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对台湾中生代诗人的概念作了界定,分析了中生代诗人的群体追求和诗学理念,认为台湾中生代诗人的创作趋向主要表现为:中生代诗人是诗坛创作的主力,他们不再有"集社"的主张和行动,形成"非集团化"的走向;不少中生代诗人向"学院诗人"转型,此外女诗人主体意识提高,女诗人崛起,展现出另一种崭新的风格.中生代诗人所显现的创作趋向,在诗史的演变和发展中有其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
晚清诗人邓辅纶有"和陶诗"76首,作于中年归隐之后。其诗极力追慕陶诗的平淡之美,却不时地流露出感伤基调。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仕宦经历及个人志趣,分析其感伤情绪表现形式和成因,可以发现陶渊明的诗歌中也有感伤的色彩,但比较之下却有不同。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基本上继承的是"诗言志"的优良传统,其诗词大都属于抒情言志之作,但是,通过对抒情言志所用日月流转、冬去夏来、虫鱼律动等自然意象的挖掘,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深处,具有一个心物交融、心物一体的"天人合一"情结.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基本上继承的是"诗言志"的优良传统,其诗词大都属于抒情言志之作.但是,通过对抒情言志所用日月流转、冬去夏来、虫鱼律动等自然意象的挖掘,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深处,具有一个心物交融、心物一体的"天人合一"情结.  相似文献   

5.
魏野从方回划分宋初"三体"之时便被认为是晚唐体诗人,但其诗作的内容及创作手法皆体现出鲜明的白体特征。以七律为例,就内容而言,多为送行交游及朋友间寄赠唱和之作,且偏重于叙事、言志、写意,类白体七律;就创作手法而言,语言大多明白晓畅,出语自然,不事雕琢,且言意好尽,不太讲含蓄,发挥了白体善于铺叙的功能,有明显"以文为诗"的倾向。这是魏野七律最突出的特征。其五律等诗体亦大多如此。因此,就诗风而言,魏野更倾向于白体诗人,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晚唐体诗人。  相似文献   

6.
"戏作"之诗虽不是杜甫的主要作品,却有助于研究诗人的生活情趣和艺术追求.诗人生性诙谐,能在苦中作乐,处处流露真情.诗人采取历史评价与特色分析相结合的态度和方法评述诗坛,见识卓越.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是北宋诗坛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后人对其评述颇多,其中以陈师道的"王介甫以工"影响颇大.本文就试图从王安石诗歌尤其是晚期诗歌的艺术特点、感情模式、意境创造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晚唐体诗派是宋初三大诗派之一,由九僧、著名隐士林逋、魏野、潘阆和宰相寇准等组成。受当时文坛唱和之风的影响,晚唐体诗人喜欢交游唱和,因此酬唱之作甚多,与晚唐体诗人寄赠唱和的主要是僧侣、处士和士大夫阶层三类人物。九僧与寇准、林逋、魏野、潘阆等著名人士的交往,无疑会相互提高声名,扩大整个"晚唐体"诗人在宋初诗坛的影响。对他们的交游情况作进一步的探讨,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社会地位、生活态度等,对于深入理解晚唐体诗人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现代诗人徐玉诺善于采用类如超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无意识的直觉写作与非物化倾向的心理描写来表达对现实生活、乡土世界或自我意识被摧毁的忧虑,其文本也因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冲突与张力而别具特色。他的一些"梦幻"之作,既反映了诗人在现实主义深切关注与现代主义诗性追求纠结下为新诗文体与效用方面所做的尝试,也为我们呈现了公共修辞语境下诗人是如何曲折出了独有的私人修辞。  相似文献   

10.
郭小川以其奉献于当代诗坛的大量战歌赢得了"战士诗人"的称号.可是"战士"实不足以概括郭小川复杂的心路历程.他圣徒般的"战士情结"隐蔽地纠结在诗人作品中.诗中战士与诗人身份认同的纠结、叙事诗作的三种类型:战士主人公形象、战斗生活的留恋与追忆,无不蕴含着诗人的"战士情结".  相似文献   

11.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杜甫《月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甫的<月夜>历来被学界看作是诗人向妻子表达思念的深情之作.从女性主义角度重新阐释此诗,从诗中的"叙述视角"、"居处意象"、"身体语言"等方面寻微探幽,挖掘出潜藏在文本中的男性主义立场.该诗是诗人转换叙述视角后表达隐忍欲望的一首类"闺怨"诗.  相似文献   

