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莫卧儿细密画是印度莫卧儿王朝(公元1526—1857年)的绘画艺术。它包括两种风格明显有异的画派,即拉其普特民间画派和莫卧儿宫廷画派。本文研究的只是宫廷画派。宫廷画派肇始于莫卧儿王朝第二代君主胡马雍(1530—1556年在位)时期。胡马雍继位  相似文献   

2.
1 今天,以地方色彩和相近风格为表征的各家画派正在纷纷崛起:四川画派,辽宁画派,广东画派,那黄土地般的朴实浑厚、钢铁骨架般的粗重有力、南国春日般的明快鲜亮,各呈异彩。然而,上海的画家却显示了别一样的艺术追求。由清末“海上画派”缘起,经过刘海粟及其同道在上海的多年培育,海派画风到今天绵延不绝,在一批中青年画家身上得到新的发扬,在1986年6月举行的《1986·海平线画展》中更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他们一般无意于描绘乡土特征,更注重对自我意识的深刻反省,由此达到对审美个性的多方位发现和深度肯  相似文献   

3.
正明末清初,在南京地区聚集了一批杰出的画家,被后世称作"金陵画派"。300年后,同样是在南京地区,又涌现了一批才华横溢的画家,便被命名为"新金陵画派"。  相似文献   

4.
孟加拉派     
国内外不少专家预测,21世纪将是东方文艺复兴的时代。在21世纪末,回顾和反思20世纪前半叶印度孟加拉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我们自觉迎接未来世纪东方文艺复兴的到来,不无启示和警策。孟加拉文艺复兴运动,亦称孟加拉派或复兴派(1905-1947),是20世纪初兴起于孟加拉  相似文献   

5.
冷建军 《社科纵横》2011,26(6):109-110
人的自然属性确定了人的自然归宿,人的行为必然受制于"自然"的规范。本文以绘画为基点,以人的自然属性为切入点,对"行为"与"艺术"予以分析,强调"艺术"、"艺术行为"必须遵循人的自然属性与自然规律,阐明不是所有的画家、艺术家的"行为"都可称之为"艺术"。  相似文献   

6.
印度著名哲学家马伽特大学教授巴萨特·库马尔·拉尔(Basant Kumar Lal)所著的《印度现代哲学》(Contemporary Indian Philosophy)一书由朱明忠和姜敏二位同志翻译,1991年底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翻译该书是我国印度哲学研究界所做的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印度与  相似文献   

7.
长安三杰     
正长安画派是西北文化的一面旗帜,但其代表画家却大多不是西北人。上世纪40至60年代,这些画家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西北地区,被当地厚重的历史、粗犷的文化、淳朴的民风所感染,开始创作以西北风物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他们的到来改变了西北地区无画派的历史,将辽阔的黄土高原刻在了中国美术史的画卷上。其中影响最大的三个人,即赵望云、石鲁、何海霞,被称为"长安三杰"。"平民画家"赵望云提起长安画派,人们首先想到的  相似文献   

8.
炎黄之胄     
正长安画派中,有一个特殊的"小辈",他本是赵望云的弟子,最后却画得比师父还出名,他是长安画派的重要人物,在西北驻足的时间却并不算长。论资历,他确实是长安画派的后继者,论成就,他却不逊于任何一位长安画派的开创者。他就是黄胄。黄胄本姓梁,1925年出生于河北。故乡荒僻,家中穷苦,但却挡不住他一腔的艺术热忱。他自小便是个胸怀抱负的文艺青年,黄胄之名取自"炎黄之胄",而这"炎黄"之理想后来更是伴随了他的一生。40年代初,黄胄偶遇画家韩乐然。虽然没有师承关系,但曾留学法国的  相似文献   

9.
在印度和中国相继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后,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关系,虽然受到殖民当局的人为阻碍,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来往一直未断,特别是中印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结成了共同的战线,以圣雄甘地、尼赫鲁、S.鲍斯为首的国大党领袖们和爱国诗人泰戈尔一直对中国民主革命、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怀着深切的同情,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在本世纪初甘地就对我国伟大的辛亥革命先驱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表示同情和声援。在抗日战争中,他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了无情谴责,并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与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联系  相似文献   

10.
孙恩同,当代著名山水画家、美术教育家,关东画派创始人之一,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文史馆馆员、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沈阳满族联谊会顾问、中国同泽书画院顾问.  相似文献   

