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论辩中的“投其所好”术□黄中建论辩是参辩双方的一种逆向抗衡,而这种抗衡往往针锋相对,僵持不下。要想突破僵局,取得论辩的胜利,不妨另辟蹊径,变逆为顺,采用一种“投其所好”的战术,从顺向的角度,向对方发起一场心理攻势,在顺的过程中化解对方的攻势,发现对方...  相似文献   

2.
在论辩实战中,根据情况,也可以用“半截子活”去进攻、反驳或者防守。并且,很多时候,出于对环境、对象等因素的考虑,最好走一条既能痛快地辩论一番又能防护自身的路子。所谓引而不发,就是在论辩中,对于双方所辩论的问题,只道出我方的认识的“前半截话”,或者与此相关的另一事物(理),或者说出一些前提和条件(或结果),而不谈结果(或不谈前提和条件),以此作“引子”。让对方自己去悟出其中的“道道”来,让对方自已去得出与他“认识”相异的结论。‘丐D而不发”的技巧在论辩中的运用,主要有这么几种情况:(1)以曲表直委…  相似文献   

3.
辩论因其紧张和激烈而深深地打动着观众,取得辩论胜利的关键在于双方辩手能否在没有硝烟的语言战场上充分发挥自己的睿智,猛烈地进攻、巧妙地应答、淋漓尽致地展示出高超的论辩之道来。“道进乎技”,要体现出这个论辩的“道”来,少不了的是敏锐的思考、冷静的头脑、丰富的技巧,本文所介绍的自割显然是一种相当出色的辩论技巧,它可以使你进攻时得心应手、攻无不克,答辩时避重就轻、变被动为主动。下面,让我从以下论辩的实例中来了解一下质询与答辩中的自判之术。(-)所谓进攻中的自判,就是当辩手在向对方质询的时候,如果你发现你…  相似文献   

4.
论辩口才显现的两个难点刘伯奎在“朗读、演讲、交谈、论辩”等诸项口才技能的训练中,论辩口才的提高难度其实是最大的。它不仅要求说话人对命题的思考要具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而且还要求交锋应对的敏捷度和准确度。以这四个“度”为标准,论辩口才的显现至少还需要满足...  相似文献   

5.
先取共识后析异同──“共识推论”的论辩技法黄中建在论辩中,当双方观点尖锐对立,相持不下,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共识推论”的技法来取得突破论辩僵局、战胜对方的效果,所谓“共识推论”是指在论辩双方都共同承认和接受某一观点或理论的的提...  相似文献   

6.
论辩是一场唇枪舌剑的对抗,在许多时候,以硬碰硬,针锋相对,却常常是两败俱伤,达不到明辩是非,以理服人的目的,往往还伤了各气。善辩者往往极力避开不利条件下的正面冲突,柔化锋芒,巧妙周旋,以柔克刚,以弱制强,从而折服对手。这就是论辩中的“柔胜术”。“柔胜术”历来为兵家所推崇,也是舌战中的常规武器。“柔”与“刚”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带证关系.“柔”相对细O”而言,有其独到之处,刚强之物,形可碎而不可变,坚而不初,强而易碎;而柔软之物,随势变形,柔而财长久,软而有韧性.在论带中,有时避强守柔,看似怯弱,实为…  相似文献   

7.
论辩中以圈套误敌的技法很多.“隐含藏机”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指在问话中隐含对方并未接受的假设,要求对方回答问题,诚而达到制服只了方的目的。这种技法实际上是逻辑上的“隐含判断”在论辩中的运用。所谓“隐含判断”,就是指隐含在别的语句中的判断。所谓“隐”就是隐而不显,未曾明受的意思;所谓“含”是指个依赖十别的条件‘而确实存在于某一语句或某一判断中的意思、说白了.隐含判断就是指“言外之首”、“弦外之音”。在论辩中,主动进攻的一方可以把对方并未接受的假设隐含在问题之中,巧设权谋,引敌人勃,以此达到论辩的…  相似文献   

