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麦积山石窟、武山水帘洞石窟群是陇右地区北朝时期佛教和佛教艺术在传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遗存。在这一时期这两处石窟寺由于地域和风俗的相近,从开凿年代、方式、艺术表现形式都相互交融,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霍巍 《西藏研究》2002,(3):52-60
佛教传入吐蕃之后 ,佛教石窟寺艺术也随之在西藏高原兴起。开凿石窟、雕刻塑造佛像之风在当时的政治、宗教、文化、经济中心拉萨初开其端 ,被称之为“吐蕃第一窟”的拉萨药王山查那路甫石窟 ,便是其中的一处重要的早期石窟寺遗存。① 但由于田野考古工作的局限 ,长期以来 ,学术界对西藏高原这一佛教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并未能够从文献与考古材料两方面加以认真的识别与研究 ,西藏一直被认为是佛教石窟寺艺术分布图上一个几乎是空白的地区。近年来 ,随着西藏西部以皮央、东嘎石窟遗址为代表的一批石窟遗址的考古发现 ,② 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  相似文献   

3.
次仁加布 《西藏研究》2010,(2):F0002-F0002,F0003
夏千佛石窟位于扎达县东噶乡拜沟谷上部,石窟内的壁画约绘于12世纪,是古格王朝区域内上北与下北壁画艺术的主要枢纽和汇聚,它放射着古格早期佛教壁画艺术的光芒。同时,该石窟壁画向世人展示出一幅风格浩繁、地方特色浓郁、色彩斑斓以及内容丰富的艺术画卷。世人从中可以领略到阿里古格王朝时期,藏传佛教后弘期佛教新密壁画艺术的魅力,目睹古格石窟壁画艺术出神人化的结晶。  相似文献   

