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5 毫秒
1.
反对暴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暴力是有意伤害某人的行为,也是今天的年轻人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每年每1 2名中小学生中就有一人受到武器的威胁或伤害,而年龄在1 2~1 4岁之间的人最有可能成为暴力的受害者。关于年轻人中间暴力增加的情况,人们众说纷纭。导致暴力行为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在你的生活中出现得越多,你采取暴力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与此同时,统计数字表明2 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社会中因年轻人造成的暴力事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暴力的原因人们为什么对他人或自己采用暴力呢?这个问题很复杂,但经常是出于以下一个或几个原因:( 1 )表现:有的人用暴力来释放…  相似文献   

2.
一、用社会学的观点研究青年问题青少年问题是目前日本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其中包括围绕青少年出现的学校内暴力和家庭内暴力、偷窃等不良行为,以及家庭解体、教育荒废和升学战等等。这在社会学上可称为“病理现象”。对于各个生活领域中产生的问题和病理现象,如不能从整体的角度加以认识,不能用科学方法去验证,那么就丝毫无助于解释和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我考虑用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的青年问题研究中两个古典研究的特征。其一是W.怀特的《街角社会》(1943);另一个是曼海姆的《现代的诊断》(1943)一书中的“现代社会中的青年问题”。  相似文献   

3.
国际社会与对妇女施暴问题胡玉坤对妇女施暴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属于何种社会、经济、文化、种族及宗教背景,妇女均有可能遭受暴力。当前,妇女既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也是社会暴力的主要牺牲品。世界各地盛行的暴力主要有:家...  相似文献   

4.
“校园暴力、公共政策与年轻人的融入社会”———第三届校园暴力问题国际研讨会将于2006年1月12~14日在法国波尔多召开。此次研讨会由国际校园暴力观察所(Observatoire international de la violence劋l’啨cole)、欧洲校园暴力观察所(Observatoire Europ啨en de la Violence  相似文献   

5.
据美国《心理学家》杂志1983年7月号报道,在美国,电视已成为人们接受文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七十年代美国科学家从五个方面对电视进行研究:暴力与侵犯行为、电视对人的认识和情感的影响、社会信仰和社会行为、电视与社会关系、电视与人体健康。他们提出了以下不同见解: 暴力与侵犯性:多数学者认为电视节目中表现暴力会导致儿童的侵犯行为,二者间有一种因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家庭反对婚姻暴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婚姻暴力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象征。大量调查证实,私人生活中对妇女暴力的比例高于男性,针对妇女的暴力已突破国家、种族、年龄、文化、社会与经济位阶之局限。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妇女和儿童因家庭暴力离开家庭。婚姻暴力受害者多为女性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亦是妇女人权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的重要原因。本文从婚姻暴力的界定出发,在分析婚姻暴力的特点及原因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7.
当前,城市管理中的暴力倾向日趋严重。暴力执法、暴力抗法等令人难堪的都市剧已成为诸多城市必须正视和尽快解决的现实危机。加强对城管暴力问题的研究,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对于解决普遍存在的城管暴力问题以构建和谐城管,具有积极意义,尤其是对于城管执法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包俊林 《社会工作》2014,(5):103-109
本文对社会工作职业中的案主暴力的定义及类型进行了整理,着重探讨了案主暴力发生的概率、原因和案主暴力对社会工作者的影响。通过对案主暴力事件的认识,使得政府、机构及社会工作者能够对此问题进行深刻反思,以此进一步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刘娇  郑涌 《社会》2004,(4):40-43
亲密关系暴力是指现在或曾经处于亲密关系下(如婚姻关系、约会关系、同居关系等)的异性伴侣之间各种形式的身体、心理、性方面的暴力伤害行为。关于亲密关系暴力问题的社会学研究,是对以往的婚姻暴力、约会暴力研究领域的整合与拓展。尽管有的研究者认为应该把同性伴侣暴力也包括进去,但一般情况下亲密关系暴力主要是指异性伴侣攻击。在亲密关系暴力中,究竟是男性更具攻击性,还是女性与男性一样具有攻击性,抑或是女性比男性的攻击性更强?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外学界开始对婚姻暴力问题展开系统的研究至今,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外对妇女受暴力侵害状况研究综述李银河尽管针对妇女的暴力存在于一切历史时期和世界各地,但只是在最近的十几年间,尤其是90年代以来,它才被视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个人隐私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针对妇女的暴力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危机。从美国...  相似文献   

