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日月神话展开,对侗族远古记忆痕迹、原型象征、风俗习惯、信仰与神话遗存意义蕴含的关联及其对民族文化性格形成的影响作系统梳理。旨在说明:侗族日月神话信仰习俗所标举的"人本于天"自然观,与作为前理性和超验性神秘体验载体的神话遗存,其所蕴含的具有超前智慧性的生态生存理念,对于探寻解决当今生态存在危机之途,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分析模式一反以往神话研究的历时性模式,将索绪尔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引入到神话研究领域,其所采用的共时性研究模式为人们理解远古神话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打破传统学术研究的历时性思维、拓宽人们的研究视野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这一研究模式却存在着形式主义和模式化的倾向,不能完整地反映神话所体现的社会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书法之“神”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其原始意象是自然万物的神灵;因为汉字是远古巫术思维的产物,其雏形是一些具有神秘巫术功能的符咒;巫师利用它来控制自然物之神灵;仓颉造字的神话便透露了远古巫术文化的信息;汉字的神性至今仍有遗存  相似文献   

4.
日月神话,属自然神话,是远古人们关于自然观念的一种幻想的艺术反映。但是,它并非只是梦幻性的存在,《文心雕龙》说:“日月叠壁,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辅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这种把“文”和“辞”即口头的神话传说与宇宙万物相联系的思想,是人类早期文化传播的特点决定的。“言立而文明”,本文试图把少数民族的日月神话  相似文献   

5.
现今社会,中国与西方在文化心理、思维模式上有很大差异,但在远古时期,这种差异并不明显。文章通过中国与希腊古代神话的比较,说明了中、西古代神话所蕴含的共同之处,即不屈不挠,奋斗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当时条件下,这种民族精神是人们对战胜自然的良好愿望的反映,也是战胜险要,创造未来的毅然决心的写照。  相似文献   

6.
通过辨析傣语中的日月神及其相关词汇可发现傣族继承了中原日月神话的语言基因,其他壮侗语族民族的情况也是如此。通过分析日月起源、多日月、射日月、救日月、日月运行、日月蚀等日月神话叙事,发现傣族与其他民族一样共创、共享和共传着相同的母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造成日月神话高度相似的原因之一,从族缘关系看,傣族属于百越族裔,因此与其他壮侗语族民族有着许多同源词汇和高度相似的日月神话;从地缘关系看,傣族地处我国西南沿边,与周边诸多民族世代为邻,在多民族文化“三维交融”过程中共享共传着日月神话母题。神话叙事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载体之一,从古老的日月神话中可以挖掘傣族先民所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兴起的西方现代神话思潮于沈从文的创作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沈从文小说所营构的湘西艺术世界蕴含了诸多神话因子 ,主要表现为 :总体象征模式 ;对人物原始心态、神话思维的现代描绘  相似文献   

8.
基于接受美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虚构化理论和中西方海伦、涂山氏神话文本的故事流变,分析神话构形暗含的虚构"越界"行为,与虚构化行为的现代阐释之间的内在性联系及其赋有的理论意义。分析认为:其一,伊瑟尔的虚构化理论适合用来观察、审视和检测处于流变中的不同时期的神话文本;其二,作为艺术起源的神话,海伦、涂山女的故事流变,缘自于神话虚构所赋有的"越界"行为。概言之,神话虚构"越界"行为从属"不自觉的艺术方式",然而这一源自于远古神话遗存的"艺术方式"却不断地"在每个时代产生回音"与生产着人类所需要的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9.
彝族审美文化中许多东西是值得引起关注的,特别是对人类自身的肯定和对生命与自然和谐的重视。彝族支嘎阿鲁射日神话,特别是日月再生神话,透着一种以祈求自然神的保佑为终极目的的原始宗教心理,它暗示了人类“历史性”的未来——走向关好与和谐的发展趋势。神话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因为和谐是人类社会的精髓,也是大自然精神的精髓。只有当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出一种无限和谐之时,人类社会才能合理的协调发展。这或许正是彝族日月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生态和谐的审关理想。  相似文献   

