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正> 孔子的言、行观,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含着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也包含着他的伦理道德思想;既体现着孔子的世界观、认识论,也体现着他借以观察、处理社会和人事,指导自己实践活动的方法论。所以探讨一下孔子的言、行观,对进一步研究孔子的思想,正确地评价孔子的学说及其本人,是很有意义的。仅就《论语》而论,“言”、字共出现128次,“行”字共出现75次,与此二字意义相同或相似的“语、辞、事”等字,也出现了不少次。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一关于“言”的概念,在《论语》中,主要有以下三种意思:一、指语言本身;二、指  相似文献   

2.
<正> 一长期以来,学术界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柳宗元历史观的基础是“生人之意”。这种观点所依据的材料。就是柳宗元在《贞符》中所说的如下一段话:“臣为尚书郎时,尝著《贞符》,言唐家正德受命于生人之意,累积厚久,宜享年无极之义。”而其中特別重要的又是“言唐家正德受命于生人之意”这一个分句。对于这一分句,各种哲学史著作和关于柳宗元的专著以及柳宗元诗文选注,都理解为“说唐朝的正德是受命于生民的意向”。于是,所谓“生人之意”就产生  相似文献   

3.
人类所说之“言”与所做之“事”既反映人类的本质特征又构成人类世界的两个主要面相。所以,先秦史官不仅重视记“言”述“事”,而且将“言”与“事”分别而书。先秦之“言”经历了从神言到人言、从具体之言到抽象之言、从散见之言到结集之言、从格言警句到系统论说的发展演变。在此过程中,言事关系呈现出两大发展趋向:一是“言”朝着离“事”而独立的方向发展。“言”的形成虽然离不开人类所做之“事”,但伴随着人类理性思维的发展,“言”的抽象性、概括性越来越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先秦诸子立“言”成家,最终完成了对具体之“事”的超离与统摄。二是“事”作为更为本源性的存在,本质上“言”亦属于“事”(人类活动),伴随着人类的觉醒与人类活动的日益复杂,“人物行事”愈发成为记录的中心,及至《左传》寓“言”于“事”,将经学思想、诸子言论、格言警句、俚语俗谚融入历史叙事之中,“事”最终实现了对“言”的主导与统合。“言”与“事”及其关系的演变,与经学、子学、史学的起源、形成有着内在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史记·太史公自叙》和《汉书·司马迁传》所载的《报任安书》,都述其著《史记》是“成一家之言”。这“一家之言”,《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三家于此无注。小颜注《汉书》,也空而不解。后世学者,中心习于史书记事的道理,多不注意此语,而不知此“一家言”之语是太史公明其《史记》一书性质的关键语言。裴氏《史记集解》等三家,疏忽此“一家言”之真义,所以只看太史公“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  相似文献   

5.
论价值概念     
<正> 价值是产品属性,还是商品属性这个问题,我国经济学界从五十年代讨论起,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产品价值论者责备商品价值论者回避价值概念的争论,认为这是使讨论陷入“三岔口”局面的主要原因。言外之意,只要商品价值论者认真参加价值概念的讨论,就会同意产品价值论的观点了。但是,我们读了产品价值论者的文章后,十分遗憾的是,感到他们概念模糊、逻辑混乱,从而更加相信自己的观点正确了。我们这篇文章就是专此与他们讨论价值概念的。  相似文献   

6.
冯雪峰与胡是风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个重要理论家,也是两个悲剧人物。他们不仅命运相似,在文艺观点上也有许多相同的地方。由于他们的理论富于独创性,且常与占主导地位的观点相左,一直被视为“异端。”他们的理论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或修正主义的。每逢运动,批胡风,必然要捎带上冯雪峰;而批冯时,义将他列入“胡风派”。但是,他们究竟是不是一个“派”?在这个“派”中谁主谁从?连批评者自己也未必清楚。事实上,冯雪峰与胡风的观点虽有不少相同之处,但它们的差别仍然是很大的。本文将着重比较他们文艺观点之异同,而对其理论的长短,不作过多评论。  相似文献   