11.
武凤珍 《唐都学刊》2011,27(3):108-111
陕西文学艺术流派众多,传统久远,不仅有黄土画派,还有黄土文学流派。他们都是以黄土文化为背景,以黄土地为对象,而且是成就卓著的实力型流派。究其精神实质总体而言,勤奋精神大于艺术理论技巧,史论价值与艺术价值并重是他们区别于其他流派的最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2.
吴闿生是桐城派末期最重要的传人之一,其所编《古文范》是现存桐城派文章选本中评点详赡、理论价值很高的一部,选评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思想:内容方面,重视文章中至性至情的自然流露,推阐古人文章中的民主共和思想;章法方面,全面评析了文章起首、转接、提顿、收束等驭文之术;风格方面,崇尚含蓄蕴藉和雄奇恣肆两种文风。此选既能对桐城派文章理论进行总结与发扬,又能结合时代新知对古代文章精义予以新的阐发,在桐城派文章选本编纂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张西昌 《唐都学刊》2012,28(4):71-75
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论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的重要方向标,其思想核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否定文人画传统的坚定立场;二是建立写实主义绘画的教育体系。站在今天的历史维度上,去看待这场曾经轰轰烈烈的美术改良运动,几乎是毁誉参半。徐悲鸿作为对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走向有着巨大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如何客观、科学地认识他本人及其在美术史上的作为与意义,对于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和态度有着重要的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4.
何宗美 《阅江学刊》2013,(6):98-105,132
以台阁体为明代文学之正统即“台阁正统”说,是《总目》明代文学批评的一个基本思想。台阁正统说,对明初以来直到明中期的文学坚持的是从宋濂到“三杨”再到李东阳的文学中心论,依此脉络在《四库全书》明人别集及提要所构建的明代文学体系中,台阁体中心以外的作家就不可避免地被四库馆臣作了淡化和边缘化的处理。《四库全书总目》虽然称茶陵为“派”,但并不把茶陵派看作一个独具创作风格的文学流派,而是把它归入台阁体在后三杨时代的一种代表。茶陵派归属台阁体之说,其可取之处是注意到了该派多数作家所共具的艺术风格及其渊源,但其缺憾和问题实非少有。《四库全书总目》所持的“立异起衰”说,与钱谦益的看法不尽相同,但都将茶陵派与复古派对立起来则是无异的。  相似文献   

15.
I have read your article in the December issue criticizing non-objective art ["Beauty and Distortion," by V. S. Kemenov; the soviet review, December 1961; translated from Sovetskaya Kultura, Sept. 5, 1961]. Your thoughts interest me because I am both a painter and secondary school instructor in crafts. There are many people in both our cultures who would agree with your premise. I happen to be one who does not and consequently am taking this opportunity to communicate with you.  相似文献   

16.
17.
蔡枫 《南亚研究》2012,(1):143-155
印巴犍陀罗艺术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自19世纪中叶,终于印巴分治.当时,西方学者主导犍陀罗地区的考古和研究,研究的热点在于剖析犍陀罗艺术中的西方文化因素.印度学者的犍陀罗艺术研究在殖民主义话语权的笼罩下,处于相对“失语”的状态.第二阶段为印巴分治后的前三十年.巴基斯坦学者拥有考古优先权,犍陀罗艺术的考古和研究崭露头角.第三阶段始自20世纪80年代.印巴学者力图摆脱西方的学术窠臼,回归印度传统文化视角,犍陀罗艺术研究渐入繁盛期.  相似文献   

18.
吴永平 《阅江学刊》2009,(4):106-111
胡风派同人刊物文学丛刊《蚂蚁小集》第七辑解放后获准登记出版,证明当时国家的出版政策尚能允许带有同人色彩的私营文学期刊继续存在。胡风对该刊复刊的态度曾有数度变化,皆出于其对当时的政治气候及文艺政策的即时理解。该刊的终刊并不是外部压迫的结果,而是另有原因。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is article traces the emergence of a multisensual aesthetic in the works of modernist avant-garde artist and poet Mina Loy. Loy's creative efforts were heterogeneous, spanning multiple media: a poet and painter, she was also a designer, actor and inventor. Seeking to instantiate herself in a cultural climate which tended to objectify the female body, Loy's multisensual art aimed to make the viewer/listener/reader sense as she did, and, in so doing, made important advances in the cultural configuration of women as whole, complex beings worthy of intellectual, physical, artistic and spiritual presence in the world.

Loy's assemblage art of the 1950s is shown to be a radical attempt to push the medium of collage into a more complex dimensionality in an effort to represent emerging understandings of perception and consciousness, positioning her as a major contributor to a defining art form of modernism. Bolstered by an appreciation of her own body as sensually charged and relational, Loy ascertained the simultaneity of present absence, connectivity and juxtaposition characterizing collage. This article articulates how, by troubling normative conceptions of dimensionality Loy's assemblages underscore the material and textual aspects of language explored in her collage-inflected poetry.  相似文献   

20.
张英是桐城派的开创者之一,他的《龙眠古文初集序》是桐城派开宗立派的标志和文学纲领,他的创作落实了这一文学纲领,丰富了桐城文学的内涵。张英还是桐城派文学思想最重要的传播者。他在担任帝王之师、庶常之师和儿孙之师过程中传播了桐城文学思想,使桐城文学思想从翰林院、朝廷扩展到全国,推动了桐城派的发展与壮大。张英对桐城派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这是桐城派其他文人无法企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