11.
1992年7月13日至17日,第二届“人类相处和暴力问题全球大会”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市举行。这次大会以“人类如何能和平相处”为中心论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从大会收到的论文情况看,涉及面很广,包括个体心理分析,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科学相人类生活的关系,两性关系的暴力问题,宗教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文艺对暴力行为的影响,传统和现代社会的  相似文献   

12.
微言大义     
正当你不够强大时,你发的一切飙,在别人看来都只是一个笑话。你那无处安放的青春,都在你脸上结成了青春痘。结局,和你想得不一样的叫生活,和你想得一样的叫童话。打架被老师叫家长,我爸得知后立马风风火火赶到学校,二话不说就给我两巴掌,冲我吼道:"暴力能解决问题吗?啊?"暴力真的解决不了问题!  相似文献   

13.
经常听到很多人因不堪忍受生活的挫折,因不堪担负生活的重负,而用极端的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也经常听到很多人因为车祸、暴力等横祸而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句号. 所以很多时候,我就想让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从爱开始.  相似文献   

14.
“网络暴力”是网络技术风险与网下社会风险经由网络行为主体的交互行动而发生交叠,继而可能致使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益受损的一系列网络失范行为.它的产生,主要涉及网络技术发展、社会急剧转型及网民群体结构三个风险源:网络技术的风险特性是催生网络暴力的潜在根源;社会转型过程中风险的无序释放是催生网络暴力的现实动因;网民群体年轻化的结构特点和泛道德化的文化心理是催生网络暴力的重要因素.应对网络暴力的关键在于,通过建构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网民自主参与的多元化治理结构,以减少各类风险发生交叠、共振的频率.  相似文献   

15.
网络暴力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呈现出频发的态势,所造成的影响也突破网络空间的限制,产生危害被害人名誉、隐私、生命健康等权利的实质结果。网络暴力属于刑法规制范畴,但由于追责主体难以确定,网络暴力入罪标准界定分歧及现有刑法规定难以涵盖网络暴力行为等问题,导致网络暴力现象不降反增。对此,有必要以积极刑法观、宽严相济为价值基础,在刑事司法层面明确网络暴力行为入罪认定标准;在刑事立法层面考虑修增损害他人名誉罪,从而进一步完善网络暴力的刑法规制。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家庭危机四起,而单亲家庭的泛滥则是其家庭危机的一个显著标志,其中又以无父单亲家庭最为明显和突出。由于离婚率的攀升,单亲家庭正在急剧增加,仅以无父单亲家庭为例,单亲率就由1960年的17.5%增至现在的38%,这些家庭的小孩将不得不过着一种缺少父爱的生活,这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消极影响,由此形成的社会问题也相当严重。有人甚至认为“无父现象是美国当代最具破坏性的动向”,它与街头暴力、校园暴力、经济衰退和贫困问题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息息相关。例如贫困问题,在美国的无父单亲家庭中,有46%的…  相似文献   

17.
笔者的服务对象绝大多数是由于网络成瘾导致的问题少年。他们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都相对薄弱,容易被色情信息、暴力游戏等不良网络内容所吸引,过分沉迷网络形成网瘾,不仅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而且给社会带来危害。在这样的背景  相似文献   

18.
随着婚姻暴力发生频率的上升,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和机构开始介入婚姻暴力事件。暴力不仅损害了女性的生命健康和人格尊严,破坏了家庭的安定和谐,而且对社会也具有较大的破坏力。由于引发婚姻暴力问题的隐蔽性和复杂性,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在介入时,可能面临着各种伦理难题,专业人员要仔细考量各种选择的利弊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9.
冯莉 《阅江学刊》2015,(2):103-107,120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分层的加剧与矛盾冲突的升级使得社会怨恨情绪成为一种民间话语表达的显著特征。这种表象在网络媒体中尤为明显。大众传播媒介是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信息载体,它应该发挥沟通信息、传承文化和促进群体和谐的作用。新闻工作者要承担把关人的责任,避免不实不当信息和言论的负面影响。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我国大众传播媒介在吸引受众、抢夺关注的大战中往往会热衷炒作或跟风报道,体现为谣言、污名化、歧视、感官刺激等报道特征的媒介暴力,加剧了信息传播的不对称,造成群体之间的偏见与误解。造成此种媒介暴力现象的直接原因是"眼球经济效益"的膨胀,深层动因还在于媒介契合底层受众在转型社会中的怨恨情绪以及由此延展的想象性报复,这也正是大众传媒不断吸引受众关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我接到很多信,特别是年轻人的信,他们对于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有什么用,如何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等提出了一些问题,对这些我们应当有个明确的答案。我们每个人没有一天不生活在社会中,社会是人与人的关系。我们要在这个社会中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