7.
论韩愈的气盛言宜和辞事相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以明道”是韩愈文学理论的宗旨,“不平则鸣”、“穷而后工”是创作过程论的关键,气盛言宜和辞事相称是对写作的具体要求。这里就气盛言宜和辞事相称说的理论价值及其对创作的指导意义作进一步探讨。一、气盛言宜说的渊源在我国传统文学理论中,文气之说倍受重视,从事文学批评的人,也多以文中之气论析文章的文骨文质。然而,把气与文联系起来,作为文学的重要理论去衡量文章,指导文学创作,是中唐古文大家韩愈。  相似文献   

8.
“民主”、“专政”、“自由”是西方反动势力向我们进攻的重要思想武器,也是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斗士”借以蛊惑人心兴风作浪的工具。苏联和东欧剧变后,西方反动势力更是加紧了对我国这方面的宣传攻势。在他们看来,中国是没有“民主、自由”的“专制国家”,而西方是没有“专政”的“民主、自由世界”,因此只有废除“专政”,把西方的“民主”、“自由”引进来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这完全是颠倒黑白。令人忧虑的是,我们部分青年人对此缺乏清醒的头脑,有的甚至成了这种观点的俘虏。显然,科学地阐明这些问题,以回击西方反动势力这种意识形态的进攻,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论庶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庶人的阶级问题,实际上关系到我国古代社会性质的问题。但是至今史学界尚有争论;有的同志认为是奴隶,有的同志认为是农奴。我在1956年的旧作《关于殷周土地所有制的问题》(《历史研究》第四期)里认为他们是公社农民。我又引用马克思的话“他们每一个单个的人事实上已被剥夺了财产”,所以断定我国是东方型的奴隶制。现在我这个观点基  相似文献   

10.
细节与成败     
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有言:“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述马克思的“比较复杂的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这一观点时,批判了杜林的“一切劳动时间都是完全等价的”错误观点,并提出和回答了“对复杂劳动支付较高工资的全部重要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致认为,尽管资本主义社会复杂劳动者与简单劳动者工资上出现差别的原因不在于他们在产品价值上的差别(一定时间内复杂劳动  相似文献   

12.
《史记》峻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峻洁论俞樟华司马迁的《史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班固叙三百年事,乃八十万言,烦省不同,不如迁一也。”①说这话的是晋人张辅,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从语言的角度出发对马班作比较评论的人。他的话虽不无偏颇,因为文章的好坏.不是以字句的...  相似文献   

13.
章句仅言成章;意格则畅论命意用笔之各种方法,已较章句作进一步之讨究。譬之绘理:章句言其点线体面之构造而已;意格则论其正侧俯仰疏密之态势也。譬之兵书:章句言其军旅营伍之组织而已;意格则论其进退攻守静动之阵容也。故章句只道其常,意格则兼求其变,章句易明,而意格难知;有一成不变之章句,而无一成不变之意格。然则兹编之论意格,不几犹“画脂镂冰”,劳而无当耶?是又不然。章学诚有言:“古人文成法立,未尝有定格也。传人适如其人,述事适如其事,无定之中有一定焉。知其意者,旦暮遇之。不知其意,袭其形貌,神弗肖也”。(《古文十弊》)论文如  相似文献   

14.
梁萧统文选序,说“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这是只看到了他们的修辞学说,而没有注意到他们的修辞技巧。道家老、庄在言论上反对“美言”与“大言”。可是,一部道德经,却是用绝好的修辞技巧写成的,里面用排比的地方特别多,真是不遑枚举,甚至一开头就用排比了:  相似文献   

