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七九年新版《辞海》这样介绍《高士传》(P 4684): 晋皇甫谧撰。三卷。记录上古至魏晋隐逸之士九十六人。据南宋李石《续博物志》,原书记述高士七十二人,今本系后人杂抄《太平御览》所引嵇康《高士传》、《后汉书》等,附益而成。这样介绍准确不准确呢?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探索:一、皇甫谧《高士传》原来记述了多少人?二、今本《高士传》的渊源。首先应该指出,《辞海》新版的介绍,是一个流传很久的看法,几乎成了定论。这是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看法。《提要》说: 《高士传》三卷,晋皇甫谧撰。……案,南宋李石《续博物志》曰:“刘  相似文献   

2.
中古时期是汉语发展的一个活跃期,除了复音词大量涌现外,单音词多义化的现象也不容忽视。中古时期成书的《魏书》尽管是一部史书,但也忠实记录了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我们以《魏书》中的单音多义词“带”、“上”、“省”、“事”为例,探讨中古时期汉语单音多义词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3.
陈寅恪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的关陇集团理论是中古史地域集团学说的滥觞。关陇集团理论之后,形形色色的地域集团遍布中古政治史研究的主要版图。地域集团学说是中古史学人研究政治史的重要利器,也是近现代学人极为重要的学术遗产。学人总结的中古地域集团,大致可分为州郡型集团和山川流域型集团。山川流域型集团似可作为中古政治史继续研究的重要选择。地域集团学说的合理使用及升级换代,必须以深刻理解关陇集团的内涵和外延、掌握其要素和使用方法为前提,剖析集团中的人物关系、角色认同和身份变化,辨析史料异同及影响因素,无疑是中古新政治史重建和再出发的起点。  相似文献   

4.
隋唐时期的门阀之争,主要是关陇集团与山东土族的政治斗争。这个斗争,从北周末年尉尺迥起兵反对杨坚代周开始,直到唐初武则天的改周称制时为止,前后经过一个多世纪。在这长期复杂的门阀斗争的过程中,是以山东士族为代表的江南、代北士族势力的进一步衰落与瓦解,也是关陇集团为代表的隋唐王朝相继建立和发展。隋唐的门阀斗争,从其社会、经  相似文献   

5.
湖湘道教隐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展现隐士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为核心,表达创作者对质朴平和心境的向往之情。在慢综艺《向往的生活》中,大自然的清纯明静、“出世”乡村生活的恬淡悠然、人心的美好本真,闪烁着湖湘道教隐逸思想的光芒。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压力下,人们更加向往简单舒适的乡村田园生活。以《向往的生活》为代表的慢综艺,与漂泊在都市霓虹灯下的人的心理需求相吻合,提升了综艺节目的文化质感,传达出人与大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的传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王丽 《东方论坛》2006,(5):68-71
中古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新义,特别是出现了大量的双音节词。这些双音节词有的是新词,有的是原来的词出现了新的意义。《洛阳伽蓝记》是中古时期的一本著作,它的语言特点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本文主要是采用数量统计和数据分析的方法,以《汉语大词典》及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参照,对《洛阳伽蓝记》中出现的中古时期部分双音节虚词进行整理和归纳,这些双音节词以中古时期出现的新词、新义为主,从而探讨其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演变规律在《洛阳伽蓝记》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由于社会政治等各种原因,中古时期隐逸之风大兴,招隐诗与反招隐诗迅速走向繁荣,但随后这两类诗歌却又迅速走向消亡。招隐诗与反招隐诗,承载了士人对隐逸生活的企慕向往之情,同时表现了征召隐士出山题名与企慕隐逸、吟咏隐士、自我投隐的内容,因此背离了招隐诗与反招隐诗自身的命意,这是其走向消亡的主要原因。中古之后这两类题名的诗歌命意和结构则融入其他诗歌之中。  相似文献   

8.
武功苏氏作为一个中古士族,继承与发扬了苏武为代表的先祖们开创的家风、家学,造就了武功苏氏在中古时期的繁荣,对今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古时期元韵的用韵行为存在南北区域的差异。元韵在《切韵》系韵书和早期韵图里排列位置的差异缘于二者依据的语音基础不同。代表江左诗赋用韵传统的元魂痕同用规则的制定和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标准语之间的矛盾是《诗韵》"十三元"问题出现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文选》卷二十二特设"招隐类"和"反招隐类",不仅代表了以萧统为代表的编选者的文学评选标准,也代表了儒家经术急剧衰落、战乱四起的历史大背景下士人内心的向往。萧统不仅是《文选》的主持编纂者,也是率先整理陶渊明作品集的人,并亲自作序。通过《文选》招隐诗所反映的隐逸观与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对陶渊明隐逸的看法进行对比阅读,可以发现,在《陶渊明集序》中,萧统本人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士身上的一些精神特质是较为认可和欣赏的。《文选》招隐诗虽然现在留存不多,但与《文选》未选招隐诗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萧统选择的是比较中性的招隐诗,不仅在招隐诗中规避了对世道等的评论,而且在《反招隐》诗中也对"隐逸"一事给予了较为官方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中古英语辩论诗是一种很特殊的诗歌品种,盛行于12-15世纪.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和古罗马时期.鸟类辩论、灵魂与肉体辩论和会议式辩论,是中古英语辩论诗的三大基本主题.《猫头鹰和夜莺》及乔叟的《禽鸟会议》代表着同类作品的最高成就.当英语的历史进入现代阶段时,辩论诗便开始走向衰落,其原因主要在于戏剧和散文的兴起.  相似文献   

