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史记·赵世家》对发生于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下宫之难”和“赵氏孤儿”的记载,史家多以为与《左传》和《史记·晋世家》文字不合,认为司马迁记此尽采战国传说,妄诞不足为信史,使这一重要的历史史料成为不可采信的文学故事.其实这是由于后人对《赵世家》文字误读所致.“下宫之难”是春秋时期晋国卿族势力对晋国执政地位争夺导致的一场灾难性事件.晋景公三年屠岸贾与诸将攻赵氏下宫,罹难的唯有赵朔,赵同、赵括、赵耍齐不仅未与同难,而且共同参与了对赵朔的迫害,利用这场劫难实现夺嫡的目的.晋景公十七年,晋杀赵同、赵括,是这一事件的延续,韩厥为主使,以赵庄姬之谮为借口,在栾、郤为证的基础上,复立赵武,使赵盾、赵朔为赵氏嫡传地位得以延续.《左传》及其它先秦文献与《赵世家》叙述非但没有抵牾,且能证明“下宫之难”和“赵氏孤儿”史实的存在,司马迁的记载又能弥补《左传》等史料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以哲学的睿智,审察、提炼古希腊艺术创作的精髓,建树了西方第一个比较系统、合理的文学理论。他的悲剧论可以跨越东西文化的时空距离,完美地体现于传入欧洲的第一部中国戏剧《赵氏孤儿》中。在此将通过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给悲剧下的定义及相关悲剧理论视角,对《赵氏孤儿》进行分析与解读,通过分析论证,将对《赵氏孤儿》及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观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赵氏孤儿》是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这个剧本很早就传入欧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早被翻译介绍到国外的古代戏剧作品,《赵氏孤儿》从此也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著名东方悲剧之一。所以本文拟从流传学的角度,根据多元系统理论对于《赵氏孤儿》在法国的译介与传播,从边缘到中心的经典化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古典悲剧“团圆”结局及其成因团圆结局是中国古典悲剧创作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如《窦娥冤》的伸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的“玉烛调和”,《娇红记》的鸳鸯翔云,《清忠谱》的锄奸慰灵,《长生殿》的“蟾宫相见”,...  相似文献   

5.
<正> 元杂剧《赵氏孤儿》,被称为元代四大悲剧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已早负盛名。著名戏剧理论家王国维甚至说它是“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即列入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但近年却有学者对它的悲剧性质提出了质疑,认为《赵氏孤儿》“严格说来不是一出悲剧”。因为悲剧人物不是由“顺境转入逆境”,而是相反。“其效果不是悲,而是喜……还因为“不幸的事件在作品里,不是悲剧矛盾激烈冲突的结果出现在末尾,而是作为情节发展的原因与动力出现在戏剧的开头。”(《悲剧论》128页、130页)应该怎样分析和看待此剧,我想结合有关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6.
西夏文《胜相顶尊总持功能依经录》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胜相顶尊总持功能依经录》是目前所发现的为数不多,兼具汉文、藏文、西夏文三个文本的西夏文献之一。本文在林英津女士《西夏语译(尊胜经)释文》基础上,进一步对英藏、内蒙古藏西夏文本进行梳理,结果表明各藏卷西夏文本《尊胜经》至少有9个不同的版本,分属于合刻本、单刻本、写本和石刻本四个系列。通过对题记及部分语言材料的对勘,可以推论,《尊胜经》的西夏文译本和汉译本据藏文本翻译而来。以此同期、同源性的藏文本、汉文本作为对勘材料而进行的西夏文藏传佛教文献解读,于西夏语言学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姜忻 《理论界》2023,(7):89-95
元杂剧《赵氏孤儿》中的英雄频繁使用关于道德的谚语,并随即作出生死抉择。这种举动未免使得西方观众心生疑惑:剧中英雄是否像哈姆雷特那样在作出抉择前内心经历过激烈的冲突?从修辞学角度比较剧中的谚语形式,可发掘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的复仇动机。哈姆雷特的谚语使用和其行动相互矛盾,而赵氏孤儿的谚语使用和其行动保持一致。无论形式如何不同,这些英雄都借用谚语去判断形势并选择一种态度,从而揭示他们的内心矛盾。本文发现,哈姆雷特的复仇动机是因为场景变化而产生的,而赵氏孤儿的复仇是由其选择的新身份所驱动。读者可将谚语看作一种启发式工具以分析人物性格和决策过程,从而在不同的作品文化背景下定位人物的动机。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70年代"文化转向"以后,译者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使译者主体研究更加深入。《雾都孤儿》是世界经典名著,林纾译本,荣如德译本,蒋天佐译本,龙冰译本这四个不同时期的中译本都体现了鲜明的译者主体性和译者主体对翻译过程的影响。以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对比四译本,得出译本的千差万别源于译者主体对原著自身的不同理解和阐释,应该综合考虑译者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慎重评价译本质量的高低。  相似文献   

