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当前,村干部腐败成为农村基层腐败的重灾区。村干部腐败是最具离心力的腐败,其损害的是群众的切身利益,挥霍的是群众对党的信任,啃食的是群众的获得感,由此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危害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对村干部的腐败行为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遏制。遏制村干部腐败,需要多策并举,建立和完善村干部"不敢腐"的惩治机制、"不易腐"的责任机制、"不能腐"的监督机制和"不愿腐"的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2.
村干部合谋腐败主要表现为合谋截留、合谋贪污、合谋骗套、合谋造假。村干部合谋腐败的原因是个体腐败无法适应当前农村现实,以及合谋腐败较之个体腐败具有获取高额不正当利益、腐败成本较低和腐败行为较隐蔽等优势。从村干部合谋腐败的形成机理分析,权力观念的异化和群体间"官场规则"的影响使村干部形成合谋团体,村干部之间的声誉机制及腐败行为的重复发生使村干部合谋团体得以维持,制度漏洞、村级腐败查处力度有限、农村现实情况使村干部合谋行为不断社会化。治理村干部合谋腐败,应加强村集体财务审计与管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增加村级政务信息透明度,提升"拍蝇"频率、加大惩处力度,加强基层反腐倡廉教育。  相似文献   

3.
为己利他更加符合当前村治主体中村干部的心理动机和行为逻辑:他们头脑聪明,是村民眼中的能人;处事圆滑,善于洞悉人们内心的需求,因而善于通过利他的手段来实现为己的目的。然而,村干部为己利他的行为逻辑,会使整个村庄力量和利益难以得到有效整合,预期的民主也势必更加遥远。为了利用和规制村干部的这种行为方式,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发挥村民自治中的监督作用,规范村治秩序;增强村民的利益共同体意识,将村级多元主体力量进行整合;借鉴双因素理论,建立一套激励相容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4.
<正>一、体现村干部的腐败行为是一种很复杂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行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村干部的腐败行为是在一种错误的心理支配下实施的自觉错误行为。1."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贪婪心理。贪婪心理是村干部走向腐败的主要思想基础。村干部对于钱财物的  相似文献   

5.
<正>村干部贪腐是指村干部在乡村治理过程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等,滥用村庄公共权力,损害广大村民的切身利益以谋取私利的一种行为表现。这里的村干部主要是指村委会和村党支部成员,也包括驻村干部及外派管理人员。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由于乡村社会结构性的空间转换,一些村庄的村干部贪腐现象越发明显。同时,村干部贪腐因其"小""微"等特点一度被遮蔽,因而近些年来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并以经济腐败、政治腐败和道德腐败为具体表现形式。因此,  相似文献   

6.
基于权力运行机制视角分析,秘书腐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种:领导放任自流;秘书滥用领导权,与领导形成利益共同体;秘书选拔与任用制度不完善。治理秘书腐败,要严厉打击秘书腐败行为,建立高压反腐常态化的惩戒机制;大力创新体制,建立健全权力制约机制;强化多部门联合监督力度,建立多位一体的监督制衡机制;加强廉政教育,建立秘书腐败心理动机的抑制机制。  相似文献   

7.
郭献功 《领导科学》2006,(12):16-17
“管理民主”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证。近年来,河南省部分农村在村民自治过程中建立了“村民质询会”制度,对民主管理方式进行了创新和尝试,成效显著。一、建立“村民质询会”制度的背景首先,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很多村级组织的经济活动进入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轨道,经济活动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复杂多变。但是,与此不相适应的是,相当一部分村干部还缺乏管理现代化经济的经验,决策失误频繁,村务、财务缺少透明度;部分村干部对群众提出的批评和意见充耳不闻,我行我素,…  相似文献   

8.
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迈进的当下,村干部贪腐已成为基层贪腐治理的重点问题。村干部贪腐特征明显:"1+X"团队式腐败特征突出,时间跨度长、隐蔽性强,初始贪腐时间节点较为典型,渐进式腐败套路明显。这主要是村级政治生态不完善、村务管理程序化不足、村干部权力过大、有效监督体系缺位等原因所致。对此,应做好综合严惩、构建规则与修复政治生态三方面工作,分步骤推进规则体系建构,以系统化制度防治村干部贪腐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村干部作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中坚力量,不单是村民自治实践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村干部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村的社会治理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农村治理的研究成为显学,但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乡村改革、选举、管理等制度和体制层面上,对村干部这一政治实践主体本身的研究并不多,专门分析村干部政治素质的成果更是鲜见。由此,我们决定在实证调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乡村典章"、"夏履程序"和"八郑规程"通过村民的广泛参与,大大地促进了村级民主管理的落实和发展,有效地推动了村干部的廉政建设,实现了村民的民主权益,保障了农村的和谐稳定.但作为一种制度创新,由于传统政治文化的惯性和乡村政治生态的局限,尚需进一步深化民主制度产生机制,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权力制衡机制,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乡...  相似文献   