8.
巧布疑阵请君入瓮16演说与论辩———论辩中的“诱敌就范”□黄中建在军事上,如果敌强我弱,正面出击不易迅速克敌制胜,高明的指挥官常常以假象“示形”,巧布疑阵,诱敌深入。这就是兵法上的“诱敌就范”之计。此计也可用于论辩。面对强词夺理的对手,可先提出一个或...  相似文献   

9.
意识唤醒———一种心理激发的说服术□黄中建演说与论辩什么是“意识唤醒”呢?我们先举个例子来说吧。有个7岁的男孩看病时不愿打针,护士会对他说:“哟,男孩子还怕痛!”7岁的男孩已懂得“男孩子”意味着勇敢、顽强了,护士这一说他会感到不好意思,便会勇敢地接受...  相似文献   

10.
论辩致胜的战略战术是变幻无穷的,有时面对振振有词、攻势凌厉的对手,不妨暂避其锋芒,采用守拙之术,故作糊涂,麻痹对方,虚与周旋,化解攻势,并乘隙反击,出奇制胜.这就是论辩技法中的“以拙胜巧”法。古典兵法《三十六计》中把这种计谋叫着“假痴不癫”.其解语云:“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意思是宁可装作糊涂不行动,不可冒充聪明而轻举妄动。暗中筹划而不露声色,就象雷电在冬季蓄而未发一样。这种战术的诀窍在于“寓聪明于糊涂,以笨拙胜巧智。”用以指导舌战,实为一种高明的技法。例如,第一…  相似文献   

11.
论辩中的“选言论证”是运用逻辑上的选言推理来进行论证的一种论辩技巧。选言推理是以选言判断为大前提,并依据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所进行的推理。选言推理的过程是:通过小前提对作为大前提的选言判断的一个选言肢进行肯定或否定,从而得出对选言判断的另一个选育肢的否定或肯定的结论。论辩中运用选言推理来进行论证具有一种很强的钳制敌论的逻辑力量。例如,美国某州议会进行了一场关于是否废除死刑的论辩。许多议员从所谓的“人道主义”的观点出发,主张废除死刑。一位主张不废除死刑的议员反驳道:“访问各位先生,如果罪犯闯入您家,…  相似文献   

12.
有谋略的军事家不仅勇于摧毁和占领敌人的堡垒,而且还善于缴获和利用敌人的武器,达到“以子之矛,攻子之后”的妙用,取得化害为利,借箭致胜的效果。机智的论辩者同样聪明,他们象草船借箭、料敌如神的诸葛亮一样,善于将论敌射来的攻击利箭一齐收住,再反射回去,夺得论辩的胜利。这就是论辩中的“借箭术”。例如,当年马克思与混入革命阵营的机会主义头子巴枯宁论战时,曾经有一个外国通讯员在《晨报》上为巴枯宁鸣冤叫屈,并利用“宁愿和聪明的敌人打交道,也不愿和愚蠢的朋友讲来往”的谚语来恶毒攻击马克思对巴枯宁的严正批判。马克…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兵法很讲究‘“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孙子兵法》十三篇,就有《虚实篇》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兵家要语》中讲‘“善学兵者,通于虚实之变,遂可人于神微之奥。’”也就是说,只有精通于虚实之变的人,才能算是懂得谋略的神妙。其实论辩也是这样,变幻莫测的虚实战术是克敌制胜的有力武器,而虚实战术最常见的方式是“以实击虚”。本文就一些论辩实例来谈谈这种技法的运用。所谓“以实击虚”技法是指在论辩中论敌用一些虚妄的、无法验证的问题来企图难倒辩者时,辩者反其道而行之,以一些具体的、实在的问题来回敬对方,争得主…  相似文献   

14.
讽刺与幽默是一种极具机巧而且杀伤力很强的论辩方式。在论辩中,它不但能以寸铁夺人,置论敌于进退维谷,攻防失措之窘境;亦能力挽狂澜,起死回生,摆脱己方的被动局势与险峻局面,进而展现出论辩者的超凡智慧与大将风度。“谈笑间胡虏灰飞烟灭”,善辩者在唇枪舌剑中多善于使用讽刺与幽默。讽刺与幽默的雄辩力量,一方面归结于它的特殊功能,另一方面归结于论辩者敏捷的思维与灵活驾驭语言的能力。戈尔巴乔夫与里根的微辞──讽刺与幽默的含蓄牲1985年11月,美苏首脑在日内瓦会晤,在一次会谈前,戈尔巴乔夫对里根说:“我昨天做了个梦,…  相似文献   

