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90年代某些乡土小说并非文学史意义上的乡土小说,又不同于先锋小说,乡土背景仅成为文本叙述的虚拟背景,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认知感悟和审美体验,通常采用解构的主题、反讽的意味、戏谑性的颠覆等叙事技艺,以清新新奇的叙事方式,显示出作家异乎寻常的艺术想象力和别具一格的艺术内视阈。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中,以阎连科《日光流年》《受活》等为代表的逆时针时序叙事引人注目。于此,在由死亡开启的逆流时间中,作家强调生命的终结,凸显童年的存在,站到童年与死亡的两端深刻反思时间、存在与死亡之关系;同时,其时间返源的旅行也昭示了乡土作家身处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之间的迷惘之态。以生命观与文学观视之,乡土小说之逆时针时序叙事蕴藏着“向死而生”的力量,只是由于宿命主导、人性劣根、权力文化痼疾等原因,其能否真的绝处逢生有待商榷。就逆时针时序叙事之社会学效应而言,乡土小说这种“不可靠叙述”方式,既为乡村现实及重大历史的探查敞开了多向度解读的可能,也为公共话语的打造和文学公共空间的建构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乡土小说的变迁入手,根据知识分子身份的转换,分析1950年代前后乡土小说在表现内容、叙述框架和言说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论述现代知识分子在乡土文学中寄托的启蒙理想及相应的叙事方式在1950年代的文学转型中被改造成为表达国家意识形态的革命话语的复杂过程,并探讨这个特殊群体在这一过程中自我认知和身份定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废名乡土小说隐含的反现代性主题及其叙事策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追求现代性”的历史趋势和潮流的影响下,现代中国出现了肯定现代性与反对现代性的两种文化思潮和文学叙事。废名的乡土抒情小说即属于后者。他的作品不写乡村及乡村所隐喻的传统中国的衰败、凋零和落后,而极写乡村礼俗社会从自然到人事的美善、和谐、淳朴与情趣,充满所谓“牧歌情调”,与20年代乡土写实小说构成明显不同。这所谓牧歌情调的乡土小说虽然没有直接抨击现代性,但实际上隐含并构成了一种反现代性文学主题和叙事,是反现代性文学主题和叙事的独特表达。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乡土小说生存或毁灭叙事模式中所谓的生存,是指乡土小说对美好乡土社会的继承、向往和营造;而其所谓的毁灭,则是指乡土小说对破坏乡土社会行为的批判、背弃和决绝。生存或毁灭叙事模式的运用,为新时期乡土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即乡土小说在为人们描画一个永远被回忆、幻想和守望的毁灭的乡土社会的同时,其虚构、想像和前瞻性叙事,又为乡土社会的生存,预留了必要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二十年代乡土作家的创作尽管具有在鲁迅示范和影响下写作的特点,但仍然富有不可忽视的原创精神和开拓意识。作为二十年代乡土文学的重镇———浙东乡土作家群在乡土根性形态、乡土风景潜质以及乡土伦理主体这三方面的探索典型地体现了乡土小说叙事的先锋意味。  相似文献   

7.
从市镇表象到精神传达--鲁迅乡土小说创作形象中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乡土小说的审美基调和内在的精神传达紧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异的叙事方式和结构模式.其中,以鲁镇为主要叙事场所的"市镇"表象构成了鲁迅小说的叙事中介.深入分析鲁镇的美学特征、鲁镇人物的内涵和鲁迅小说的审美风格,能够对鲁迅乡土小说的内涵和艺术成就作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乡土小说与传奇的关系素来密切,新世纪以来更形成一种传奇叙事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它们较多运用巧合、偶然与神秘因素,或“超现实”的叙事方法,由此书写个人传奇、“怪力乱神”以及其他“陌生化”的传奇内容。新世纪以来乡土小说的传奇叙事倾向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缘于小说、乡土与传奇之间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也与近年来的文学、文化环境以及乡土现实书写的困境有关。传奇叙事可以增强乡土小说的故事性,开拓乡土书写与现实主义的边界;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最主要就是过分追求传奇效果,导致故事情节失实与人物形象失真,同时,在情感与思想表达方面也有所欠缺。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生长是一个历时的动态过程,是新时期小说写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语境,它深刻影响着小说的叙事。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刘绍棠的乡土侠士传奇到中后期的王朔写作与市场化的结合,反映了新时期小说叙事背离政治启蒙和精英话语而走向大众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前学界对新世纪乡土小说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甚至很多人还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及时梳理乡土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的创作现状、把握乡土小说的发展脉络尤为必要。通过对三十余家主流的创作类杂志在2010—2020年间代表性作品的梳理发现,目前乡土小说创作正在发生着某些内在的变化。乡土叙事正在被前所未有的暮气所裹挟,老年人开始成为乡土叙事中无可撼动的主角,青年人物开始大面积消失或者形象"灰色化",乡土叙事呈现为一种"坍塌"的形态;以前入"城"是主调,现在回"乡"也开始流行起来,让衰落的乡村有了一丝曙光;"80后"作家的乡土写作也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未来他们的创作也值得期待;牧歌式的乡村图景和风貌写作越来越珍贵,新的乡村风景也在逐渐出现。新世纪第二个十年里,乡村正在发生着巨变,对变化的执着使得很多作家对现实形成了一种依赖,也使得乡土小说存在着很多症候。作家认知的分化、美学的分化,使得乡土写作越来越进入到了一种结构性写作时代。对农民精神动向的忽视、乡土小说美学创新动力的不足都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相似文献   

