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青年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国家观进行批判之后,又联系德国的社会现实进一步论述了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关系,深刻批判了政治解放的局限性,肯定人类解放是人的彻底解放.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不仅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人类的历史使命,而且对无产阶级革命前景进行了诗意般的预言  相似文献   

2.
青年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国家观进行批判之后,又联系德国的社会现实进一步论述了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关系,深刻批判了政治解放的局限性,肯定人类解放是人的彻底解放.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不仅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人类的历史使命,而且对无产阶级革命前景进行了诗意般的预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早期主要围绕着宗教、政治、意识形态展开了文化批判。对宗教的文化批判,他提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反宗教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反宗教的意义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对政治的文化批判,他提出要对法哲学和国家哲学进行批判,要向德国制度开火,政治解放是人的解放必不可少的中介。对意识形态的文化批判,他提出要对"虚假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其错误根源在于强调"意识决定生活";其扬弃之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完成。这三方面内容既互相联系、又层次递进,对宗教的批判是前提,对政治的批判是深入,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是总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早期的文化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终极旨归就是实现人的彻底解放,而对人的幸福问题的关注是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主旨。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现实生活状况的反思和解构中,批判了以往哲学家们对幸福概念的抽象的、虚幻的理解,从关注现实生活世界的维度出发,积极探求为实现人类幸福之路的真实可靠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早期以宗教批判为中心较为系统地阐述宗教基本理论的重要文章。通过对宗教的哲学批判,马克思指出了三位青年黑格尔派主要代表人物在宗教批判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无论施特劳斯的“集体意识”、鲍威尔的“自我意识”,还是费尔巴哈的“类本质”,本质上都是把上帝和神置换成了思辨概念。马克思以实践哲学实现了对青年黑格尔派宗教哲学批判的超越,深刻揭示了宗教和人的本质,提出了宗教产生的阶级根源,阐明了宗教批判与人类解放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犹太人问题>的写作适逢现代性的兴盛时期.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比较系统地对"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进行了深入阐述.这其中,宗教的神学解放和政治解放是在批判的现代性视域中进行的,而宗教的世俗解放和人类解放则是在现代性的批判视域中展开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走出传统哲学的思辨王国、实现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注重将哲学批判与现实批判相结合.通过对文本的整体性研读不难发现:马克思从一般性思想演进的视角进行考量,经历了“宗教批判——政治批判——经济学批判——人类学批判”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青年黑格尔派思想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宗教批判。这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其思想演绎和历史发展的始终。像之前欧洲启蒙运动的先驱一样,他们试图通过宗教批判,将异化为天国的“神圣世界”还原为人间的“世俗世界”,把“神性”还原为“人性”,以彰举“世俗生活”的基础性地位和价值。在此过程中,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原则也历经演化,呈现出由“宗教是团体无意识的神话表达”到“宗教是个体自我意识的主观虚构”,再向“宗教是‘类’本质的自我异化”演进的逻辑特征。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逻辑所展现出来的“滤洗”基督教教条中的超自然成分、否定基督教历史的一般合法性和颠覆神圣世界的理性支柱,亦即把“人的世界还给人”的激进历程,不仅为青年马克思走向科学的宗教批判开辟了道路,而且为青年马克思由“宗教批判”经“社会-政治批判”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进而发现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9.
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马克思通过对宗教的批判、对德国现行制度的批判和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提出了人的解放这一伟大的历史命题。深入的文本解读和思想梳理表明,马克思的批判至今对于我们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批判教育学由保罗·弗莱雷创始,其哲学基础是哈贝马斯提出的人类兴趣三分法中的“解放的兴趣”。批判教育学将教育视为“自由的实践”。试图消除社会及教育中的种种不平等而使人得到解放。本文通过对批判教育学理论的阐释,针对外语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批判教育学对外语教学四个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作为早期理论探索的重要成果,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将德国滞后的现实立为批判的靶子,重点围绕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展开论述。本文将根据《导言》的内在逻辑,从德国落后的社会现实分析、德国革命解放主题的梳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初探和马克思思想的三重理论话语的融合等四个维度,对这一文本进行理论主题、行文逻辑和价值目标的探索与阐释,力图从总体上呈现青年马克思理论启程的原生形态。  相似文献   

