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蒙古族生态文化的物质层面解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蒙古族物质层面的生态文化是指蒙古民族及其游牧诸先民们在蒙古高原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中所创造的、与这一环境相适应的、一整套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技能及有关的知识体系 ;体现于物质层面的蒙古族生态文化具有适应性、实用性、合理性及稳定性等特征 ;这一生态文化对今天而言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草原生态与蒙古族的民间环境知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视角 ,利用田野调查和有关的文献资料 ,在对草原生态民族区草原生态现状认识的基础上 ,对于草原生态和蒙古族的民间环境知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论文以蒙古族的游牧传统和环境知识为中心 ,从蒙古族的游牧技术传统、居住格局、轮牧的方式以及蒙古族的宗教价值与环境伦理等方面 ,较为全面地揭示了这些民间的与环境有关的知识 ,直接间接地对于草原生态的保护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进而对于造成草原生态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冲突所造成的“农牧矛盾”作了基本的分析。最后 ,笔者指出 ,对这些民间的知识体系 ,在具体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要考虑其合理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一、当代中国文化的总体观及其地域性 当代中国文化,从历时性看,是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继承与扬弃;从共时性看,是中国与世界各民族文化涵化的结果;从空间结构看,是各地域、各层面文化积累起来的总体;从内部机制看,是整合与隔离机制对立统一的复杂机制体;从具体构成看,是中国各族人民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故而从系统性看,它同任何一个民族的文  相似文献   

4.
论蒙古族草原生态文化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蒙古族草原生态文化观格·孟和蒙古族在严酷而封闭的内陆草原自然环境中长期从事牧业和狩猎业的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游牧文化。而草原生态文化观则是这种游牧文化的核心和实质。这是因为,首先,蒙古族的草原生态文化观是从蒙古族所从事的游牧和狩猎的...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民俗有其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自然根源 ,蕴涵着深刻的精神因素 ,存在着不同作用的成分。经济发展对蒙古族习俗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冲击 ,使其处于不可避免的变迁之中。蒙古族民俗变迁的根本原因是游牧经济与农业经济的结合 ,促进了蒙古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特别是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对蒙古族传统民俗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 ,民俗的变迁明显加速 ,使当代蒙古族民俗的变迁呈现出灿烂动人的状况。应当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蒙古族民俗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中国在2007年10月明确地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并要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念。这是一种新的和谐论生态观,反映了当代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方向,包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谐论生态观克服生态中心论与人类中心论的局限,包含着新的生态人文主义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传统文化论》是我读到的好书之一。薄音胡先生在《序》里这样说 :“我国的蒙古学研究长期以来的重点在历史、语言、文学三个方面 ,成就斐然。但是 ,既然蒙古学的研究对象是蒙古民族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一切活动 ,那么仅仅三个方面显然不足于涵盖蒙古学的所有领域。”我同意他的思考。这部《蒙古族传统文化论》多视点、多层面地介绍、分析了蒙古族传统文化 ,对我们认识和探究游牧文化、草原文明将有很大启发。我之所以赞赏薄音胡先生的说法 ,还因为我一直在寻找让我读得懂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研究的一部完整、系统的著述。作为从事中…  相似文献   

8.
卓高生 《学术论坛》2012,35(7):189-192
在慈善文化由传统的仁爱观、伦理观向现代以责任意识、人权意识等为特征的现代公益文明转换过程中,社会正义理论、社群主义、女性主义、生态主义等理论对现代西方公益事业发展和公益精神的现代转型有着直接影响,并使现代公益观在观念形态、组织层面、行动主体等方面区别于传统慈善,倡导树立和养育基于责任的公民利他自觉的公益精神。  相似文献   

9.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共同发展,如何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是中国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继承者和建设者,更应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为中国梦的实现的夯实关键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观共同为中国梦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引。因此,当代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需要融合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观,共同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审美文化生态研究提供了不同于文本化的审美文化研究的另一种学术视野和研究思路.这种研究从地域差异、传承演变、群落认同和文化空间的联系中考察审美文化发展演变过程的现实活态特征与当代中国的特殊性问题,为审美文化研究打开新的视域和研究空间.比如,作为大众重构的想象性体验,乡土文化正在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生态的一部分,因此民俗美学不仅要关注作为乡土文化传统的审美体验,而且要研究乡土文化传统如何进入日渐都市化的当代文化空间并且在生成着新的审美文化特征.审美活动的群落化为美学和文艺学研究提示了一种非经典的社会学视野,在此视野下研究审美活动的目的不是要寻找普适性的规律或普遍的美学理想,而是要理解不同文化群体的审美活动差异,在不同群体的冲突与对话交流中导向对当代审美文化生态的全面认识.同样,空间转换成为当代审美活动的重要特征,都市美学如果不是制作都市乌托邦的理论蓝图,而是关注当代空间的审美文化生态研究的话,就必须正视和研究都市文化空间的内在矛盾和非整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