15.
要真正理解和把握《论语》的“乐学论”,首先需要弄清楚孔子所言“学”何谓、如何“学”、为何“学”这三个问题。本文通过深入探讨这三个问题得出以下结论:“学”是“成己”,是乐在心,故谓之“独乐”;“时习之”是“成己”并“成物”,是乐主发散在外,故谓之“众乐”;为己学而“乐”,是“成己”而后“成物”之乐,故谓之“至乐”。  相似文献   

16.
“兴”起源的文化人类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溯本求源是人类天性。“兴”的起源是中国诗论中一个古老而独特的课题,也是中国文化中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历代文论家和学者对诗兴的诸多论述或多或少均涉及兴起源问题。汉代郑玄认为“兴者,托事于物”1,这实际是诗兴探源的第一声号角,后人的看法多受其影响,如宋代程颢的“因物兴起”2、明代季本的“兴则因物发端”3、清代黄宗羲的“景物相感,以彼言此,皆谓之兴”4等基本上是郑玄观点的翻版,并无实际质性进展。南北朝齐梁年间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言“兴者,起也”,进而提出“起情故兴体以立”的观点,认为“兴体”得以形成的关键在…  相似文献   

17.
雅与俗是中国文学乃至文化批评史上的重要概念之一,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有着政治的、道德伦理的、文化的、文学的、艺术的等丰富内涵,雅俗不仅仅是衡量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文化与社会乃至人、事、物的重要标准。雅俗问题是冯梦龙“三言”研究的核心问题,雅就是道心、天理,俗就是人心、人欲。冯梦龙提倡“奏雅”与“适俗”并重,大力提高小说的地位,其“三言”的成功带动了世情小说持续的热潮,《型世言》、《石点头》、《豆棚闲话》,特别是《红楼梦》等一大批世情小说杰作相继问世,冯梦龙不愧为世情小说的伟大先驱与教主。  相似文献   

18.
<正> (一) “正统论”是中国史学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它的出现和发展,显示了中国史学跟政治的密切关系,也正因为这样,环绕“正统”的争论,才历代不已。 王夫之在他的论著中,对历代“正统”问题十分注意,而且因应他所处的时局,藉论“正统”而表达他的政治思想。但在过去,不少学者认为船山反对谈什么正统不正统。日人内藤虎次郎在他的《支那史学史》第九章<述正统论>一节说: “《读通(钅监)论》的著者说,这类事不值一提,故关於正统论,书中不置一言。 国人魏应麒也接受这种看法,说船山“不作正统之妄说”,柳诒徵在《国史要义》论“史统”一章,一方面将王船山归入“不持正统  相似文献   

19.
<正> 经学史家皮锡瑞言:“经学盛于汉,汉亡而衰”。这也是历代学者的传统观点,认为儒学经过了汉代的鼎盛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随着社会的动乱而逐渐衰败。他们认为,在思想界,先是魏晋玄学大盛,随之是南北朝佛学泛滥,儒学在这一历史时期已处于衰竭状态和从属地位。而事实并非如此,从政治方面看,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不可能,也无法放弃以儒治国的根本方策。从学术思想方面看,这一时代的儒学,虽然没出现成一家之言的儒学大师,但儒学在与佛、道的斗争、融合中,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并有自己的时代特点,在整个儒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试从几个角度对北朝儒学作粗浅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略论明代科道官的“风闻言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风闻言事”,指监察官可以不必根据任何书面告发材料,根据一些传言之词,即可弹纠举事。①又称“风弹”。监察官可以风闻弹人,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中独有的一项规定。据宋人洪迈考证,“盖自晋宋以下如此。”②此后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并不断加以完善,使之成为封建监察机关的一项重要的弹劾制度。明代“风闻言事”的情形如何呢?迄今尚无论者专文述及。基于此,笔者拟就明代科道官风弹的特征及其作用略加陈述。第一,科道官“风闻言事”时开时禁。明代是否允许科道官“风闻言事”呢?迄今尚无定论。或曰明代一直倡行此制;或言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