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加快江苏城市化进程的实现途径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江苏城市化进程,必须正确把握“城市现代 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 ”的发展总体思路,以“强化集聚、优化结构、轴线带动、网络开发”为原则,不断 完善省域城镇体系,加快户籍、投融资、土地、市政公用、社会保障、教育等制度创新和 政策调整。同时,还要着力解决好沿海城市发展、行政区划调整、重点中心镇调减以及建立 区域协调机制等几个影响江苏城市化进程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2.
加快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的有机结合,结果是从城乡分隔到逐步实现城乡融合.后发地区的城镇化跨越式发展道路是一种以高级形态带动低级形态,以低级形态促进高级形态的后发型的发展方式.后发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转型主要是通过制定政策,形成鼓励要素和产业集聚、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导向,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有序流动,保障人的身份、就业选择、迁徙、居住、受教育等自由,建立城镇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结构的快速转变,以及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形成,迫切需要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人员之间统筹发展医疗保障体系,各项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和转换势在必行。只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做到成功衔接整合,才能最终促进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向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转化,才能实现城乡医疗保障统筹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城镇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从速度型向"又好又快"的质量型转变,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一是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基本的制度建设方向;二是以区域协调带动城乡协调,建立和完善城市群规划体系;三是制定适合主体功能区发展的城市发展政策;四是转变"移民就业"的大规模人口流动模式;五是建立城镇化发展速度的调节和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5.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是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矛盾的最终出路,也是实现"美丽中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城乡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从现代意义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等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面对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的创新发展成果与城市化演进的新趋势,未来中国城乡人口、资源和环境约束以及国土空间利用结构将发生巨大改变,城乡形态必将越发体现精明增长、和谐宜居、功能紧凑、生态文明、单位空间的经济容积率日益提高和主体功能突出的基本要求,新型城镇化将必然成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进程中最为明显的热点内容,而针对城镇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发展的国家战略与策略调整,也必将为世界范围内不同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关键的制度变革驱动力量与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6.
农村人口城市化与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以农村人口城市化为重要内容的农村现代化。农村人口城市化必须以社会保障制度创新为切入点 ,但建国以来 ,我国关于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 ,是以固化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二元户籍结构壁垒为前提的 ,事实上阻碍着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因此 ,要实施城市化战略 ,就必须提供必要的制度性支持 ,构建一个良好的制度框架 ,对有关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各种具体制度进行统一、协调的安排 ,并对相关制度进行必要的政策性调整 ,共同为城市化创造一个规范、配套、有序的制度环境 ,从而促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地区之间在支柱产业发展、工业化程度、人口流动方向等城镇化路径上仍存在明显的差异,各地城镇化水平呈现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态势。城镇化水平差异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践出现福利型、风险型、福利-风险型等多种医疗合作模式选择。多元非均衡结构的存在、新农合的制度设计与保障能力对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实现非均衡条件下的宏观平衡与调控,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制度的整合、明确政府角色、提升保障能力等方面的创新力度,是新农合制度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优化策略,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8.
论人口城市化与要素城市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夏永祥认为,城市化的实质是在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资源在城乡之间的优化配置,以及相应的社会结构变动。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滞后于要素流动,由此产生了严重的"农村病"。要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治理"农村病",推动城市化健康协调发展。杨云彦指出,中国正处在有利的人口窗口内,应不失时机地推进城市化,加快人口与劳动力转移;同时,应按照城市化的大趋势来规划、建设新农村,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新农村建设的实效。徐勇认为,进入21世纪后,中国发展战略的基点已由农村转入城市;国家发展走向将从"以农村包围城市"向"以城市带动乡村"转变,具体表现为财政带动、就业带动、资本带动与制度带动;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开展新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9.
随着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华北城乡体系由此发生了剧烈的嬗变。文章以天津、保定为代表的传统城乡体系和唐山、石家庄为代表的新兴城乡体系为例,探讨前两者所呈现出的城乡腹地延展和城乡商业缓滞以及后两者所表现出的城乡人口聚合与城乡角色倒置,来解读近代城乡关系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复杂化特点,揭示城乡关系发展的区域特点和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0.