9.
天盛元年(1149)西夏仁宗御制的《自在大悲心》与《胜相项尊》后序发愿文存夏、汉两本.本文通过与汉文本对勘,对西夏文本发愿文进行全文释读.两种文本的同题发愿文与同本异译的夏、汉两本《自在大悲心》与《胜相顶尊》译文风格不同,可以初步认定西夏文本发愿文是汉文本的节译本.对此发愿文的释读在复原汉文本发愿文过程中具有文献学价值,与汉文本对勘则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是一部从文本解释学视角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力作。首先,作者溯源求本:十分认真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精心解读过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同时在对文本进行精耕细作中,洞观底蕴———发现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思想与方法论上的异质性和一些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和理论构架;其次,甄别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思想理路与文本“症候”,建构全新深度解读研究范式,把握他们思想的理论逻辑、言说者的语境、理论旨趣和面对的“问题式”;再者,超越了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经典文本具有“在手状态”的现成性,进而揭示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蕴涵的多重思维向度及其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1.
<赵氏孤儿>是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这个剧本很早就传入欧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早被翻译介绍到国外的古代戏剧作品,<赵氏孤儿>从此也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著名东方悲剧之一.所以本文拟从流传学的角度.根据多元系统理论对于<赵氏孤儿>在法国的译介与传播,从边缘到中心的经典化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第一部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也是历史上对西方影响最大的中国戏剧.法国作家伏尔泰从中撷取灵感创作《中国孤儿》,在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中国风潮.伏尔泰的直接动机是为了批驳卢梭的野蛮人高尚论,为此不惜歪曲历史事实;根本动机则是借宣扬中国高尚的道德精神来传达自己的启蒙思想,为此则不惜多方面向大众的审美趣味妥协.  相似文献   

13.
《佛顶心观世音菩萨大陀罗尼经》的西夏译本存世较多,与敦煌、宋、辽、金等汉文本内容基本一致.西夏译本至迟在天盛八年(1156年)已有抄本,卷尾发愿者题名有两姓不见于存世西夏文献,经文其他附加内容承自汉文本.多个西夏译本内容相同,为同一本子翻刻或复抄.但拜寺沟方塔出土、黑城本与西夏本内容有异,似乎另有来源.  相似文献   

14.
本期导读     
从本期开始 ,“人文学术新思潮”就与大家见面了 ,在中西文化互阐的背景下 ,跨越学科壁垒 ,以负载着价值理念的知识构架直面“中国问题” ,是这个栏目的宗旨 ,本期以刘士林教授的“新道德主义”为专题。刘士林以《韩琦杀庙》与《赵氏孤儿》为个案 ,分析了儒家伦理实践的现实困境 ,认为 ,中国民间话语中有一种以直观形态存在的“义务理论” ,通过民间流传的戏曲与说书人的小说文本等非主流文学形式 ,把一种真正崇高的伦理义务直观地延续与传播下去。文章中“当差人”与“自由人”的说法以及对中国伦理精神全部深层结构要素的分析 ,值得深长思…  相似文献   

15.
加林·米哈伊洛夫斯基的俄文版《朝鲜传说》共收录了64篇韩国民间故事,而佩尔斯基选取了其中20篇,编译成了法文版《韩国故事》.中文版《朝鲜民间故事》是对《朝鲜传说》法文译本的重译.他们都秉持着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译介出韩国人的美丽心性、纯真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认同韩国人的文化身份.法文版和中文版的译著中收录了徐悲鸿所画的15张插图.徐悲鸿的插图利用虚构的想象重构了故事场景,增添了东方神韵,提升了故事的艺术品格.这三本韩国传说集是韩国口传文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文本.  相似文献   

16.
卢明玉 《河北学刊》2007,27(2):188-191
本文以翻译研究和历史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文学兴国策》所体现的文本、文化关系。从译本再现晚清中国社会的文化特征、译本受到晚清主流文化的制约,以及译者通过译本对晚清社会文化进行重塑三个方面入手,研究《文学兴国策》与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动态关系。在挖掘作为历史语境的动态文化载体《文学兴国策》中所蕴涵的社会文化语境的同时,分析我们自身以及我们自身的习俗和信仰等文化因素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17.
董京泉 《文史哲》2003,(1):13-21
《道德经》的原始状态现已不得而知。通行本 81章的编排乃西汉后人所为。呈现给读者的《新编本》,是参照郭店楚简本和马王堆帛书本对通行本章节重新编排而成的。《新编本》是基于历史考证 ,力图根据文本的本真意义和时代的要求 ,对《道德经》通行本文本结构合理重构的尝试。站在人类思想发展史的高度重新考证并从解释学的视角来研读《道德经》,是一种文化再造、推陈出新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奚海 《河北学刊》2005,25(4):199-205
13-14世纪,曾经取得辉煌成就的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以及印度梵剧早已风光不再,而在当时的中国崛起并繁荣鼎盛的元杂剧,则成了世界三大戏剧文化之一的中国戏曲的第一座高峰。作为元杂剧重要园地的燕赵地区,既拥有像“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和白朴、马致远、王实甫这样的大家,又拥有像《窦娥冤》、《赵氏孤儿》、《西厢记》等这样的世界名剧,无论在思想的穿透力和艺术的感染力诸方面,都代表了整个元杂剧艺术的最高成就,从而摘取了13-14世纪以及整个中世纪中国和世界戏剧文化的桂冠,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历史性辉煌。  相似文献   

19.
在翻译伦理视角下对《渔夫和他的灵魂》两译本明晰性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显示,巴金译本明晰化程度低,更多体现的是“再现的伦理”;谢毓洁译本明晰化程度高,体现了“服务的伦理”和“规范的伦理”.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转换.以贾平凹乡土小说《浮躁》及葛浩文英译本为切入点,以奈达对文化负载词的分类为基准,探究葛浩文对《浮躁》原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适当处理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负载词,能使译本在保持原文风采的同时关注到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进而将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介绍给外国读者,并为之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