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前,在网络交易中,尚无专门的法律规定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对消费者应当履行的义务内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与网络经营者形成的是租赁合同法律关系,网络交易平台如同现实商品交易的商场,网络经营者在网络交易平台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如同现实经营者承租商场柜台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因此,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应当像现实商场出租者一样,对消费者履行出租网络交易平台的相应义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伴随旧货的商业化翻新销售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侵犯商标权和专利权等诸多法律纠纷也由此滋生。商标权用尽原则能否作为旧货翻新销售行为判定侵权的抗辩理由,理论界和实务界尚未达成一致。理性辨识旧货翻新销售行为是否侵犯商标专用权,事涉商标权利人、旧货翻新销售者、消费者的利益。在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司法实践应以利益衡平原则为指导,秉持二维基本向度,借鉴他国经验,对于保持原产品同一性并充分披露详情的翻新销售行为适用商标权用尽原则,将其认定为侵犯商标权行为的例外。  相似文献   

3.
商标权刑法保护已越来越受到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重视,而刑事法律中有关侵犯商标权犯罪的刑法规定明显影响商标权保护力度。但二者相较,两岸侵犯著作权犯罪立法特点和罪名、犯罪构成、以及刑事处罚上各有千秋。通过比较,大陆应借鉴和吸收台湾地区有关侵犯著作权犯罪的先进之处,以便加大对商标权的刑法保护,完善有关治理侵犯商标权犯罪刑事法律。  相似文献   

4.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究竟应该负担何种义务一直备受争议,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4条规定了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的义务与责任。本文分析了交易平台提供者的法律地位,法律规定的其对消费者保护的义务,以及承担责任的形式与豁免条件。  相似文献   

5.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在运营活动过程中,有可能被牵涉到网络交易当事人之间的纠纷或直接侵犯用户或第三方的民事权利。因此,确定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民事法律责任对规范和促进网络交易活动、保护平台用户及第三方的合法权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法律地位进行了分析,对其可能涉及的违约责任、侵权责任以及竞合责任进行了探讨,并对其民事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提出了相关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6.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在承接消费者与经营者双边市场上拥有技术优势,在网络交易法律关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确立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在不真正连带责任和主观连带责任情形下适用惩罚性赔偿的一般规则,既符合惩罚性赔偿制度设立的目的,也可以弥补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民事责任适用性规则的缺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应当对区别于职业打假人的以消费为目的的知假买假者给予特殊保护,明确其拥有向经营者和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主张损失2倍惩罚性赔偿的权利可以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惩罚性赔偿适用规则的确立构建出必要的平台治理模式,能让我们充分发挥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的作用,保障网络交易安全。  相似文献   

7.
随着由因特网技术引发的第三次计算机革命的兴起 ,注册网络域名对现行商标法对商标权的保护构成了冲击。因注册网络域名而侵犯他人商标权的纠纷层出不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因特网时代的商标权保护将成为电子商务和法律工作者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购"市场日益庞大,网络交易平台的作用显得越发重要,而确定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法律地位则成为解决有关网络交易平台纠纷的首要问题. 中国学界对此争议较大,尚未形成通说;2014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也只是站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和侵权责任的视角,缺少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所处具体法律关系的考量. 通过基于合同角度的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类型化分析,能够克服传统单一主体标准的不足,更全面而准确地界定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9.
个人网店是指自然人利用第三方交易平台销售货物或提供服务所开设的网上商店。个人网店与个人网店店主、偶尔从事网上交易的自然人及无照经营者的法律地位不同,个人网店与消费者、网络交易平台、实体店经营者、监管机关等存在特定的法律关系。个人网店应为独立的商事主体,应享有个人网店经营权、定价权、商誉权、名称权、检举控告权、平等交易权,并且应履行公开商主体信息的义务、保障消费者获取真实信息的义务、出具电子凭证或电子单据的义务、交易记录的保存义务、保障消费者信息安全义务、不得侵犯知识产权的义务和接受消费者和社会监督的义务。  相似文献   