4.
麦积山石窟,保留有众多的佛教菩萨造像.其中的众多菩萨宝冠造型,具有鲜明的地方艺术特征.然而,学界在引述这些宝冠时,名称不一,导致混乱.本文以麦积山石窟现存菩萨宝冠的样式特征出发,尝试建立较为合理的宝冠命名,并分析其时代特征、造型来源和演变规律,以彰显麦积山石窟宝冠的独特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麦积山石窟,保留有众多的佛教菩萨造像。其中的众多菩萨宝冠造型,具有鲜明的地方艺术特征。然而,学界在引述这些宝冠时,名称不一,导致混乱。本文以麦积山石窟现存菩萨宝冠的样式特征出发,尝试建立较为合理的宝冠命名,并分析其时代特征、造型来源和演变规律,以彰显麦积山石窟宝冠的独特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西藏西部佛教石窟中的曼荼罗与东方曼荼罗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藏西部的东嘎、皮央等地调查发现了一批佛教石窟,这一发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西藏高原佛教艺术的宝库,也填补了我国石窟寺艺术在空间分布上的空白,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极大的重视与关注。 西藏西部石窟壁画中有大量的密教美术题材,其中尤其是以东嘎洞窟所绘的大幅密宗曼荼罗图最为精美、最为丰富多彩。作为一种特殊的密教图案,曼荼罗在东方佛教美术世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南亚印度、尼泊尔等国以及东亚的中国、日本等国历史上都曾经一度甚为流行。但现存于世的曼荼罗图案,却仅在藏密系统的中国西藏、尼泊尔、拉达克,以及称之为“东密”的日本密教中得以保存流传至今。本文拟通过对于西藏西部石窟壁画中的曼荼罗遗存与这些地区密教曼荼罗图像的比较研究,揭示东方曼荼罗世界在表现形式与精神象征等方面的异同,进而探讨其文化上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龟兹石窟是我国现存大量西域古代佛教艺术的重要遗址,它是探索龟兹佛教历史、思想和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犍陀罗佛教就是龟兹石窟中主要的佛教,其艺术特色除了在佛像、笔画上直观的展露,更深刻的思想艺术更是在石窟的每一个地方表露无遗,不管是建筑形式、经文残卷还是石窟中流淌的空气,都带有古代西域佛教的艺术气息。文章对西域犍陀罗佛教的思想艺术进行探究,从龟兹石窟寺探究西域佛教艺术的发展道路,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查拉路甫石窟是西藏目前所知唯一的一座石窟。尽管它是一座很小的石窟,而且只有七十一尊造像,但因它的造像内容、风格有别于我国其他石窟寺艺术,所以,对查拉路甫石窟的时代、分期、造像风格及我国石窟寺艺术的起源、传播和发展等问题作些探讨是完全必要的。由于笔者才疏学浅,不可能完成这样重大的课题,这里只想就个人的看法求正于专家和同行们,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江乐金石窟     
古格&#;次仁加布 《西藏研究》2008,(2):F0002-F0002,F0003
这座新近发现的石窟位于西藏阿里札达县喀泽布林乡喀泽沟尾,在此植被簇拥、环境优美,曾有一座寺庙,已毁。这座石窟内的壁画虽风吹日晒有所毁坏,然基本完整,其色调、绘画风格、颜料及内容都独具特色,是喀泽壁画中的又一亮点,颇具艺术和学术研究价值。在此刊登,供从事西藏西部阿里壁画艺术和藏传佛教各教派从前、后藏向阿里传播史研究者参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为在参阅文献资料并结合克孜尔千佛洞实地考察等调研活动的基础上,针对佛教石窟纹饰这一题材进行纹饰历史溯源与内涵分析,希望以此种方法在陆上丝绸之路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对古龟兹佛教石窟纹饰的影响方面进行全面、广泛、深刻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西藏研究》2009,114(2):F0002-F0002,F0003
阿里札达县喀泽壁画艺术遗址形成较大规模的独特的壁画系统,是阿里,也是西藏地区现存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旷世奇葩。扎宗石窟位于离喀泽冬季居住地2公里处的土林崖坡上,石窟内壁画保存完整。藏传佛教内容和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被生动形象地描绘于扎宗石窟壁画之中,所绘壁画无论从风格还是从主题评价,都是独一无二的。壁画内容丰富,形式富于变化,色彩多样,生动地再现了古格王朝时期的佛教文化生活景象及其艺术想象力;有个体也有群体;笔法古朴细腻,多彩用俯瞰式透视法,以几何结构描绘人物和风景,画面别具一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研究阿里美术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西藏研究》2008,(1):F0002-F0002,F0003
阿里具有悠久的石窟文化和独特的石窟壁画艺术,新发现的札达县喀泽聂拉康壁画是阿里最早的石窟壁画之一。据初步断定,该壁画绘于11世纪,目前大部分保存完好,其独特的画法、色彩、原料、风格等在阿里其他地方很难看到,就连整个西藏地区也属十分罕见,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佛学文化等研究价值。喀泽聂拉康石窟壁画是继西藏西部阿里札达境内萨廓三石窟(又称皮央东嘎石窟)遗址发现之后在阿里札达境内又一次石窟壁画艺术的重大发现,反映出西藏西部阿里是辉煌灿烂的壁画艺术的故乡,既有深厚的壁画艺术文化底蕴,又是不可替代的博大精深的壁画艺术宝库,代表了11世纪藏族壁画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人类壁画艺术智慧的精华。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为在参阅文献资料并结合克孜尔千佛洞实地考察等调研活动的基础上,针对佛教石窟纹饰这一题材进行纹饰历史溯源与内涵分析,希望以此种方法在陆上丝绸之路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对古龟兹佛教石窟纹饰的影响方面进行全面、广泛、深刻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石窟的顶部,是石窟中应用菱形构图最多的区域.克孜尔石窟中的第4窟、第8窟、第13窟、第14窟、第17窟、第32窟、第34窟、第38窟、第58窟、第63窟等多个石窟的顶部都由菱形构图组成.在这些石窟中,绝大多数是中心柱石窟,其窟顶都由菱形构图来填充,除中心柱石窟外的其他窟形,虽然占克孜尔石窟的数量不大,但其顶部也分布有菱形构图.中心柱石窟是克孜尔石窟的典型,数量较多,是克孜尔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礼拜窟之一.本文以中心柱石窟来说明菱形构图在窟顶区域的分布:在中心柱石窟中,主室的窟顶和甬道、后室的顶部都分布有大面积的菱形格构图.  相似文献   

