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姚诗煌 《人才开发》2009,(12):11-13
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蜚声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钱学森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我作为长期在科技领域采访的记者,对钱老的科学思想有比较多的接触和了解,因而深刻地感受到:认真地学习和发扬钱学森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对于我们深入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和解决当前社会的各种复杂问题,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1979年。钱学森的母校加州理工学院授予他“杰出校友“的称号。1986年6月。南加州华人科学家工程师协会给他授奖。1989年国际技术与技术交流大会授予钱学森“威拉德W.F.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的称号。在国内,他更是一位受到党中央的嘉奖和人民敬重的杰出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相似文献   

3.
一提到”三钱”──这个最初由毛泽东喊出的“别号”人们便会肃然起敬地想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三钱是中国科坛的极顶人物每“一钱”都重于泰山是他们为我们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为我们架起心理上的安全屏障。在“实力决定地位”的国际背景下他们在给我们带来更多安全感的同的,也赋予了我们一个时代的自豪感。钱学森钱学森是用美军战俘换回来的。是美国人的一时疏忽放走了这位当年美国海军决长认为至少等于5个师兵力后来享誉世界的航空火箭专家,空气动力学家,应用力学家和系统工程学家。钱学森的脑袋的确与众不同大秃顶旦…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科学是人类探索自然同时又变革自身的伟大事业,科学家是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承载者。为传播、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本刊特开设“中国科学家”栏目,诚邀广大读者撰写文章,介绍中国科学家科学报国的真实感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尊贤举能重良才 1950年8月,正当钱学森一家准备离开美国回到新中国怀抱时,美国国防部通过海关扣留了他。之后,美国司法部签署了逮捕令,钱学森失去了自由。美国之所以千方百计阻挠钱学森回国,是因为当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可称得上是稀世之才,美国实在无法容忍如此优秀的人才为中国所用。当时的美国海军部副部长发下狠话:“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相似文献   

6.
《国际人才交流》2011,(11):21-21
10月31日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两周年。“中国如何培养杰出人才”这个问题,让钱老临终仍难释怀。而在钱老长期学习和工作过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校长让一卢·沙莫(Jean-Lou Chameau)回答说:在实验室中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培养尖端科技人九。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图书市场上的“科学家的故事”主题图书,主要以科学家的传记为主题,可以分为中国科学家传记、外国科学家传记、外文原版传记三大类别。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青少年通过阅读科学家的故事,可以了解科学发现的历程、体会科技创新的乐趣、感悟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力量。2021年12月,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改变历史的科学家》(Scientists Who Changed History)就是一本叫好又叫座的科普图书。  相似文献   

8.
马建光 《人才开发》2002,(10):1-1,4,5
钱学森同志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我国航天科学的奠基人。他不但在航空航天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其他多个领域也有非凡的建树。作为一位多年从未中断教育实践的科技专家,他不仅为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经济目标的进一步确定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建立,技术革新层出不穷,世界经济日益融合,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挑战与机遇共存,风险与收益同在。面对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局面,人们不禁要问:“当前国企到底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是资金、资源、科学家、技术还是优惠的政策?”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当前中国不是缺少科学家,而是缺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企业  相似文献   

10.
叶尚志 《人才开发》2009,(12):5-8,4
(一) 2009年初寒的一个早晨,打开电视,看到钱学森大师半身肖像,感到一种不祥之兆。接着听到广播:钱学森同志不幸于10月31日逝世。消息传来,使我心灵受到异常的震动。对祖国贡献巨大的一代科学大师,奋斗了一生,享寿98岁,终于走完了他高洁光辉的一生,令人非同寻常地痛惜,产生一种永远纪念之情。  相似文献   

11.
2010年11月上旬上海浦江创新论坛上,著名的“钱学森之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又一次成为了焦点话题。“钱学森之问”成为了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海内外关心中国教育的人士做了题为“求答钱学森之问:中国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旨报告,  相似文献   

12.
2001年2月1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82岁高龄的吴文俊院士,满头飞雪,精神矍铄,喜上眉梢。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亲自为他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褒奖他在数学领域作出的巨大贡献。这是他第二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奖。第一次是1955年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华罗庚同时获得这一殊荣(当时称“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大半个世纪的人生旅程中,吴文俊与数学为伍,书写了一道道闪光的数学方程式,为人类探求数学王国的奥秘作出了非凡的成就。 吴文俊,1919年5月12日出生于上海,1940年…  相似文献   

13.
赵晶晶 《人才瞭望》2023,(21):15-16
<正>2023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强调,要坚持党对新时代青年科技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激励引导青年科技人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继承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科技报国的优秀品质。科学家精神是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精神指南,是中国屹立于世界科技之林的法宝,以科学家精神赋能青年科技人才既是时代需要,也是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4.
作为西安交大的首个“学术特区”,前沿院是中国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备受关注的“钱学森之间”实际上在拷问我国现行科技体制的一些弊端。例如论资排辈和崇尚权威,使科学家在最富有刨造性的20-40岁的黄金年龄段里处于“抬轿”或“跑龙套”的地位,很难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5.
《人才开发》2013,(1):4-15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之问”。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对于亟需大量杰出人才的中国,“钱学森之问”提出的是一个沉重的也是紧迫的命题,需要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来共同破解。  相似文献   

16.
当历史迈入21世纪的时候,人们回眸1999年,发现一位年轻的博士成为中国科技界耀眼的明星,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副所长成会明。 1999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其中第二项是我国科学家在纳米技术研究领域获得一系列重大进展,多项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这一系列重大进展中就有成会明领导的研究小组采用有机物催化热解方法制备的优质纳米碳管带和绳,最长达到3厘米。2000年1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的《1999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评选揭晓》一文写道:此次评选出的199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二项是储氢…  相似文献   

17.
一提到“三钱”——这个最初由毛泽东喊出的“别号”,人们便会肃然起敬地想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三钱是中国科坛的顶级人物,每“一钱”都重于泰山,是他们为我们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为我们架起心理上的安全屏障。在“实力决定地位”的国际背景下。他们给我们带来更多安全感的同时,也赋予了我们一个时代的自豪感。  相似文献   

18.
王建柱 《人才开发》2009,(12):14-18
民族之子驾鹤去,国有疑难可问谁 2009年10月31日清晨,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科学泰斗钱学森,静静地走了。悄然离开了他牵挂一生的祖国和人民。消息传来,中国航天界为这颗中国航天事业的巨星殒落备感震惊与悲痛。  相似文献   

19.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们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涵的科学家精神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家精神的弘扬与宣传,可以引导医学生深刻感悟家国情怀、弘扬创新改革精神、坚定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涵养医学生报国之情;理论学习与科研训练相结合,开拓医学生创新能力;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培育医学生求实精神;弘扬“医者仁心”的职业精神,培育医学生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一提到科学家,人们常常想到“头悬 梁、锥刺股”式的苦读深钻。诸多有关科学家的传记和报道中,也经常说到科学家从小肯用功,放弃了作为一个孩子乐于享受的游戏、玩乐,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如此看来,科学创造注定是个“苦差事”,投身科学探索,就一定意味着必须当“苦行僧”了? 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是因为他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从科学研究本身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和愉快,这是其他人所无法体会到的。达尔文说:“我一生主要乐趣和唯一职务就是科学工作,对于科学工作的热心使我忘却或者赶走我的日常的不适。”居里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