11.
人的童年经验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影响。里下河作家多出生于乡村,对于他们来说,童年经验就是乡土经验。对乡土经验的倚重,对写实风格的追求,使他们的一些小说呈现出民族志的特点,可称之为民族志式的书写。其具体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非虚构化、对“地方性知识”的“深描”、人物和语言的地方色彩。在全球化语境下,有着浓厚地方色彩的里下河小说的乡村叙事必将成为里下河地方性经验的“文化活化石”。  相似文献   

12.
王鲁彦的小说在现代乡土文学流派中特色独具。探讨王鲁彦小说的叙事技巧,文章从四个方面:选择家乡作为叙事空间;根据表达感情和塑造人物的需要灵活转换叙事视角;为了更好的吸引读者而前后调动叙事时间;叙事手法的巧妙运用,分析了王鲁彦小说的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13.
童年意象的运用是王安忆小说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成长中的儿童"是王安忆小说中特有的形象.以儿童形象为象征载体进行文化批判是对童年意象的出色运用.儿童视角的发掘使王安忆的小说取得了"陌生化"的审美效果,也使细节化呈现文本的艺术表达方式与文本的精神内涵完美地结合起来.儿童视角的运用还让作家能以旁观者的眼光看世界,保持了独立、警醒的创作立场.  相似文献   

14.
王立春是中国新生代儿童诗界一位十分惹人注目的诗人.在创作儿童诗的道路上,她以朴实亲切、轻盈灵动的诗歌语言书写着她独特的童年生命体验和她对童年时代的深情眷顾.与此同时,诗人也用充满深情与怜爱的眼睛关注着当下儿童的童年生态,显示出她对人类童年生命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5.
儿童早期发展是国家反贫困战略的重要内容,学前教育反贫困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笔者以云南省Y县G乡X村中的混读班为个案,以利益相关者为切入点,解释了从县到乡镇再到村庄的运作过程中,学前教育反贫困是如何影响着早期儿童教育的。学前教育在“县-乡镇-村”的运作过程中,相关利益者对学前教育反贫困的价值和对象等方面均产生了认知偏差并在其具体运行中形成了特有的逻辑。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县级政府与村民对学前教育反贫困在儿童发展中的价值认知上发生偏差;另一方面是县级政府与村民对学前教育反贫困帮扶对象的识别存在偏差。其背后逻辑是:自然经济与社会属性是学前教育反贫困的社会基础,情与理之间的妥协是学前教育反贫困对象识别的机制,固守与变通是学前教育反贫困的精准管理逻辑。在这些逻辑之下,最终导致乡村学前教育反贫困实践与国家政策之间出现了偏离。为此,需要促进利益相关主体对学前教育反贫困的认知,制定乡村学前教育精准扶贫的专项政策,调整学前教育精准扶贫的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地构建地方性的学前教育反贫困体系。  相似文献   

16.
陈梦林一身二任,史学家的严谨与文学家的情思,使其方志编纂与文学创作相互融通,互相影响。一方面,文学思想烙上方志学的印迹。主张文学教化论,强调文学家的史学趣味,酷爱用典,融学术考证于山水观照,呈现出重征求实的方志学考辩色彩。另一方面,方志编纂带有更多的文学色彩。重视收录地方文学文献,以独特的文学敏感性捕捉历史文献材料中文学的特殊魅力,编排模式与写作方式均体现出自觉的文学意识,为台湾方志修纂树立典范,泽被深远。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门专业研究领域,都有它的独特性。舍此,便不能称“学”。土司学的形成,不仅是土司研究长期发展的产物,更在于它有独特的学术内涵。这一独特的学术内涵源于独特的土司制度史。自元以来,土司制度就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它对西南诸省的治乱兴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西南各省之历史,土司制度的研究是无可替代的。土司制度的独特性表现是代表了一种区域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土司作为世袭的地方官,其承袭、朝贡、征调等规定,也与流官完全不同。特别是作为边疆地区的管理制度,土司制度与明代东北的卫所制,清代蒙古的盟旗制、新疆的伯克制也是差异明显的。而现存众多的土司遗址、土司文化遗产更集中表现了土司制度、土司文化的独特性。可以说,没有独特性的土司制度,就没有土司学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山区边区经济发展在受到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等方面因素制约的同时 ,又存在很多其它地方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如何发挥这些优势 ,壮大支柱产业 ,是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实际 ,在对山区边区优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阐述了利用这些优势壮大支柱产业的途径、措施 ,提出山区边区应把握关键 ,突出重点 ,发挥五大优势 ,努力壮大五大支柱  相似文献   

19.
丰子恺自称是儿童的崇拜者,并以其独特的艺术创造丰富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积累,丰子恺又是虔诚的佛教徒,他的童年崇拜意识是在其佛家思想浸润中形成的儿童观的主要内容。在佛性和童心的牵引中,丰子恺的艺术创作在题材选择、审美观、文风以及具体的创作手法上显现了独特的价值取向和艺术追求。本文试图以佛性童心为切入点来把握和分析丰子恺的艺术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20.
土族婚礼歌展示了土族独特的婚礼习俗,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且内容广泛,结构明快,音乐悠扬,特色鲜明,是中华民族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宗珍贵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