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实践论》系统地阐述了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它不仅同我国历史上唯心主义的知行观根本对立,也同我国历史上唯物主义的知行观有着原则的区别;但是,“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列宁选集》第四卷第348页)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是人类在以往社会中创造出来的全部认识论合乎规律的发展,因而,《实践论》和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实践论》的副题“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就直接将两者联系起来了。研究清楚这一联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更重要的,还在于由此可以看到进一步发展包括辩证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开头就说:“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59页)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所以毛泽东同志把它的论述认识论的著作,干脆叫《实践论》。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大特点,一是阶级性,二是实践性。毛泽东同志在总结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时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实践论》)  相似文献   

3.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部哲学理论著作,它同马克思主义的同类著作有其共同点,论述和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时唯物主义反映论原理。但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其最突出的是这篇论文的立论和出发点。毛泽东的《实践论》把认识论的内容作了系统的阐述和论证,并且用副题作了注释性的说明:是讲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即知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同教条主义的斗争中,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并把自己的认识论著作称作《实践论》.在这篇论著中,论证了知和行的关系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他把实践性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并强调指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他抓住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特征,从以下几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相似文献   

5.
(一)《实践论》、《矛盾论》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实践论》、《矛盾论》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哲学思想,阐明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许多重大问题,论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具体历史的统一思想。《实践论》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重要著作。它所发挥的是以实践观点为第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是在同主观主义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它是民主革命时  相似文献   

6.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作,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基石之一。《实践论》鲜明地体现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曾经说过,他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哲学著作《实践论》,比他同时的其它哲学著作更重要。在40年代,当有人提出毛泽东主义体系时,他谦虚地说,没有什么毛泽东主义体系,对于我的思想,我自感还不成熟,唯一有点把握的东西就是我的认识论思想。1964年,毛泽东同周培源谈话时甚至提到,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认识论,别的没有。①今天,重读《实践论》,可以看出毛泽东“哲学就是认识论”的论断具有非常深刻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知’塔指认识或知识,“行”是指行动、践履,更确切地说是实践。毛泽东的知行规,是他继承和发展传统哲学观点的突出标志,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一、毛泽东的知行观是区别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有的旧物主义者已经提到了行的问题,但是他们不了解行的本质,不了解行在人类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他们的知从根本上来说是排除行的。老子在知行问题上强调知,否定行在认识中的作用。他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偏,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老子》四十七章)老子否定“行”的作用,在认识论上陷…  相似文献   

8.
<正>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发表五十周年了。今天,重新学习这篇光辉的哲学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对于我们坚持党的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以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内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论述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时指出:“他的哲学著作和其他许多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从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辩证法”。《实践论》就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哲学著作。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们党内曾经存在过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外国经验神圣化的倾向。教条主义无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唯书”、“唯上”、生吞活剥马列著作中的只言片语,在其主要代表人物王明等人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几乎断送了中国革命事业。在教条主义盛行的同时,党内也有经验主义倾向。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为了从思想路线、世界观的高度总结失败的教训,引导中国革命事业走向新的胜利,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实践论》这部伟大著作。它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内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同背离马克思主义的主观主义思想路线斗争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著作《实践论》发表四十年来,一直是我国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当前,《实践论》是我们揭露和批判“四人帮”的强大思想武器。一、认识来源于实践,还是主观自生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四人帮”的先验论的一个根本分歧。人们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世界还是精神、观念?这是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唯心论的先验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1937年撰写的《矛盾论》和《实践论》是其哲学思想的代表作,这两部重要著作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两论”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既是辩证法,又是认识论;既是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历史唯物主义。“两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两论”揭示了“实践”的“矛盾”本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升华为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的基础上,转换了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两论”实现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论自觉,统一于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革命的过程同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进程中的两个相互耦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这两个相互耦合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起着独特的作用。《反对本本主义》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经验的初步总结,《实践论》则是对它们的历史经验的系统而全面的总结。《实践论》为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领导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毛泽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践论》的思想。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胜利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开展的调查研究与创立的“实践论”哲学体系,是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创造性贡献。这两者从学术分类看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看又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方面,调查研究成为“实践论”哲学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正是为了思考和解决调查研究中遭遇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开展了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深入研究,创立了“实践论”哲学体系;另一方面,这一哲学体系的创立,建构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国化形态,为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地认识世界,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从而使调查研究获得了更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指导。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对于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尤其是唯物主义知行观扬弃的结果,是具有中华民族思维特点和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深刻理解和把握《实践论》的这一特点,对于在当今中国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实践论》与《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宝库中的重要财富。在《实践论》与《矛盾论》中,蕴涵着有待于我们继续深入挖掘的理论富矿。在《实践论》一文里,毛泽东强调了人民群众这个实践群体的重要性,《实践论》是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具体体现。在《矛盾论》里,毛泽东强调斗争性的绝对性与同一性的相对性,从理论上看,斗争是手段,同一是斗争的目的与归宿;从历史上看,在人类发展的漫长的历史中,同一性是长期起主导作用的东西,否则,人类的文明就不复存在;从现实来看,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里,更要着力挖掘同一性中的各种积极的要素,以促进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矛盾论》中还蕴涵着“立体思维”的思想,立体思维是辩证思维的现代发展,唯有它才能更有效地克服人的主观性与片面性,才能成倍地提高生产或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实践论》发表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关于它的理论意义,国内外理论界都给予了全面充分的肯定,而在其现实意义的论述上,过去的理论界也从当时的历史实际出发,作过深刻的思考。今天,我们再来看这篇著作,对它的现实意义会有更新的认识。一、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系统、全面地阐明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深刻论述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的辩证过程等一系列问题,科学地说明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毛泽东指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指导作用。毛泽东的《实践论》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方法论探讨了如何通过实践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指导中国革命。《实践论》所阐述的实践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也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客观规律,从而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成功与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典之作。《实践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为中国共产党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深入发掘《实践论》的理论价值,有助于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有助于全面认识我国社会发展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有助于深刻领会坚持“四个伟大”实践的新要求,有助于贯彻落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任务新方略,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这一指称表明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本体论意义,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实践论》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实践的总结。主要探讨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作用。实践概念在实践唯物主义与《实践论》这两种语境下存在一致之处,但在范围、功能、地位上也有明显差别。理解《实践论》中的“实践”必须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理论与实践统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一再教导我们,一切科学理论、真实知识都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他指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高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实践论》--以下凡引自《实践论》的引文都不注明原书页数)形式逻辑这门科学,是“关于认识的学说”,它和实践更有密切的关系。然而,近代资产阶级各种哲学流派,利用逻辑学的抽象性质,把逻辑形式说成不是人们长期实践活动的成果,而是一种脱离现实,脱离经验,脱离客观真理的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哲学名著《实践论》问世已经整整五十周年了。五十年来,《实践论》所揭示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真理,指引着我们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又取得了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胜利。在纪念《实践论》问世五十周年的今天,重新认识它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坚持它所阐明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