与居民的年龄、居住年限、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改善与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尚有许多工作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18.
主观幸福感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居民幸福感指数是居民主观幸福感感受程度的指标数。在过去十年里,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和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监测社会进步和评估社会政策,发挥着民众生活状态和社会运行状况“晴雨表”的作用。本文以对湖北省十堰市城乡居民幸福感指数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为基础,得出社会人口学特征、兴趣爱好、压力应对方式、未来目标等是影响十堰市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的结论,阐述了政府在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上,应更加关注基层养老问题、注重改善民生、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并重视对社会心理的把握和引导,以期有效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感。  相似文献   

19.
王馨娜 《社区》2013,(27):42-43
北京市朝阳区将台地区梵谷水郡社区成立于2009年,是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成立的新社区。社区居民2688户,其中本地居民523户,农民拆迁转居439户,商品房购房者1726户。社区居民构成复杂,群众诉求多元,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迥异。为使社区居民有一个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  相似文献   

20.
长缨 《社区》2001,(5):26-28
什么样的社区有吸引力?哪类社区能够凝聚居民的心?良好的生活设施、惬意的环境就足够了吗?不一定。一个成熟健全的社区会让居民有归属感和亲切感,会让人们以住在这里为荣,并更加关心所住社区的各项事业的发展。营造这样的良性循环,有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社区成员的参与。“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在这个领域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