10.
生态美学作为我国美学领域中一种新的理论形态与生长点日益引起学界的关注,从生态美学的角度阐释中国古代神话也成为神话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作为一部以神话为主流且包罗宏富的多学科古籍,<山海经>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和生态审美理念,其天人合一、生生不息、敬畏自然、合理利用资源的生态观念,以及对生态家园的终极追求契合了当今生态美学中的某些观点,展示了原始人类的生态智慧,同时对当今生态理论建设也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从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探寻生态伦理文明的起源,挖掘古代生态伦理文明思想,可以为更好的开展生态道德教育,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根源性支撑.作为人类最早的文化现象,图腾崇拜与远古神话中蕴藏着丰富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生态伦理智慧,是人类生态伦理思想的起源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山海经》中塑造的诸神形象特征、神话的内容及特点,展示了人性因受到外界蒙蔽不能正确认识自然、社会而开始逐渐复苏,人性中的理性精神越来越浓厚,虚妄的成分减少,更多的是真实。神话作为远古先民童年时期的记忆,是我们窥探先民生活和远古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文学创作素材的资料库,其中蕴含的文学思想是后人进行文学创作的思想源泉,有着重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观的现代生态伦理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它从整体论的原则出发,提供了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构架和思维模式,放弃了近代机械自然观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所蕴含的基本生态理念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生态理念惊人地相似,为构建中国自己的生态伦理学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渊源和思想资料,进一步阐明了“天人合一”观的现实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14.
满文出现较晚,睿智的满族先民创造了很多原始记事法。这些看似奇怪的记事法多依赖于生活中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形体,以其自身的某些特质作为提示人们的标志性符号,从而达到记事的目的。从符号学理论看,萨满信仰的核心内容正是萨满文化中具有标志性的“符号形体”所隐含的“符号解释”。其中,能够以神话、传说形式表达并传播其“符号解释”的事物,就可被视为萨满神话的符号性载体。承载萨满神话的符号载体种类繁多,其中尤以神偶最为形象,数量最多,其所蕴含的神话也使偶体具有了深刻的宗教意义。  相似文献   

15.
神圣言说(续篇)——从汉语文学发生看“神话历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四重证据重构出上古神话信仰语境,重新理解自甲骨文、金文到<尚书>、<诗经>等文字叙说背后的神圣言说活动及其功能原理.尤其是王者的通神仪礼活动,及其对汉语文学发生所具有的决定性、支配性意蕴.在被当作无意义的文本发语"隹"、"唯"、"若"等惯用法中,解析出王者、巫觋和萨满的仪式性通神通灵符号,把握到早期书写文本及关键词中所潜含着的口传文化传统的深远信息.揭示西周金文叙事以王者"各庙"开端的神话观念与仪式功能意义,推及远古巫觋类知识传统的"格知"方式,在文明发生期的重要支配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古希腊哲学与史学的发展是希腊知识精英理性意识增强的表现.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在批判和远离神话思维,与诗人争夺话语权的同时,也未能完全摒弃神话.不仅如此,悲剧诗人还通过赋予神话素材以新的价值观念,并以此缓和了神话所遭受的攻击.许多哲学家也运用寓意说来揭示神话叙事背后蕴含的深刻内涵.希腊神话经历了一个由真变假的过程,诗人逐渐丧失了神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神话是民族文化的土壤。但是,不同的古老民族,因其开始活动的时间有早晚的区别,活动的地域有条件的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民族在民族习惯、民族意识,民族素质等等方面的差异,在此类种种差异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神话也就呈现出不同特点。这里,仅就中国远古神话在形态方面的主要标志,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正于方家。 一 笔者认为,中国远古神话在形态方面的第一个标志是其分树广立的格局。分树广立的结果,导致中国远古神话数量多,形体小,这是造成中国远古神话断片化的第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考据和探源,试图勾勒出中国远古神话一个粗略的神族谱系。文章重点考察了远古神话中炎帝和黄帝两大帝王神系,并以此为核心,上溯至太皞和少昊的太阳神族,下延至开启中华文明的大禹神。同时,对与炎、黄帝系有关的女娲神话、盘古神话、羿射日神话,以及有关少数民族神话也做了相应的考察。  相似文献   

19.
[摘要]远古时期成都平原的地理形态与气候的变迁对成都平原远古文明的兴起、发展与消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早期成都平原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历史遗存的考证与分析,对研究这一地区的远古宗教文化与社会生产活动提供了真实的实物资料。这对长期以来缺乏文字研究资料的古蜀地区历史研究有着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神话资源的景观转化已成为神话资源当代转化中的一种重要实践.从神话婚姻母题视角出发,以大禹治水神话为例,梳理婚姻母题中的女性形象,探究其所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有助于把握神话资源景观转化过程中的民众精神需求.以美和情感为旨趣,以艺术性、认同性、互动性为原则的景观化路径,是神话资源赋能、彰显时代价值的新动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