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1 毫秒
1.
近代哲学建构的自我有着巨大的理论困难.黑格尔之后的非理性主义对自我的理解超越了近代认识论的视野,但仍有传统形而上学的残余.胡塞尔现象学既坚执纯粹自我是所有真理的源泉,又潜在地包含着对以往自我观的解构.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以实存的情绪融入事情是自我拥有的基本方式.进而,梅洛-庞蒂克服了此在形式层面的生存状态,肯定了以身体主体方式在世的"沉默的我思".可见,现代西方哲学对近代哲学的超越意味着生存论自我对认识论自我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用"生存论"视角解读了《狂人日记》中狂人的言行后认为:他的言说是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其"突外"后在常人世界的"归化"是一种生存方式;他的存在已成为中国封建礼教和旧文化秩序的一个他者性参照系,并体现了鲁迅直面现实和超越现实的双重关怀.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深刻国际影响,导致"中国威胁论"的泛滥."中国威胁论"有多种表现并由多种原因导致,其实质是企图遏制中国的发展.对待"中国威胁论"应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态度.中国先后用"和平崛起"理论和"和谐世界"理论来宣示自身发展的正当性、和平性和互利性."和谐世界"理论是对"和平崛起"理论的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4.
近年思想界以现代性的视野对"文革"与"五四"进行反思时伴随着误读的现象."五四"、"文革"与现代性"信仰"之间各自形成了某种"异化"而又迥异之关联,前者是对信仰的误读,后者则是对信仰的亵渎.亵渎信仰,"文革"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催生出现代性因素;误读信仰,"五四"科学主义、进化论式的现代性诉求亦值得反思.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新启蒙"思潮已孕育着现代性反思的萌芽,即以人性为基本评判准则的人文诉求."立人"的命题在今天理应赋予符合时代内在需求的新的内涵,即夯实现代性的人性论基础,切实获得现代性的信仰维度,从而通往人的自由和超越.  相似文献   

5.
心性论是中国哲学的主流思想模式,它围绕着心性境界而展开言说,比如僧肇在<物不迁论>中提出的"物不迁"就不是一个认识论命题,而是一个心性论命题.心性论意义上的"物不迁"乃是主体达到佛教"空"的境界时"般若"智慧所观照到的一种景象,具体地说就是,"心空"则"心在当下";"心在当下"则"心不迁";"心不迁"则"物不迁",总之,一个人若能达到"心空"的境界,那么这个世界就对他呈现"物不迁"的景象,这种"物不迁"的景象是不可能通过世俗的认识而获得的.在僧肇看来,"心性论"意义上的"物不迁"乃是世界的真实相状即"实相".  相似文献   

6.
"文化多元主义"是当代全球状况的结构性特征,"全球本土化"所呈现的核心问题具有鲜明的跨文化意味.文化的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同质化,"全球本土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表征,文化的民族化和世界化以及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总是共生并存的.文学是文化的表现,跨文化研究具有整体主义立场和对话精神.文学理论的跨文化研究是对中西二元模式的超越,追求的是审美与文化以及自律与他律的结合,最终实现中西方文论的平等对话.跨文化的间性研究与外推策略,对文学共同性的探讨是借异识同,目的是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寻求文学理论新的生长点,最终建构起世界性诗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否定了哲学自身内在的规定性,以期实现由自由意识到实践力量的转化,从而充分肯定了实践力量的革命性。而"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的命题,又内在地与马克思提出的"消灭哲学"与"实现哲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以这种实践力量来"消灭哲学"使"哲学世界化"和"世界哲学化"来"实现哲学"。同时,马克思又强调必须把哲学同革命实践、无产阶级的斗争结合起来,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马克思要求"消灭哲学"和"实现哲学",其宗旨在于强调哲学不应满足于对世界是什么的理解与说明,而应当致力于现存世界的革命化和人的解放,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超越历史上一切旧哲学的一次深刻变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结合汪曾祺的创作和文论,较深入地探讨了汪曾祺小说独特的"风俗画"风格的内涵、特点及其得以形成和确立的根源."风俗画"正是汪曾祺特有的审美意识在小说作品中所折射生成的颇具深意的心灵镜像."风俗画"不仅涉及描写的内容,它还意味着独特的"章法"、独特的作品形态、独特的审美目的和功能方式.因此,它是一全方位的命题.  相似文献   

9.
法律解释究竟为重构性的"整体论",还是实用性的"超越论"?其实,无论是整体论还是超越论都是对法律的重构.都是实质上的超越.所不同的是,整体论是附有理想主义的超越,而超越论则是实用主义角度的超越·现代的中国法律适用中,法官角色的定位,玩不是整体论,也不是超越论.相反,从法治的初级阶段及文化本土性出炭,应是"纯规则之效忠论".  相似文献   

