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继福 《兰州学刊》2008,(10):122-124
文章以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应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为立论基础,论述了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以期对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立法、理论和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的主要原则———辩论主义,通过当事人对立性的诉讼行为———攻击防御得以实现。攻击防御反映了民事诉讼的内在本质和客观需求,体现了对当事人主体性的尊重和程序保障的价值取向。攻击防御理论的要旨可以为我国改革中的民事诉讼制度实践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诉讼主体范围和诉讼保全制度的规定过于苛刻,限制了环境公益诉讼的进行,不利于及时、有效地制止环境侵权损害行为.新通过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规定有关机关和组织可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并且在民事诉讼中首次引入行为保全,从而有效弥补了民事诉讼立法的不足.借鉴国外“诉前禁令”制度,对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理论和指导民事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4.
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的主要原则--辩论主义,通过当事人对立性的诉讼行为--攻击防御得以实现.攻击防御反映了民事诉讼的内在本质和客观需求,体现了对当事入主体性的尊重和程序保障的价值取向.攻击防御理论的要旨可以为我国改革中的民事诉讼制度实践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杜承秀 《学术论坛》2012,35(1):185-191
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判决制度内蕴着丰富的价值理性,同时也存在着天然的价值缺陷。为张扬其价值理性同时又能够力避其价值缺陷,对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判决的适用施以立法规制是必须的。文章从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判决制度之适用条件、适用时机及作出的程序等方面对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判决制度的适用展开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6.
民事诉讼契约化基本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涛 《兰州学刊》2005,(3):159-163
民事诉讼契约是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问题之一,民事诉讼的契约化是该理论的具体表现形式.我国民事诉讼法理论长期并没有就该理论进行专门化研究,仅仅通过非体系化的方式探讨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的合意.随着民事诉讼当事人"自治"精神的扩展,法院日益尊重当事人的基本程序权利,民事诉讼的契约化能够为这种诉讼的演进提供一条有效的发展途径.但是作为研究的前提,民事诉讼契约的基本问题,诸如概念、本质特征、程序效力等等都应当进行深入研究,并且能够被我国民事诉讼理论与实践吸收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刘一雄 《南方论刊》2012,(11):33+27-33,27
关于民事诉讼目的的理论之争从来就没有停息过,各种学说都有其特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不同学者对民事诉讼目的的不同主张。民事诉讼目的的界定,不仅应当反映民事诉讼自身的规律,还应揭示作为主体的国家的需要。本文以民事诉讼审判改革为视角,论述调解型程序与判决型程序及其与民诉目的的关系,希望对我国司法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法院调解是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在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中,就已确立了法院调解的原则,并规定了法院调解的程序。虽然,在民事诉讼中采用调解的方式解决当事人之间的争议,世界立法中并不少见,但像我国这样,将法院调解作为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在立法上加以规定的,遍寻难见。由此可见法院调解在我国民事审判中具有独特作用和不可或缺的功能,其所依据的价值理念在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体系中也有鲜明的特色。一、法院调解的含义、价值理念和功能…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162-16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其他部门法研究相比,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现状难言满意:实践与文本相隔离的片面化的注释法学、本土与舶来相隔离的单向化的移植法学、制度与理论相隔离的孤立化的对策法学仍然占据了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部分舞台,并使其陷入"无根之木"、"无病呻吟"、"无言以对"的困境。应通过研究方法和研究视野的革新与拓展、"拿来主义"到"自生主义"的本土化重塑、基于中国问题的基本共识的研究范式的转型,形成"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能有效指导实践"的理论—实践并存共生的研究范式,实现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事实、规范与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创建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制度,不仅有深刻的理论依据也有现实的紧迫性。这一制度的构建应首先解决好如下几个理论问题,即当事人适格问题、当事人处分权问题、民事诉讼结构问题以及既判力主观范围问题。在厘清这些理论问题后,我国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制度的具体程序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创建,一个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前的程序构建,二是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后的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11.
张睿 《中州学刊》2003,(3):186-189
本文分析了民事诉讼的程序经济价值的概念 ,重点论述了民事诉讼的程序经济价值的实现与评价机制 ,以期对我国当前的民事审判方式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民事诉讼证人制度包括证人资格、证人作证形式和程序、证人证言的采信标准以及证人的权利义务等方面内容,是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法律价值。由于立法观念的相对滞后以及立法技术的不成熟,我国现行民事诉讼证人制度在司法实践中逐渐暴露出不少问题,影响了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民事审判的效果,因此,我们应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在借鉴国外立法与司法经验的基础上,改革、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证人制度。  相似文献   

