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我国农业集约经营问题及其对策王朗玲高兴民为实现“九五”和2010年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九十年代乃至二十一世纪各级政府肩负的历史重任。新的形势需要新的服务,新的  相似文献   

3.
加强金融监管是市场化改革的现实选择杨忠海赵景乐市场化改革是我国“九·五”和2010年远景规划确定的目标。市场化改革就是要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这一前提下,探讨金融监管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一、加强...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育改革也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刘锦东,李春华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高校教育如何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之一就是经济...  相似文献   

5.
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两个转变王启生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了要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个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一个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行两个转变,既是实现"九五"和2010年奋斗目标的...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轮子”陈效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思想,经济界学者各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重点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但是这些观点都着眼于经济体制包括宏观经济体制和微观经济体制的改革问题。本文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仅着眼于经济体制改革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7.
一、企业的生存需要清醒的领导者“九五”期间以及下世纪初的未来十几年,将是我国实现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实现我国未来战略性目标的前提和基础。但是我们的一些企业领导者在观念上还存在模糊认识,在知识结...  相似文献   

8.
“四个转变”:小城市社区建设的关键所在  在城市管理的组织架构上,要实现由县城模式向城市模式的转变。把城区镇改设街道办事处,把条件成熟的村改设为居委会,实现由现行的“市、镇、村”体制到“市、街、居”体制的转变。   在社会事务的管理模式上,要实现以“条条”管理为主向以“块块”管理为主的转变。“市、街、居”体制形成后,要把工作重点放到理顺条块关系上,改变过去那种以“条条”为主的社会事务管理模式,本照“放权让利,重心下移”的原则,把掌握在各“条条”部门手中的与社区建设密切相关的职能及对应的执法权、监…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转型期,我国的立法本质由过去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转变为“不同利益主体斗争、合作的产物”;立法的动力由原来的中央推动为主转变为多元化的利益主体推动为主;立法的任务则表现为对不同利益主体的意志的整合。  相似文献   

10.
经济增长方式与统计改革杨忠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大变革。在经济体制上,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经济增长方式上,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变革过程...  相似文献   

11.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求推进经济体制的转变,而且需要推进社会和政治体制的配套改革。因此,以社会事务行政管理为己任的民政工作也面临着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民政管理体制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管理新方式转变;二是民政事业发展方式从单纯福利型向公益型和效益型转变,进一步提高民政事业的社会效益和民政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上述转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民政工作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此问题我们走访了广州市民政部门,并调查了部分区、街和民政福利企…  相似文献   

12.
现代企业家在实现“两个转变”中的地位和作用陈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微观经济的运行质量与运行效率是实现旧体制向新体制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题中应有之意。现代企业家,是企业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的直接操作者和内在驱动力,培养和造...  相似文献   

13.
不断深化各项民政工作的改革,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型民政工作,向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全方位开拓进取的新型民政工作的转变。这是从总体上讲,民政工作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我认为,“传统型民政工作”转变为“新型民政工作”有4个方面的标志:一是民政部门的各级决策人和干部队伍思想观念的更新;二是民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充满利益矛盾和冲突的社会。但是,不同制度背景会形成不同利益冲突的主体、协调机制和组织化形式。在中国再分配体制下利益冲突的主体最终是国家,协调机制是国家再分配,基本组织化形式是“单位体制”。而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利益冲突的主体已经转变为市场关系中的相关交易主体,协调机制转变为“契约”式的交易性关系,组织化的基础转变为组织起来的利益群体,国家成为“第三方”。在制度转型的背景下,重建协调利益矛盾与冲突的社会结构,是中国制度转型和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必然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的变革,而这一变革又会对经济运动过程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我国,受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和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极其不相适应的。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大潮冲击之下,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在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重义轻利”向义利统一转变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是“重义轻利”,把道德与经济利益看作是水火不相容的,认为发展经济、追求物质利益必然会引起道德的衰退,甚至会引起社会的混乱。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批“唯生产力论”,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又使道德过分政治化,其结果是“道德至上”与“政治挂帅”合为一体,居于至尊地位。道德建设脱离经济建设,并凌驾于经济建设之上。这种脱节与对立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科技与政治的发展,更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相违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意味着要正确处理政治、道德与经济的关系,使道德重新坐落于现实的经济基础之上。价值观由“道德至上”向重视经济利益的转变,并不意味着以社会主义的道德退化为代价。市场经济的功利价值观所孕育出来的是追求创造社会财富、  相似文献   

16.
转变政府职能的两个基本立足点沈滨以促成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为最终目标的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质,是要使计划由某种经济制度和管理经济、分配资源的主要方法”,转变为“由政府做出对经济有意识的调节与干预,以便使经济遵循特定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所谓“对经济有意识的调...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若干问题理论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实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发展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突出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政府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总体目标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这就要求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从国家主导包办向社会、企业、个人多元参与转变;由管办不分、政事不分向管办分离、政事分开转变。为此,政府需要实现从经济目标优先向社会目标优先的转变,建设型财政体制需要向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转变,实现依法行政,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建构适合国情的公共服务体系与多样化的公共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8.
惠建利 《社科纵横》2023,(4):95-102
基于整体主义视角,提出中国耕地保护法治建设应遵循中央关于耕地保护的政策变迁及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指导思想,实现从“碎片化法治”向“整体性法治”、从“概念冲突模糊”向“概念统一明确”、从“单一加强执法力度”向“综合反应耕地功能”、从“强化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向“注重多元主体共责”、从“完善静态实体性规范”向“强化动态程序性规范”的思路转变,立足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常态化,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重塑耕地保护法治理念,推动耕地保护立法系统化、综合化。2022年9月公布的《耕地保护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标志着中国耕地保护从“零散立法”向“整体性立法”转变迈出了代表性一步。  相似文献   

19.
吴知 《探求》2002,(3):55-57,46
我国对人的管理,开始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在以“事”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是其重要特征,它包括数量开发和质量开发。本文从人力资源数量开发的角度,通过分析两种人事制度下的人力资源开发入手,强调数量开发在现代行政机关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并惟有系统、科学的开发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期高校公共安全工作已延伸至促进社会安全稳定和提高师生公共安全品质的双重目标,后者具有更为重要的教育意义。高校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应具有一定的逻辑起点,即系统有序的教研管一体化、前置性的安全感关怀以及强制性的法制举措。在重构时,首先要优化队伍,从倡导“一元体制”转变为倡导教师、专家、管理者与学生个体均参与的“多元体制”;其次要更新观念,从注重“处置机制”转变为注重“预防机制”,完善所需的预警队伍、物质条件、技术支持和法律支撑;最后要创新思路,从强调“管理导向”转变为强调“教育导向”,依靠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教育途径落实所选定的公共安全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