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悲壮——《史记》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中外真正领悟到历史内在之美、并在研究中作为自己的追求、而且又有能力在自己的著作中表现这种美的史学家,并不多见。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有着自己风格的著作。他切实地把握了人类精神中最本质的美———悲壮。悲壮,绝不是悲惨,消极的忍受;也不是悲伤,自哀自怜的无奈。悲壮,是对人格尊严的誓死维护,是对信念的以死实践,是对命运的积极抗争。只有悲壮才能体验人类历史发展的真实,只有悲壮才能表达人类精神世界之美,也只有悲壮才能激励人们奋发有为,净化灵魂,追求崇高,坚韧不拔,前仆后继,推动社会前进。司马迁的《史记》正是这样一部从哲学的高度追求历史之美的著作,所以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2.
在古典文学评论中 ,一般认为苏轼创立了与“婉约派”迥然相异的“豪放派”词风。本文认为苏轼词风既没有李白诗风飘逸豪放的境界 ,也没有赶上辛弃疾词风英雄般的豪放气势。苏词大部分作品蕴籍出来的风格是悲壮 ,一种儒士的悲壮 ,一种近乎末路英雄的悲壮。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诗词中弥散着慷慨悲壮和苍凉悲怆的情绪意味。其中山、松、梅等意象涵蕴着悲壮悲昂的情愫,表现了作者冲决现实藩篱的悲剧超越意志。而水与风雨等意象则透露出悲怆苍凉的情愫,显示出作者的沉郁和对个体生命价值追问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4.
毕淑敏在其早期作品《昆仑殇》中,创造了凄冷悲壮与征服后的豪情相互辉映的高原意境,直面了生与死、使命荣誉与生命尊严的矛盾与搏击,在悲冷凝重的意境中拷问过于理想化的悲壮的英雄意识,给人们、给社会留下了严肃、深邃又绵长的思索。  相似文献   

5.
一股悲壮、沉郁之气流贯在西部文学的许多作品之中。这种悲壮、沉郁之气和对人民母体、大地山川的崇高感的把握相交融、相辉映,形成一种悲剧氛围。这种悲剧美是西部文学阳刚美学风貌的一种特殊表现。  相似文献   

6.
张翥为元末诗词大家 ,其“诗歌的艺术成就并不在赵孟、虞集之下”。在诗的体裁上 ,有古体、乐府 ,也有近体 ;风格上 ,有的雄浑悲壮 ,有的清新峭拔 ,有的古朴质实 ,有的纵横奔放 ,万木千花 ,蔚为壮观。五古质朴近杜 ,七古则想象丰富 ,笔致散漫纵横 ;七律涵容的社会生活内容特别丰厚 ,不独雄浑悲壮 ,而且在意象和气势方面较虞集等”四家”的同体之作都略胜一筹。张翥诗风多样 ,但雄浑悲壮是其主导风格。其诗歌 ,法度谨严而又神情飞动 ,陶冶浑融而刻意深沉 ,规模正大而体势飞动 ,工极天然 ,诚为元末大家。  相似文献   

7.
《九歌》中屈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愿望,隐约地寄寓了自己被疏失意的幽怨和悲戚的情感。作品中诗人描绘了一系列威武挺拔的神君形象,一组震撼灵魂的绚丽色彩,一股浓郁劲健的生命意识,展示出华丽绚丽而劲健阳刚的悲壮之美,与屈原一腔忠诚而横遭谗毁、深眷家国而以死殉志的悲壮之气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解放前所写的历史剧都是悲剧,其中绝大部分是表现崇高壮美的悲壮剧,塑造的主人公是可歌可泣的英雄悲剧形象。然而有趣的是,在这些悲剧或悲壮剧中,都不同程度地穿插了喜剧乃至闹剧情节,把幽默风趣、诙谐滑稽的喜剧气氛融入庄重严峻的悲剧,形成了以庄为本,庄中带谐相映成趣的艺术风格,别有一番情韵。  相似文献   

9.
悲壮的世纪回眸张皓第一部中国文学史问世约有一百年了。百年来,我们出版了数以百计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发表了数以千计的论文。然而,我们在20世纪末回眸文学研究的百年历程,并没有多少丰收之喜,却感到一种困惑,一种悲壮的文化危机感。上个世纪末,正是面对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0.
陕西作家创作上的成败得失,都与其"楞娃"做派密切相关.他们对文学生死以之,并因此而具有一种悲壮精神,但却是在不需要壮烈的对象上过于壮烈的悲壮.他们在创作题材、创作潮流上缺乏开创精神,却往往以将其推向极端的方式推波助澜.把握"一根筋"的"度",对陕西作家及当代文学都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1.
张恨水小说中抗日军人的形象反映了他对军人态度的转变,其以崇高美为突出特征,分别体现为人格世界的理性美、生命极限的壮烈美和形象世界的深度美.  相似文献   

12.
凤凰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的神圣图腾,凤凰涅的巫术仪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蜕变为悲壮凄美的神话传说。凤凰是原始人表达自己生命意识的抽象符号,蕴含了原始初民对生命不朽的渴望,而凤凰涅则是远古时期祈雨仪式的神化和变形,已然成为死而复生原型的载体。  相似文献   

13.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南宋的一部重要诗话。《诗辨》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篇,包含了严羽的重要诗论。严羽把诗的风格归纳为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九种,把多样化的风格总结为"优游不迫"、"沉着痛快"两大类型,既欣赏"沉着痛快"一类的诗,又赞美"优游不迫"一类的诗,并把"入神"视为诗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词中的剑意象有着丰富的意蕴,象征着词人高洁的品质、执著的信念和无尽的孤愤。船山喜爱以剑自喻借剑咏怀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学发展(特别是明词的发展)以及作者的经历、家学渊源、作词时的生活境遇等密切相关的。剑意象抒发了词人的理想,也成就了船山词沉郁遒劲、苍凉悲壮的风格。  相似文献   

15.
作为凸显体裁的语言要素,中国报告文学的语言体式于百年发展中,呈现出由早期的外指性叙述语体走向外指性叙述语体与内指性叙述语体及其它形式语体相兼容的语域变异之总体趋态。它还显现出开放性与不确定性特征,以及以写实、简洁、谨严为基点,辅以雄浑、悲壮和明朗、绚丽两种添色的语体基调。  相似文献   

16.
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继《荆棘乌》后,1998年又推出另一力作《特洛伊之歌》。如果说《荆棘鸟》是一曲凄婉的爱情悲歌,《特洛伊之歌》则是一支雄浑悲壮,令人回肠荡气的英雄交响曲。作者用现代军事眼光对古老的神话重新演绎,从战争的动因、战争法则、战争的智性取向到对英雄的刻画都加入了更多的理性思维和审美技巧,使得特洛伊之战焕发出了时代光彩。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末以来,文学研究出现政治关怀倾向的轮回.从想象的维度重新解读30年代作为重要批判话语的革命文学,革命源自对自由的渴望,革命文学亦源自晚近知识分子在生死之间对现代中国的悲壮想象,作为有担当精神的知识分子,革命文学家和革命文学具有了引领人在逆境下重新开始、创造自由美好生活的乌托邦价值.  相似文献   

18.
建国后的系列知识分子形象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的精神走向:一是在1949至1978年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中昂扬乐观地走入精神“乌托邦”;二是在1978至1989年的生命“第二春”中无私无畏地奉献;三是在90年代后由悲壮的坚守到主动的放弃。知识分子经历了向大众的自我认同、道德认同、情感认同、物质认同之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