10.
论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标权的扩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他人商标标识用于商标以外的其他商业性用途 (商号、域名等 ) ,如果这种使用使消费者将其商品或服务与原商标标识的商品或服务相联系 ,则该使用可能构成侵权 ,但无法依据现有的商标法律规定予以救济。基于已有法律的缺陷和实践的需求 ,应对商标权人的权利给予扩大保护。相对于商标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标权的扩大保护更合理、有效。诚信原则是判断是否正当竞争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1.
论计算机网络域名侵犯商标权纠纷及其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域名侵犯商标权纠纷是计算机网络时代新出现的法律纠纷形式。由于对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 ,域名或其主要部分只要构成对他人驰名商标的复制、模仿、翻译或音译即构成侵权。普通注册商标 ,则只有在恶意注册的情况下才构成侵权。域名侵犯商标权纠纷可寻求仲裁或司法途径予以解决 ,以确保商标权人在虚拟网络空间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商标淡化是指非商标权人在非类似商品上减少、削弱驰名商标或其他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商标的识别性和显著性,损害、玷污其商誉的行为.它突破了传统商标权的保护范围,有自己独特的构成要件.从性质上说,商标淡化既是一种侵权行为,又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而且还是一种损害消费者及一般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商标权的客体为相关公众所认知的商标与商标所标识的商品或服务之间的联系,以此为基础可以认定商标俗称的抢注构成对商标权的侵犯,同时,商标俗称可以被认定为近似商标的一种形式,从而适用《商标法》第52条的规定。此外,在商标俗称的问题上,不能适用法律对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  相似文献   

14.
对驰名商标的淡化,是一种严重侵犯驰名商标权的行为,往往会危及驰名商标所有权人的商业信誉,而最终影响消费者的利益。在理论上,驰名商标的淡化在理论上主要表现为弱化、污损、退化,在实践中有多种形式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商标法既要保护商标权人的商标专用权,也要保障社会公众涉及商标的利益,协调商标权人的私人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关系,特别是商标权人利益与消费者利益、商标权人的竞争者的利益之问的关系。为了实现商标法的目的,需要建立商标法的竞争性利益平衡机制。商标法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和安排,建立了这种平衡机制,从而能够保障其立法宗旨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商标权平行进口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标权平行进口不单纯是知识产权领域的问题,它还涉及国际贸易和自由竞争等方面的问题。由商标产品平行进口而引发的法律冲突不仅表现在其是否构成了商标侵权,而且表现在商标产品平行进口是否构成了不正当竞争而侵犯了消费者的利益,以及因平行进口而导致的商标所有人同商标使用人之间的权利冲突。因此,对于由商标权平行进口而产生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应摆脱知识产权的局限性,从国际贸易规则、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更加广阔的领域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法律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7.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流企业侵犯他人商标权多发生在运输、仓储、包装、加工及配送等物流行为中。其所涉及的商标侵权与一般的商标侵权相比有不同特点。因物流行为导致的商标侵权,物流企业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为了避免对他人商标权的侵犯,物流企业应重视和加强必要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8.
商标权的效力范围在商标权域内,被分为专有使用权和禁用权,且有着一定的时区跨度;在商标权域外,也具有一定的排他效力,其主要表现为商标权的禁用权扩张,并延伸至商号、域名、商品名称或者商品装潢等领域。混淆理论是划定商标禁用权范围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网络消费者购买服装类商品的决策心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网络消费者购买服装类商品的决策心理,文章对消费者上网购买服装的决策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网络消费者购买服装类商品决策心理假设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假设模型进行了定量分析,建立了网络消费者购买服装类商品决策心理活动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经济状况、偏好、感知风险以及服装品牌、价格是影响网络消费者决策心理的主要因素,服装质量虽然对网络消费者决策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显著,此外,网络消费者的感知风险主要来自企业的信誉。  相似文献   

20.
策略性退货是网络购物情景中消费者普遍采用又不同于一般退货的独特行为。基于不确定性理论,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克服样本选择性偏误,探究策略性退货对消费者行为忠诚的影响。研究表明:策略性退货行为有助于提高消费者行为忠诚,即策略性退货消费者复购频次、复购订单大小以及复购商品支付价格显著高于未退货消费者;策略性退货程度对消费者行为忠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消费者策略性退货程度越高,其复购频次、复购订单大小、复购商品支付价格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