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其中也指明了我国民族政策的制度优势。民族政策优势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在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征程中,不断创新、发展与完善民族政策的结果。在我国的民族政策体系中,民族平等是民族政策的基石,是新中国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也是新中国区别于以往时代、西方国家的显著优势。为此,以民族平等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新中国民族平等政策形成的传统资源优势、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观的根本理念优势,以及新中国民族平等成就的全面总结,能够从理论与实践层面,科学、客观地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优势所在,也是我们在民族事务治理中坚定制度自信的基本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2.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总政策。本文阐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和这一政策在西藏的具体实践,论证了党的民族政策在西藏改革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也是我党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不断巩固和发展,在理论上对于如何理解和衡量民族平等仍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以保证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在实践中得到正确而有效的实施。本文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一、对于平等概念的历史考察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过程中,被称为"三股势力"的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势力相互勾结,恐怖犯罪事件频发,对各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打击民族分裂主义是构建国家安全的重要环节.基于此,我国在面对"东突"民族分裂主义犯罪时应从各个方面对其加以调整,特别是在国内法调整上要尽快建立一个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反民族分裂犯罪、反恐怖犯罪的法律体系,以保障我国的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民族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弥足珍贵的内容。作为我国重要的宪法原则和民族政策,民族平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杰出贡献、展现出各民族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的全面平等。强化民族平等的政策法律保障、制度化推进民族区域自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均是民族平等法治文化的成功实践。坚持民族平等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化水平,需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强化民族平等的法治保障;巩固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夯实民族平等的制度支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民族平等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6.
党的民族政策向来与思想路线相关联。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遵循这一路线,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实际出发,充实民族平等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政策,不断完善党的民族政策的内涵,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7.
长征期间,党充分认识到民族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从大力宣传党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和主张、开展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帮助少数民族人民建立自己的政权、帮助民族地区恢复和发展生产等四个方面对民族工作进行了开创性探索。这些探索对我们现时期的民族工作依然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与启示意义,它启迪我们:要加强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促进民族平等团结;要注重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推动民族地区发展;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民族地区稳定;要打好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战,提高民族地区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8.
对分裂主义的历史经验考察证明,分裂主义受事发国政府态度、自身内部因素、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而外部的介入常常成为决定分裂成败的关键。外部势力对分裂主义问题的干涉,包括给予分裂主义势力物质支持、政治外交支持,甚至是进行武装干涉。外部势力对分裂主义问题的干涉,将导致国际分裂主义危机的爆发。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较好地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制定了系统的民族政策,包括根本政策,即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基本政策,即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具体政策,如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政策等。各项民族政策都是为了搞好民族团结,使各民族和谐共存、共同发展。该文认为,我国的民族政策也是民族团结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些政策内容不断丰富,对促进民族平等、搞好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安定,推动各民族和谐共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党的民族政策 ,对增强民族团结、提高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发挥了巨大作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前提 ;民族区域自治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形式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要条件 ;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1.
奈温时期缅甸民族矛盾激化的原因错综复杂 ,既有历史遗留 ,也有现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政策的失误。要解决某民族矛盾 ,最根本的措施是经济发展经济 ,使各少数民族地区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 ,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  相似文献   

12.
建国后 ,党对私营经济的认识 ,经历了从利用、限制到改造、排斥 ,再到探索、承认的认识历程 ,特别是党的十五大确立了私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及集体经济的经济平等地位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私营经济经营者的政治平等及其财产地位问题 ,体现了我党对私营经济认识的与时俱进精神。这一曲折变化的过程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末期以来东盟国家华人华侨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人华侨经济的快速增长状况与当时世界经济形势和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取向有很大关系.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亚太地区的区域性国际分工格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东盟国家作为有利的商品和投资市场前景被看好.东盟国家为吸引外资,进一步放宽对外资的限制,纷纷制定了条件更为优惠的外资政策,使东盟各国经济发展的环境趋好,诱发了八十年代下半期以后对东盟国家的投资热潮.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两性平权意识的广泛传播,妇女参政已经成为国际化的潮流。虽然我国自解放以来就倡导男女平等,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男尊女卑观念根深蒂固,妇女的社会政治地位、接近政治资源的渠道,以及对政策的影响力远不及男性。当前中国要走向国际化、构建和谐社会呼唤妇女参政,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亟待妇女参政,重构公正先进的性别文化亦期待妇女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5.
面对新世纪党的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 ,传统的党的领导方式面临挑战。创新和建构民主法治型的领导方式 ,是发展市场经济、推进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美国移民政策动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2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外来移民对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移民政策因而成为美国社会机制的一个重要层面。美国移民政策的制定与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相关,政策动因各具特色。基于提供平等人权与促进经济发展两个根本动因,美国确立了鼓励移民的立国思想。此后,美国的移民政策经历了自由开放、限制与选择、限制松动、全面改革几个时期以及21世纪初的局势突变阶段,其动因特点分别为经济动因至高无上、种族主义兴风作浪、政治动因十分突出、政治与经济动因并重、国家安全成为重中之重。这一演变反映了美国移民政策的实质。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要举措.作为佛山市国民经济中最重要、最活跃的生力军--民营企业,应该顺应我国经济趋势和世界发展潮流,从多方面着手积极贯彻和实施"走出去"战略,而政府也应加以积极引导,并从政策、资金、信息等方面进行大力扶持,促使佛山市民营企业"走出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论依法执政     
依法执政是共产党全面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执政经验,积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主动应对经济全球化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对领导方式尤其是执政方式作出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既反映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治国执政思路一以贯之的理论探索,更反映了党对治国执政方式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党依法执政的关键,则在于实现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变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明王朝的建立重新确立了以汉民族为中心的统治格局 ,在大汉族主义民族观的支配下 ,洪武、永乐时期对退入漠北的蒙古族北元势力进行了军事打击的政策 ,“土木之变”则标志着这种战争政策的失败。明代后期在明蒙边境开设马市 ,允许少数民族进行贡赐贸易 ,是以经济形式发展民族关系 ;对蒙古族统治者进行分封 ,施行怀柔与笼络的政治手段则是军事政策失败的必然结果 ,也是对传统的民族羁縻、怀柔政策的继承。其总的目的仍然体现出防御、限制的政策倾向。这种政策倾向的直接结果就是削弱了历史上形成的蒙古族和汉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20.
男女平等范畴是对男女平等历史演进过程的反映。男女平等范畴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其内涵已经关涉到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学)、文化、伦理等诸多方面。这为我们多视角透视男女平等范畴的复合内涵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多视角透视男女平等范畴的复合内涵也有其现实的必要性:全面地把握男女平等的理论内涵,有利于全面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确立妇女运动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和长期的奋斗目标。在理解男女平等的内涵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由于男女平等内涵是历史生成的,因此不能用静止的方法把握其内涵。二是不能用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将男女平等理解为数量上的绝对平均。三是理解男女平等必须建立在保障男女公民基本权利的基础上。四是正确全面地理解男女平等不能无视男女在性别、生理与心理上的差别。与此同时,必须反对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