12.
普希金与莱蒙托夫之间所存在的"影响"关系乃学界一大共识,论文尝试用布鲁姆"影响"理论阐释普希金之于莱蒙托夫富有"奇异"色彩的"影响"轨迹。作者认为"影响"既促成强者诗人莱蒙托夫的诞生,也促成前驱诗人普希金其人其作在莱蒙托夫作品中的复活;而莱蒙托夫接受与摆脱普希金"影响"的"焦虑"过程,乃是一个渐进式的内化"修正"过程,大致经历了仿写、重写与续写这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朝鲜诗人李德懋善于运用比兴手法营构诗歌意象,它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创造具有联想性的复合意象,以唤起读者压抑在心灵深处的经验并与诗人作互诉及共鸣;二是创造具有实感性的复合意象,使其诗作体现绘画性特点,十分逼真地描写物象的形状与色彩;三是创造具有含蓄性的复合意象,以极其有限的"露"表现最为深远的"藏"的内涵,藉此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或造成令人省悟的境域。  相似文献   

14.
戈麦作为一位崇尚想象力的中国当代诗人,其诗作中"经验"与"想象"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呈现出模糊状态。从地域角度来说,戈麦是一位成长、求学、工作在北方的诗人,但从他的自述和诗作中却可以看出他有着强烈的"南方"情结,其南方题材的诗作中也渗透着对"南方"的"想象的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戈麦就是一位"南方"诗人。也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当代诗人的写作中并不存在界限分明的"南方诗歌"与"北方诗歌"。戈麦对"南方"的书写与博尔赫斯的作品(诗歌、小说)有着密切关联,两者之间产生了"互文性"。另外,戈麦诗歌中对"南方"的书写,也体现了诗人对诗歌语言进行探索的努力,并且这种努力是与诗人对想象力的追求相结合的,从而使其诗作的语言也富有幻想特质。  相似文献   

15.
济慈诗歌的艺术性与其独到的美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其不朽之作《希腊古瓮颂》,想象丰富,语言优美,充分体现了诗人在想象力、"客体感受力"及诗作原则方面的美学思想。无疑,这对进一步研究济慈的诗歌艺术及其美学思想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是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也是公认的诗人。这样的"四位一体",使他的政治、军事理论著述充满了哲人的睿智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有不可驳辫的逻辑力量,同时也富有诗人的激情、诗的文采和感染力。同样,在他的一些诗词中,不仅有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大气磅礴,也具有含蓄蕴藉的哲学理趣。他的有些诗词看似"有感而发"、针对性很强"为时而写、为事而作"的"宣传诗",但因其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就使之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性,有永久被人们喜爱、诵读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明代诗论家谢榛的诗学著作《四溟诗话》(《诗家直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美学阐释空间,对于当代的美学理论建设也有较重要的裨补意义。谢榛论诗,首重感兴,主张作诗"以兴为主",不仅将"兴"作为诗人产生创作冲动的动因,而且还视为诗歌能否"化境"的直接条件。谢榛论诗之感兴,非常重视其偶然性质,谓之"天机",而且对艺术创作的审美主客体关系有着更具创造性的阐发,揭示了审美主体的建构作用。对于审美主体的修养和独特个性,谢榛有颇为全面的论述。谢榛认为好诗应该达到"浑成无迹"的状态,它并非决定于客观物色,而在于诗人的审美构形能力。谢榛还对诗中"妙悟"作了重要的发挥,认为其是养成诗人审美主体性的枢机所在。谢榛特别重视诗的整体审美境界,并认为其中应有内在的生命感和动态的神气,而这是具有幻境性质的,也是诗人之"悟"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刘镇是进入《当代文学概观》的诗人,他的近作《古渡》是诗人晚年对人生、社会、现实思索的结晶,亦是其诗艺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诗言志,诗言情"是诗歌的最主要功能,然而后世之人自觉不自觉地把二者做了高下之分:言志之作往往得到更高的评价,而言情之作则往往受人冷漠.明代中期诗坛可谓上述情况的最好注脚:复古诗人、诗作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当下都受人青睐,而处于同一时期的吴中诗人群体则极少受人关注.然而实际上吴中诗人雅致的生活情趣,以及反映在诗文中的日常生活主题,对思考如何缓解我们当下日益繁重的生活压力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但是"中兴四大诗人"这一名称的确立,却是经历了一番曲折,最终形成文学史现在的面貌.它首先由南宋诗人杨万里提出,尤袤紧随其后,由方回最终确立,其指称的诗人群体也经历了"尤萧范陆"到"萧杨范陆"再到"尤杨范陆"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形成原因也是论文考察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