15.
论辩中,为了强化己方辩旨,或者驳倒对方论点,有时也可以在“细听”和“慎思”中抓住对方某一辩意,或正借、或反借,构势全篇,使整个辩论过程始终在我方意旨下进行。当然,这种“发展”应该随着对方的思路论断,随时“申明”己方辩旨,并以“反牵对方的鼻子”、发展、揭示我方主旨为高妙。这就是本文所要介绍的一种论辩技巧:借意发展。王若飞被捕入狱后,积极宣传革命道理,使很多人觉悟了。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防止王若飞的“赤化”,就弄来一个在旧军队中当过排长的姓张的“抢劫犯”,和上若飞关在一个囚室。这个“结伙抢劫,杀人越货”…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打人莫打脸,骂人莫揭短。”然而,在语言对抗激烈的论辩中,总有一些底气不足而辩风拙劣的论辩者却偏偏要抓住你的“短处”来做文章,并以此作为“杀手锏”,必欲置你于死地而后快。面对这种情况,无言以对,自认晦气,正中对方下怀,只会助长对方气焰;而暴跳如雷,大光其火,不仅无济于事,还暴露了你修养太差,也易失去旁听者的同情。其实,在论辩中,对方揭你的短并不可怕,也并非无法克制,只要你掌握了以下技巧,就一定能有效地反击对方的揭短伎俩,说不定还能以此为突破口后发制人呢。 先承后转 以退为进 金无赤足,人无…  相似文献   

17.
论辩如同搏击,也应讲究策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上讲,要战胜敌方应“批亢捣虚”。这里的“批”是抓住的意思,“亢”就是咽喉,“捣”就是攻打,“虚”指敌方的虚弱之处。整句话的意思是:抓住敌方的咽喉要害,痛击他的虚弱之处。这种战术用之于论辩,是指在论辩中不纠缠于一些细枝末节问题,不在实例或表达上争论不休,对对方提出的许多理由和根据也不做面面俱到的逐条驳斥,而是善于抓住对方立论的关键问题来分析,在反驳时应集中火力猛攻这关键点、要害处,一击致对方于死地。这就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对“青”(清)的图腾化,对“青童”的神格化,使得对“青”(清)的崇拜具有一种超越时间的象征。因此,“青年”的概念很可能原创于道教的经典。“青年”概念不仅符合“长生不老”和“还年”这样一种永续性思想.而且也具备了“积清成青”的道德文化;而“方诸”(镜像)与青童并列,虚像与实像、现实与真实并存的现象,使青年从一开始就有了相互主体性的特征。道教对超越性和道德性的终极关怀,以及其自然史观的历史哲学,使得中国的“青年”概念自原创以来一直是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特征和对作为人的本质的青年现象的理解与诠释。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典军事理论很讲究战争中“顺”与“逆”的辩证关系。《孙子兵法·九地篇》讲:“为兵之事,在于顺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这一谋略要求假装顺从敌人的意图,因势利导,欲擒故纵,把敌人的行动引向极端,使它出现错误,然后再集中力量乘机攻击。《兵经百篇·顺》中也有类似的论述:“大凡逆之愈坚者,不如顺以导瑕。”然后取逆势而图之。在这里顺敌是为了制敌,而逆势又是借助顺势,顺逆相生,灵活机动,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在论辩中,我们也可以巧妙地运用这种“顺逆战术”,通过对顺势逆势的巧妙安排,使顺…  相似文献   

20.
巧妙论辩的时空技巧小蔡辩论总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关,在相当多的论辩场景里,时间和空间往往构成论辩的重要因素,巧妙的辩论要针对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挖掘与论辩有关的信息,用时空信息发难对方,有效地澄清事实真相,因为时空是论辩双方能具体接触的客体环境,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