11.
农村基层“微权力”腐败的机理机制与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对农村基层"微权力"腐败的预防与惩治,是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题中应有之义。农村基层"微权力"腐败呈现主体以村"两委"一把手居多、村"两委"班子集体腐败现象突出、经济类腐败案件占主导地位、涉财违纪违法手段多样化等特点。农村基层腐败行为频发的原因在于法治观念淡薄、价值观扭曲,制度操作细则规范性不足、自由裁量空间大,监督行为机制乏力等因素。全面提升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构建基层贪腐预防与惩治体系,需要针对农村基层干部开展警示教育,增强正向激励;规范用权,建立"小微权力清单";创新村规民约制度安排,推行农村社会公平化管理工作;提升协同监督能力,使农村基层民主运转起来。  相似文献   

12.
当前,治理"村官"腐败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三个责任"落不了地、基层治理"走样"、监督管理"悬浮"、自治体制运作不畅、腐败成本不高。防范"村官"腐败,须建立一抓到底的责任链条,确保治理"村官"腐败有权有责;建设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确保农村党员干部有位有为;建立纵横交织的监督网络,确保"村官"权力运作有效有序;建立科学高效的自治运作机制,确保村民自治有名有实;建立震慑有力的惩治措施,确保惩治"村官"腐败有威有势。  相似文献   

13.
精准扶贫中强势型村干部的正向价值主要体现在:消解阻滞力,提升工作效率;抗拒外压力,保障扶贫精准度;形成向心力,增强扶贫工作支持度。精准扶贫中强势型村干部的消极影响表现为:堕入专断,引发消极抵抗;政策自肥,甄别贫困失准;唯上是从,忽视治理使命。强势型村干部消极影响的消弭之策有:健全民主管理机制,以"公意"制止其独断专行;健全村务公开制度,以监督压力杜绝其任意妄为;健全绩效考评制度,以续任预期引导其理性选择;建立定期培训制度,以德法精神规范其行为轨迹。  相似文献   

14.
权力具有极强的扩张性,公共权力不受约束必然导致腐败,一旦失衡便会祸国殃民,因此权力制衡是世界各国宪政的最基本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健全和完善国家权力制衡机制,谋求建立科学、民主、高效、和谐的权力监督体系,但权力滥用、贪污腐败等不和谐现象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农村基层换届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村党支部、村"两委"干部与村民之间缺乏互信,村"两委"干部之间互不信任、不团结,村民民主自治"难落地"、村干部主动作为不够。因此,必须在农村基层换届工作中加强政治领导力建设,从领导力建设的角度解决党支部、村"两委"与村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对村财务的管理,破解由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导致的村"两委"干部闹矛盾进而导致内耗的难题;加强对村干部相关工作的考评,促使村干部主动作为,解决村民民主自治"难落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农村"小微权力",是指村级组织及村干部依法依规享有的村级重大决策、重大活动、重大项目以及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等村务管理权力。当前,如何更好地预防农村基层腐败,规范村干部手中的权力,已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2013年以来,宁波市针对村干部权力界定模糊、决策随意、执行失范、监管薄弱等问题,率先在北仑、宁海、象山、余姚等地探索农村"小微权力"规范化运行,最大限度地从"小"处着手,让村干部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权力有限、职能有效、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客观上存在诱发腐败的多方面因素.从目前我国社会腐败现象来看,权力是腐败的轴心,体制机制的缺陷、制度管理的漏洞是腐败的主要根源.因此,依靠制度惩治和预防腐败,充分发挥制度在反腐倡廉中的根本性、基础性作用,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一是引导筑牢思想防线。从本质上看,"微权力"产生"微腐败"的土壤是思想根源,是思想认识出了问题。防止"微权力"产生"微腐败",要在思想上采取对策,即通过廉政教育,引导社区干部自觉筑牢思想防线,从根源上解决"微腐败"问题。二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是防止"微权力"扩张、"微腐败"发生的制度保障。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应当从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  相似文献   

19.
从"不准"、"不敢"到"不能"腐败是反腐败制度建设的发展历程,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建立起"不能"腐败的体制和机制。如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如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当前乃至今后  相似文献   

20.
开县"三资"管理主要做法是建立规章制度为"三资"管理提高制度保证、拓宽管理模式为"三资"管理搭建平台、加强民主建设,形成三资管理长效机制,存在镇代管机构人员少、村会计报酬低、个别村干部素质低责任心不强、村级"三资"历史遗留问题居多等问题,主要是因为忽视对村干部的素质教育、村级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力量薄弱等因素造成的,主要应加强经管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