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农科类贫困大学生的压力源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其经济与心理的双重贫困日益成为高校、社会关注的焦点。鉴于此,通过立足于农科类贫困大学生的实际,在综合分析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个体心理因素、学业和生活因素、家庭、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分析大学生的压力源,并具体分析了应对压力的策略,以期帮助贫困大学生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并为农业院校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提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脑瘫儿童父母社会支持、亲职压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感悟社会支持量表,亲职压力简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脑瘫儿童父母进行测试。使用SPSS23.0及PROCESS插件进行统计分析及多重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脑瘫儿童父母亲职压力较高,父亲和母亲的亲职压力无显著差异。亲职压力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均呈负相关,而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呈正相关。结论:应对方式在社会支持与亲职压力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且积极应对的作用效果大于消极应对。  相似文献   

3.
失恋是常见的情感危机,也是诱发心理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失恋者多采用消极应对模式,对失恋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失恋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要分步骤科学应对,对其采用的病态应激模式应有效干预,干预层面不仅包括个体的、心理健康学的,还有学校管理层面的。  相似文献   

4.
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就业压力、生理因素以及学校存在的一些消极因素是造成大学生"亚健康"的主要原因,应从学校和个人两方面给予一系列有效措施予以干预.  相似文献   

5.
环境应激及其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学对应激的研究已扩展到社会和环境领域。由于现代技术工具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相互依赖,人和环境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不仅仅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场所,而且是人类必须面对的应激源,自然的、技术的、社会的灾难和事件对人的心理、生理和行为构成压力。心理学家对应激提出了多种解释,个体则必须依靠各种应对资源,采取有效应对策略,发展成熟的应对风格,对环境应激刺激作出适当反应。  相似文献   

6.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主要有:人格发展不良,心理健康水平低,行为问题突出,学业成绩不良,生活状况差等;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亲子关系缺失,社会支持欠缺,监护人水平低,学校周边环境差等.应对策略有: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积极参加各种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教师培训;根据留守儿童教育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采取相关举措.  相似文献   

7.
地震灾后失依儿童面临着创伤压力、丧亲哀恸以及依附关系变迁的三重弱势困境.社会工作应基于儿童最佳利益原则,介入失依儿童寄养安置,增进其依附关系的建立;开展多层面的心理干预,妥善处理灾后心理危机;提供失依儿童个案管理,促进其可持续的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8.
为描述西部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基本特征和群际差异,采用张文新修订的挪威心理学家Olweus的儿童欺凌问卷测验工具, 借鉴校园欺凌调查工具,从欺凌对象、欺凌方式、应对方式3个方面对陕西省两所农村寄宿制学校3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欺凌对象具有同辈关系差、社会排斥高、人际求助意识弱的基本特征;校园欺凌应对方式具有旁观型多,干预型少的特征。欺凌行为应对方式的学段差异:小学阶段学生相比初中应对方式干预型多,小学多肢体欺凌,初中关系欺凌增多;欺凌方式的性别差异:男生更倾向于肢体攻击型欺凌行为;女生更倾向于关系欺凌。可测到显著的分类变量差异:欺凌方式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年级差异;欺凌对象存在就读方式差异;应对方式存在就读方式、年级差异。应结合学生群际特征差异,积极应对校园欺凌现象,针对寄宿生的群体特征,采取反制校园欺凌的有效措施,体现课程教育的德育功能,营造消弭欺凌行为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9.
应对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认知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国外关于应对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应对研究中强调指向未来的主动应对、注重应对的社会特性以及在应对过程中强调积极情绪的体验.除此之外,如何有效地测量应对,以及如何建构应对理论,仍是应对研究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该领域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特别是自然灾害引起的突发环境事件频发,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具有的技术性、专业性、突然性、紧迫性等特点导致了环境应急管理存在较大的困难性,对参与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团体参与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具有市场和政府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呈现出从传统的政府一元应对机制向政府主导为主、公众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为辅的二元机制完善的趋势。建立由全国性社团与以社区、工作单位等劳动、生活单位为元素的双层并行的团体网络,可以有效缓解政府应急工作的压力。我国应积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团体参与的新型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