12.
宗教批判,其本质是不断地使人摆脱各种非人性的奴役或压迫,不断地使人的自身价值和主体地位在现世生活中得到认可和确证,从而不断地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同时,宗教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其他批判理论的前提。在宗教批判中,马克思提出了许多观点,但始终都是围绕“人的本质”这一中心进行阐述,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这些观点,对当今我们进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或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学界对公共卫生问题的高度关注。其实百年前,马克思就曾对资本主义的公共卫生问题展开深度批判。对资本主义公共卫生问题的揭示,是马克思公共卫生批判的立足点,他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恶劣的生活环境、糟糕的饮食状况和肆虐的霍乱疫情;进一步剖析出资本主义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的根本成因在于资本逻辑,体现在资本对工人的奴役,资本主义公共卫生治理的局限性以及资本主导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公共卫生问题化解的根本之道在于以人类解放为目标指引,依靠无产阶级的主体力量,以革命的方式推翻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公共卫生批判对当今的公共卫生治理仍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涉及社会制度保障、人民至上理念以及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4.
人文关怀始终是马克思哲学的宗旨。但国内外肯定马克思文化批判逻辑存在的学者总是囿于青年马克思的视角,这种理解看似肯定了马克思,实质误解了其文化批判逻辑的根本性质.我们认为,马克思的文本中存在前后两种异质的文化批判逻辑:一是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性质的,是不成熟的;一是1845年哲学变革之后逐渐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批判。本文从文本出发梳理出属于马克思本真的文化批判线索,并在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比较中透视两种文化批判的方法论特质与效应,以期对马克思哲学的文化维度做出厘清。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也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和辩论。作为以翻译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翻译批评,一直争论不断。这些争论围绕着翻译批评的性质、功能、标准与方法展开,至今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16.
青年马克思的政治批判及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中有两个关键转折点:一是从国家到市民社会;二是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这两点构成青年马克思政治批判逻辑进程中的核心环节,使马克思迅速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到共产主义的立场。对马克思政治立场转变的学理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对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有一个更加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是青年马克思面对社会政治现实后所作的第一篇政论文,其思想史意义和当代价值自不待言。我们在廓清该论文生发的历史背景的前提下,沿着马克思的思绪再现出其逻辑批判的多极向度以及书报检查令的伪自由实质。由此,也让今天的人们能够清晰地窥探出青年马克思在通向未来的历史唯物主义途中的理论原发地的真实状貌和思想试验作业的具体细节所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学进行批判的时候,是从主体性原则出发的。从主体性原则出发也就是从“人”出发。这种主体性原则首先表现为经济学批判所具有的“哲学本性”。其次,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对异化劳动、私有财产以及商品拜物教的经济学批判。在这些经济学批判当中都贯穿着主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19.
走入马克思的问题意识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生专心致志从事伟大事业的任何思想家必定都有一个根本的问题意识,或者要追求的根本目标,马克思也不例外。研究马克思的法律思想,慎重的做法就是不能把法律问题与他的更广阔的问题意识分裂开来。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对了解马克思的问题意识最为关键。通过对该文本的仔细阅读,提出马克思的问题意识是:批判现实的苦难世界,摆脱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自我异化,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相似文献   

20.
池莉小说的当代批评按时间历程来看分可为三个阶段,对它们的系统梳理能够体现出学术评价与大众接受、文学期刊、文学评奖等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与文学生产不尽相同,学术生产机制有着独有的理念、兴趣、范式、文体方式等,而且学术竞争越是严峻激烈,“批评趣味”的话语倾向性表现得便越明显.池莉小说的当代评价便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化个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