13.
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正后,我国民事诉讼再审程序仍然存在弊端,民事诉讼再审程序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势在必行.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再审程序,应以既判力理论为指导,把握民事诉讼再审程序改革的基本方向,端正民事诉讼再审程序改革的指导思想,正确认识民事诉讼再审程序的功能定位,在立法上将“审判监督程序”更名为“再审程序”.  相似文献   

14.
关于民事诉讼当事人举证责任和举证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这条规定确立了我国民事诉讼当事人举证为主,人民法院调查取证为辅的诉讼模式,即以当事人主义为基础,吸收职权主义优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这一模式既体现了现代民事诉讼立法的公正与效益的价值取向,又符合我国当事人的法律意识普遍不高、法律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国情,对我国民事诉讼法制建设的意义必将是积极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5.
自现代化发展起步之后,司法渐成稀缺性社会资源,诉讼效益问题日渐成为现代诉讼法学的重要课题.既有研究大多全盘排斥诉讼效益的非经济性价值因素,在研究方法上也过于保守,不敢突破固有的“投入—产出”模式,这与现代经济学理论发展及民事诉讼的新型化实践相去甚远.运用法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专业分工理论透视民事裁判组织体系、以规模经济理论分析复合型诉讼、以机会成本理论分析预备诉讼、以外部性理论分析公益诉讼等现代型民事诉讼形态,旨在为我国诉讼效益的实现问题提供某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效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事诉讼制度是否科学的重要尺度之一。作为民事诉讼的基本价值,效率要求民事诉讼过程具有经济合理性。提高民事诉讼的效率,就是要科学地配置有限的司法资源和合理地设计诉讼程序。最后,本文从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现行民事诉讼应当加以设置或完善的制度。  相似文献   

17.
我国解决刑事案件中民事赔偿的制度设计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附带民事诉讼缺乏应有的独立性 ,在实际运作中成了刑事诉讼的附属程序 ,难以实现立法时所追求的公正和效率等价值目标 ,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民事权益。附带民事诉讼本质上是一种民事诉讼 ,最理想的模式是将其从刑事诉讼中分离出去 ,归并到民事诉讼中。对于被害人的利益损失 ,我国还应该建立起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8.
李美蓉 《兰州学刊》2008,(9):106-108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是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体现。为了切实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应当停止以刑代赔、仅仅给予公法保护的方法,尽快建立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文章将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理论基础、域外成功经验、法律依据以及现实基础四个方面来详细论述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在民事诉讼的司法实践中,一些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公共价值的案件,或者涉及法律权威性或违宪的案件,如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会使法律权威性遭到强烈的质疑。在我国司法实践的尴尬境地中,探究民事诉讼的特别上诉制度具有理论和实务的双重意义。针对那些具有普遍公共价值或者涉及违宪的案件,应该建立允许当事人上诉到最高人民法院的特别上诉制度,以保证法律适用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3,(9):131-136
法国民事诉讼法律发达史对于完善现代民事诉讼理论体系的意义重大,我国学术界对此远不够重视。尽管法国民事诉讼程序和理论的发达先于德国,但在理论体系的生产上却无法与德国和日本相比,民事诉讼理论的"德日体系"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然而,透过法国民事诉讼法律发达史,隐约可见先于"德日体系"的法国因素及其理论优势。因此,经由法国和意大利,回到古罗马,是研究诉讼法学不可回避的一条正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