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佛教经籍文献中,禅宗之"悟"便是唯识学的"见道",是现观唯识学的第八识即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染污与清净不二,阿赖耶识实性便是因地真如."悟"真如是大乘佛教的入门,也是大乘佛教的依托.禅宗具有宗教性禅宗与文化性禅宗之分,学者研究禅宗需有合理划界.  相似文献   

2.
禅宗是一种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流派,隋唐时期,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形成,佛教与文人士大夫的联系有了进一步提高,禅宗也因"得到士大夫们的欢迎而迅速兴盛"[1],但此时的文人士大夫接纳禅宗还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3.
佛教的"世间"观念在释迦牟尼创教时期就提出了。在后来的发展中,佛教的不同流派或思想家对此观念又有多种诠释。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历史上产生的各宗派对其也持不同态度。禅宗是中国佛教中对此观念最为重视的宗派。禅宗提出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主张,实际是强调要努力接触民众,融入社会。中国近现代的佛教各宗也在不同程度上意识到了佛教离开"世间"是不能存在的。但比较而言,禅宗在这方面还是最为突出的。禅宗在中国之所以发展极为迅速和影响巨大,与其能很好地平衡树立宗教目标与深入世间生活二者的关系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4.
两汉之交,佛教东传,在中国经历了初传、兴起,至隋唐便在空、有二宗分野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天台、华严、净土、禅宗等中国化的佛教派系和独具特色的中国佛学。其在思想理论上,集数百年之美华,援儒入佛,重点阐述心注问题。特别是禅宗,把心外佛变为心内佛,由外在超越转向内在超越,实现了中国佛学的第一次革命。宋元以降,佛教在经历了鼎盛之后转入了全面渗透的阶段,特别是禅宗直觉体悟、凝思寂虑等非理性思维方式,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随缘任运的生活态度,恬膻幽隐、亦庄亦谐的审美情趣,直接影响了知识阶层,并渗透到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5.
佛教圆融思想富含深邃的生态智慧,其中,"依正圆融"的法界一体观和"圆融不碍个别"的平等观是其哲理基础,"自利利他"的行为观和"心净土净"的唯心理路是其实践智慧.在当今时代,这一圆融的生态智慧具有深层次的参考价值,值得因环境日益恶化而苦恼的人类所关注.汲取圆融思想的生态智慧,将其熔铸于当代生态学理论并运用于社会实践中,可以为解决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失衡、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方瑾 《学术论坛》2006,(12):23-26
菩提达摩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集中体现在其禅法思想造就生机勃勃、独具特色的中国禅宗上.从禅宗思想内核来看,达摩后世的中国禅宗,主要遵循并继承着达摩"二入四行"的思想本质.其所开展的理入行入,不但兼容世间、出世间二法,更为中国禅宗的终极追求,开创了佛教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李明 《船山学刊》2014,(1):104-110
钱穆的一生,亲近过佛学经典、亲历过佛教修行、进行过禅学研究、参加过禅学争论、接受过禅宗大师影响,与佛与禅都有极大的因缘。在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背景下,钱穆的禅学研究是以中国文化和儒家文化为本位的。他指出,从佛教发展的角度来看,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是佛教中国化的"中心台柱";从佛教中国化的历程来看,禅宗堪称佛教史上的"宗教革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禅宗是中国历史"不可缺少的一环";是中国文化与异文化融合之典型。在20世纪关于《坛经》及其作者的争论中,钱穆反驳了胡适的观点,并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了考据在禅学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特别注意了禅宗思想中的"悟"与"修"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主张"统合儒释",融合百家.在"释"方面,他对天台、净土、律、禅诸宗都有评论.以往的学者注意到他一方面撰写大量禅师碑文,一方面对禅宗的教理颇有微词,并将产生这种矛盾的原因归结为柳宗元在义理上认同天台宗,从而拒斥与之矛盾的禅宗.但这一解释不尽充分,不仅是因为佛教名理繁复,单凭义理断定并不可靠;而且如此则无法解释柳宗元为何大量撰写禅师碑文.其实,柳宗元对禅宗的批评与台禅两宗法统上的矛盾有关,他对两宗的态度是从"正统”和"旁传”的角度出发而非义理上的简单认同和排斥.同时,通过与李华的碑文比较可以看出,天台九祖荆溪湛然主导的教风转变是如何影响到了奉佛文人的信仰态度.  相似文献   

9.
中土净土宗导源于印度大乘佛教思想。净土有多种,其中以阿弥陀净土和弥勒净土影响最大,其中阿弥陀净土后来又蔚然形成净土宗,主要宣扬信仰阿弥陀佛、称念其名号以求死后往生其净土,是一个具有浓厚民众化色彩的佛教派别。敦煌写卷中除保存有关法照的净土五会念佛的大量文献外,还保存有其他净土宗祖师的有关资料,这对宗教史特别是净土宗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唐代敦煌地区的净土信仰较多地反映于敦煌歌辞中。  相似文献   