10.
诗是周代乐制中乐的表现形态,属于乐的范畴,故所谓先秦诗论都是乐论."诗言志"原本是西周礼乐理论形态中乐论的一个命题,是"功成作乐"的乐学观在"论乐及诗"时的不同表述."功成作乐"表现的是乐以功德为价值取向,"乐以道志"即乐以功德为表现内涵."诗言志"即"乐以道志",与"功成作乐"的核心内涵一致.作乐以功德为基础,故诗也以歌功颂德为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决定着诗只能言"志".言"志"于主体来说,表现为美、刺两个方面,即对功德的歌颂和对违德的讽刺,以保证和维护功德的实现.孔子的诗论,包括他的"兴观群怨"说,孟子"王者迹息而诗亡",还有<毛诗序>亦都是从"功成作乐"的理论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1.
战争与和平的论题是关涉到生存论层面的论题,道德与政治在生存论上的原初同一性,使西方政治哲学立足于伦理这一基础与视阈建构世界和谐秩序理论成为可能。古典哲学以“自然正当”推出城邦内外的和谐,康德哲学则以实践理性原则规划了世界的“永久和平”。但是,“自然正当”与“实践理性法则”的形而上学性,使西方传统的永久和平观念沦落为空洞的政治宣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念诉诸物质生活领域,从而他的世界和谐秩序理论的伦理之维具备了现实而可靠的基础,构成了对传统永久和平观念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认知科学对现代哲学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西方哲学是以纯粹理性为基石的主体哲学 ,被当作人的本质特性的理性是脱离身体的或与身体无关的。 2 0世纪后期的科学哲学是对传统哲学的反叛 ,特别是它的译不准论题和观察依赖理论的论题 ,与普遍理性和方法的观念是尖锐对立的 ,并导致了知识相对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 1 970年代以来认知科学的发现表明 ,理性和心灵是涉身的 ,取决于身体的结构和人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人体的神经结构和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方式决定了人必须以指称个体的方式来认识世界 ,因此与译不准论题相反对 ;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主要是由人的神经决定的 ,而不是由理论概念决定的 ,因此与观察依赖理论的论题相反对。因此 ,现代认知科学既是对传统的理性哲学的挑战 ,也是对当代相对主义哲学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牟宗三的人性观从传统中走来,又结合时代问题做了新鲜地阐发和丰富,而根底却仍是儒家的心性之学及其规定的性善论,其对儒家传统家法精巧的“保守”,包含着学理和实践上极大的问题。要跳出牟宗三式的道德理性中心阴影笼罩下的人性论故辙,要落实“全幅人性”即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就要求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种种幻相给予“除魅”,并推动人性观念向“生活世界”还原。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与中国的新安全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安全观是中国对国际安全理论的重大贡献。要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安全理论,必须从挖掘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入手。新安全观的精神实质是天下为公思想,它的逻辑前提是相互尊重,它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外交的最高理想———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女作家“女性化”创作意识突出表现为“闺阁抒情”和“身体书写”。“闺阁抒情”是“女性化”创作意识的典型表现,它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并非整齐划一的图式,而是追求创新,不断完善。而“身体书写”是“女性化”创作意识的新异表现,是对西方女性主义文艺理论的移植,它以身体代言说实现对世界的切入与把握。  相似文献   

16.
信息概念的产生并不表明出现了一个超越于物质和精神之上的更高的哲学本体 ,从本质上说不存在信息概念超出并推翻了传统本体论哲学的问题。因而 ,“辩证虚物论”者所主张的把世界上的一切存在划分为实物和虚物 ,并以此取代物质和精神概念 ,认为实物宇宙实际上是虚物主导化的世界 ,究其实质不过是精神支配和决定物质的翻版。所谓辩证虚物论或唯物论第四形态不过是个人主观臆想的东西。信息概念不是推翻而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7.
“永恒女性”形象与俄罗斯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的“索菲亚学说”联系在一起。索洛维约夫将“索菲亚”发展成为一种学说,并给“永恒女性”主题注入了宗教想象的激情。梅列日科夫斯基秉承这一传统,对“永恒女性”观念加以发挥,认为它既具有彼岸的神性本质,也具有此岸的属现象本质,是此岸与彼岸融合的纽带,它以“肉体美”与“精神美”的和谐统一出现在现实世界中,体现着作家对彼岸圣灵的赞美,对爱与关能拯救世界理念的企望。  相似文献   

18.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世界是时代的呼唤,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思想政治教育生活世界是生动的交互主体性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的有机统一.然而,20世纪思想政治教育生活世界主体性的消泯与张扬和积极内容的弃落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缺失.进入21世纪,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须回归生活世界,从观念上悟解"交互主体论",在实践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指向和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9.
传统本体论既是人对世界终极存在的追求,同时其理论的逻辑展开也使其成为人对世界的终极解释。这种终极解释的根本动机和本质意义源于人对于应然生存状态的期许。同时,本体论哲学表征了人类的乌托邦精神。这种契合既体现在二者的根本旨趣都是人类对绝对的和超验的价值理想的追求,同时也体现在二者都暗含着一种对现实的批判性向度。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文学观念往往基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探究文学的本质存在,这就形成了西方文论史上两种影响深远的创作模式:侧重于再现客观世界的模仿说和表现作家主观情感世界的创造论。这两种理论模式分别以镜和灯为喻,实乃是对文学的再现,一种广义的“再现”,因而具备基本相同的镜喻形态,体现传统观念的“镜式本质”特征。20世纪以来,文学的再现性结构遭到诸多学者的批判和解构。解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文本解构策略,呈现出不一样的批评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