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在于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人口的城乡地域分布来评价城市化水平是不科学的、不准确的。居民的生存条件 ,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指标 ,是评价城市化的最本质的指标。参考我国城市化的重心应当放在强化农村建设上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前提条件。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 ,发展小城镇的战略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化研究--兼论新型城市化道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走过了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严格控制型城市化道路,经济转型时期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下的多元城市化道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呈现出许多问题;围绕中国城市化道路,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中国城市化进程、动力机制、模式、规律、特征,以及与城市化相关的问题.城市化趋势与城市化研究成果显示出,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时期:城市化进程规律、经济全球化趋势、知识经济时代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都要求中国选择一条新型城市化道路.这条道路关系到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格局,必须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化研究:西方有关理论的演进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研究是城市社会学中一个重要主题。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有关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样式、规模及水平,不仅为国内学者所关注,同时也极大吸引着国外学者的注意力。本文以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城市化研究为线索,结合西方学者发表的有关研究文献,在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按照研究主题、方法和学科分类的不同,概括性的分析了西方学者在开展中国城市化研究方面所具有的特点,提出了我国城市化研究应学习借鉴和关注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发展与资源约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一。文章通过对国情分析,认为我国城市总体发展比例在50%~55%较为合适,并从科学编制规划、强化政府管理等方面提出推进我国城市化健康、稳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胡滨 《社会科学》2012,(5):59-68
我国城市化进路中,人口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远远滞后于空间城市化,其实质为社会、文化、制度的构建与经济增长的不同步。究其缘由,除了政策制度的因素外,资本和权力的勾连以及"经济达尔文主义"是其"质料因"和"动力因"。这种对城市化经济性的过度追求必将带来土地金融危机、社会极化、空间区隔和"原子化社会",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缺乏尊严感和安全感,集聚社会风险。因此,城市化发展应从规模的追求转向到对质的追求,构筑一种"城市如家"和"充满选择机会"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释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化一词的出现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理解不同。其实质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多变的软硬件系统化过程,是从传统向现代全面转变和变迁过程。不仅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并向城镇的聚集,而且是城镇在空间数量、区域规模、功能作用诸方面的扩大,以及城市经济关系、居民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城市化与城镇化、农村城市化、农村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等相关新概念有所区别。从区位论、结构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到生态学派论,从梯度推移、增长极与地域生产综合体论到产业集群论的演进,体现了城市化发展理论的深化。不同学者对城市化“推拉”动力机制认识不同。不同阶段和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动力机制相异。中国现阶段城市化动力机制包括农业工业化推动、比较利益驱动、农业剩余贡献和制度变迁促进等。  相似文献   

16.
由于土地分配状况的极端不平等、城镇创造就业能力有限、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完善等因素,拉美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收入持续不平等、社会问题突出与经济发展缓慢的城镇化陷阱。贵州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和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的经济社会矛盾多发阶段,应该以拉美国家城镇化为借鉴,以提高城乡居民劳动收入为关键节点,尝试开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试点建设,并加快中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农村土地使用体制改革,从而实现城镇化带动战略。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与"反城市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反城市主义”提出了一个城市社会学与城市发展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即城市人与城市区位的结合与互动问题。研究之,对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与两个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城市化战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大批的农民进城 ,或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大 ,或县改市、乡改镇这种体制的变化。城市化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国民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的过程 ,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如何实现城市的现代化成为亟待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应是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标志 ,要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承、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制度创新与中国的城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城乡制度是以土地制度为基础的。当前我国各种制度安排均建立在农村居民直接依附土地的条件下。产权制度以乡村土地联产承包制和城市现代企业制为基础 ,共同的问题是存在产权虚置问题 ;户籍管理制度产生于控制城市人口的需要 ,目前已经演变为治安管理制度 ;就业制度由于属地化管理的原因 ,执行中必然存在着对乡村居民的歧视性政策 ;行政管理制度正在完成从农村管理向城市的过渡。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我们可以检测到制度因素的强烈影响。据此本文提出重新界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西方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有很多值得中国加以借鉴的方面,但是,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中国的城市化不能直接套用西方的城市化理论与模式。本文的创新在于,在对西方城市化理论批判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西方城市化理论的三大局限。并通过比较研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城市化理论与实践误区的三个不成熟特点及中国本土化城市化理论建构的困境与建构入径。本文认为,创造本土化的城市化理论和实践模式,是引导中国新一轮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