15.
北魏天安到太和时期(466-490),在云冈、麦积山等石窟寺营建过程中,出现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双窟样式,其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湛,融合了诸多中原及西域造像特征,是外来佛教艺术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与当时北魏文明太后冯氏和献文帝、孝文帝共同临朝执政有密切关系,也是世俗政治力量在佛教窟龛造像中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6.
石窟的顶部,是石窟中应用菱形构图最多的区域。克孜尔石窟中的第4窟、第8窟、第13窟、第14窟、第1 7窟、第32窟、第34窟、第38窟、第58窟、第63窟等多个石窟的顶部都由菱形构图组成。在这些石窟中,绝大多数是中心柱石窟,其窟顶都由菱形构图来填充,除中心柱石窟外的其他窟形,虽然占克孜尔石窟的数量不大,但其顶部也分布有菱形构图。中心柱石窟是克孜尔石窟的典型,数量较多,是克孜尔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礼拜窟之一。本文以中心柱石窟来说明菱形构图在窟顶区域的分布:在中心柱石窟中,主室的窟顶和甬道、后室的顶部都分布有大面积的菱形格构图。  相似文献   

17.
作为唐代中央政权与龟兹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紧密的有力的历史新见证 ,阿艾石窟为研究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新疆的历史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在刚刚过去的上个世纪末的一天 ,24岁的新疆库车县(古西域龟兹地区)维吾尔族农民阿不来提·买买提 ,在该县县城以北60公里的一条峡谷崖壁上采药时 ,意外发现了一座盛唐时代的佛教石窟。阿不来提·买买提深深惊叹于洞窟内精美绝伦的壁画 ,并迅速向当地政府报告了他的“重大发现”。得知情况后 ,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的文物工作者二十多人立即赶到现场 ,对石窟进行了全面清理 :测量…  相似文献   

18.
佛传故事画是指描写释迦牟尼一生教化故事的图画。它采用相互关联的若干幅画面详细介绍释迦牟尼从降生到涅木般的一生历史。在汉地石窟壁画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佛传故事画是敦煌莫高窟第 6 1号窟 (宋代初年 )的佛传故事壁画 ,它从燃灯佛为释迦授记 ,直到涅木般、分舍利建塔为止 ,完整地表现了释迦牟尼一生的事迹。随着佛教艺术在西藏的传播 ,西藏各个时期的寺院壁画中也出现了这一宗教题材画。但是西藏佛教寺院壁画中的佛传故事在选材上与汉地佛教略有不同 ,一般采用所谓“十二相图” ,即选取佛一生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下生兜率、乘白象入胎、…  相似文献   

19.
张祥和 《中国民族博览》2021,(9):169-170,213
巩义石窟寺北朝造像题记产生并生存在魏晋南北朝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却能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书风特质.政权的更替、文化的多元、地域的特殊等空间因素对这一时期的石窟寺造像题记交替熏染,丰富了石窟寺北朝造像题记的风格内涵,本文以巩义石窟寺北朝造像题记的书法风格为主线,将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特征做一个梳理和归纳,并根据结果进行推导、...  相似文献   

20.
第127号石窟作为麦积山石窟最重要的壁画窟,壁画题材丰富、篇幅宏大、色彩艳丽,展现出当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情感体验.《西方净土变》作为麦积山第127窟大型经变画的代表作,对其进行构图图式特点探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风格以及表达方式的研究.文章以麦积山石窟127号窟中的《西方净土变》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全面分析壁画中所展现出来的构图图式及特点,以期实现对壁画的美学分析,能够进一步促进南北朝艺术体系复原工作的实现,为后续工作的进行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