12.
关陇作为中古地域政治文化集团概念是由史学家陈寅恪提出并产生广泛影响,甘肃学者王知三等人借关陇概念描画关山龙山地区民俗文化特点亦有新见。陕西高校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关陇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立足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大局,遵循高校服务社会地方的办学与科研宗旨,将自己的研究范围确定在关中西部—陇东这一地理范围,从而形成新关陇地域文化研究区域。关中西部和陇东地区,方言接近,同属中原官话秦陇片;生活文化习惯十分相似,在饮食、居住、民间节庆及其文艺传承方面,甚至比关中东西部的差异更小。周秦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此地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3.
兰陵萧氏是中国中古时期显赫的士大夫家族,历经梁、陈、隋、唐400余年,且始终活跃在这个时期上层社会的舞台上。文章对兰陵萧氏家族信仰的形成及变迁做初步探讨,力图揭示以兰陵萧氏为代表的中古士大代夫家族信仰的变迁与中国中古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变动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 说到《切韵》,人们历来对它的认识往往只限于把它看作是一部代表中古音系的韵书,而其中的训诂材料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实际上,《切韵》一书的成就不仅在于它反映了中古音韵系统,还表现在它反映了中古时期训诂专著的发展情况。《切韵》产生的时代是古人在语义和语音研究上取得突出成就的隋唐时期,它的出现可以说是对魏晋到隋唐时期训诂和音韵研究工作所取得成就的总结。《切韵·残卷三》的诂训材料《切韵》为隋代陆法言所著,原书已散佚,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本子是唐代长  相似文献   

15.
中古时期,隐逸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即注重对隐逸精神的追求,其隐逸的外在形式也有所变化,随着隐逸之风的大兴,士人积极营造隐居的生活环境———园林。因此,在园林集会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兰亭集会上,士人共同创制了大量的隐逸诗来表达自我的隐逸思想,改变了隐逸诗个性创制的特征,其诗歌又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元人创造了浪子-隐逸-斗士文化。浪子风流、隐逸情调与斗士襟怀融会而成的反抗意识和审美人生构建了元曲的人文精神。柳永和陶渊明作为浪子和隐逸的文化代表成了元代社会的偶像。魏晋六朝是人开始觉醒、文学开始自觉的时代,元朝则是普通人开始觉醒、通俗文学开始自觉的时代,这是一个应该郑重提出的文化大命题。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和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分别是“浪子风流”、“隐逸情调”和“斗士襟怀”的文学写照:  相似文献   

17.
安定朝那皇甫氏是中古时:胡活跃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家族,但以往对其进行系统研究者甚少。对其世系的记载异常简略,皇甫氏家族成员的资料亦零乱支离,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为基础,采用出土墓志材料增补皇甫氏家族成员共76人,移正19人。在此基础上,对中古时期皇甫氏家族成员事迹、仕宦以及皇甫氏家族在整个中古时期的发展轨迹给予大体的叙述与论证。  相似文献   

18.
按照王力先生的观点,汉语史共分四个时期,公元四世纪至十二世纪为中古时期。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由陈彭年等人重修的《广韵》,则基本上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语音系统。梁代自公元502年武帝始,至557年敬帝止,其间56年自在中古期内。因此其诗歌用韵与《广韵》音系基本一致;但因《广韵》反映的是历时800年的语音现象,短短几十年的梁代在时间上只占这一历史时期的十四分之一,故其诗歌用韵与《广韵》音系又稍有出入。本文试图通过以下两种比较,对梁诗用韵与《广韵》音系具体有何出入,作些探讨:一、《广韵》韵部的同用、独用与梁诗用韵的比较:二、《广韵》中部分多音字与以其为韵脚的梁诗韵字的比较。所据材料即丁福保辑录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中的“全梁诗”。  相似文献   

19.
郦道元的《水经注》成书于北魏时期,是研究中古汉语的一部重要语料,书中出现了很多中古时期的新词和新义。书中异文突出反映了一些常用词在中古时期的更替现象。从汉语词汇史的角度看,《水经注》一书中的词汇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招隐诗、反招隐诗作为中国古代隐逸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隐逸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招隐诗、反招隐诗集中出现在魏晋,尤其是两晋时期。文章以魏晋隐逸诗为中心,来阐述招隐反招隐诗。魏晋隐逸诗运用多样的主题意象和主题结构来进行自我建构,以表达诗人的隐逸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