10.
禅宗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的产生也使中国的宗教发展出现重要分化,即在"教下"之外,另立所谓"教下别传"的"宗门",形成"宗"与"教"的分化.中国禅宗的"宗旨"集中体现为"遗世独立"和"以智启信"两点,其目的在于反对宗教世俗化.禅宗的这一思想在总体上造就了中国宗教的独特精神风貌,对于我们今天加深对宗教的认识仍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创立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土后,在同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交融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中国佛教有许多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特点,入世化、人生化成为其最重要的特色之一,这在禅宗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和典型。禅宗的根本经典《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既继承了佛陀创教的本怀,又结合中国传统固有的思想文化,在满足中土社会大众需要的过程中,发扬光大了入世救度众生的大乘佛教精神,其所提倡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是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特殊体现。《坛经》的心性本体论同时也是人性论,其透过心性论所表达的对无相、无念、无住的人的清净本性亦即人生实践主体的肯定,为人生展现了全新的生命意义。《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奠基了中国禅宗人间佛教的基本特色,也为近现代以来的人间佛教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2.
邓红蕾 《江汉论坛》2007,(11):75-80
禅宗作为佛教哲学中国化的典范,是印度佛教与中国哲学"杂交"的产物,印度的佛教理论为禅宗提供了一个佛教化的"肉身"与"外形",中国哲学则为她提供了一个使"肉身"立起来的"骨架"与令"外形"动起来的"血液".二者的双向变形,实现了佛教版的"肉身"与中国式的"骨架",禅定状的"外形"与直觉型的"血脉"的完美契合,其"心即真如""悟真"理论的创立,具有深刻的理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佛教尤其中土禅宗对中唐艳诗复兴具有推动作用.诗僧在即色悟空名义下的艳诗创作,作为中唐艳诗复兴的组成部分,通过其理论倡导和与世俗文人的交往,从佛教内部为艳诗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唐文人艳诗以禅喻情的特点,更体现了禅宗通脱不拘的形式及其时于诗人创作的浸润和影响,是唐代诗禅? 交涉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4,(10):120-129
憨山德清是晚明佛教四大师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德清何时成为佛教大师?有何佛学思想和实践?万历前期,他住锡崂山十二年,完成个人佛学证悟,禅教兼通,尤致意于华严;提倡禅教一致,强调净土念佛,鼓吹三教合一等,佛学思想基本形成,引领中国佛教的前行方向;复兴崂山、北京等地佛教,崂山佛教兴起,成为"东海洋洋佛国";为王臣士庶等信向,明神宗之母李太后成为其俗家弟子,在当时社会有很大影响,从一名高僧成长为晚明佛教大师。  相似文献   

15.
黄庭坚信仰佛教,爱好禅宗,受禅宗"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的语言观影响,他借鉴了禅宗一些语言表达方法用于诗歌创作,但在他的诗学思想中,讲究句法是与追求意蕴是并重的,只有在高远意境的役使驱动下,造语精工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白为崔成甫亡儿所作铭文中的"唯佛与佛,乃能知之尔"一语,可视为李白佛学之纲领。此思想为佛教诸经所载,在净土、天台、禅宗中都有表述,是佛学的基本思想。其相同的文字表达目前可见出于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李白佛学的核心,是以实相之说来了彻生死之说,体现了其生命哲学的高度。以极乐信仰为权,以实相证悟为实,开权显实,融合仙佛,构成了李白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7.
佛、禅美学二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禅宝藏中有着丰富的美学资料,本文仅掇拾二题.严羽<沧浪诗话>标举的"妙悟"说,是中国古代诗学中可通于西方诗学的灵感说,其源自汉译佛教典籍和东晋僧肇、竺道生等的佛学论著.唐代诗境理论创立之后,"境生于象外"说,亦是佛、禅"以指指月,而月非其指"的发挥.禅宗高士们对这些富于美学意蕴的命题,以他们内心的体悟,以禅诗,作了极佳的表现,从而印证玄妙的命题亦具有审美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净土是印度佛教中的一种思想,这种思想在中国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一种是以义学为特征的唯心净土,一种是以救赎为特征的弥陀净土。前者表现为对现实社会的积极改造,目的是要建立人间净土;后者表现为对现实社会的悲观失望,目的是往生极乐世界。  相似文献   

19.
佛教的生态观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佛教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 ,具有独特的生态观。缘起论是佛教生态观的哲学基础 ,整体论和无我论是佛教生态观的基本特征。佛教生态观的主要内容包括 :无情有性的自然观 ,众生平等、不杀生的生命观 ,追求净土的理想观。两千年来 ,佛教徒不断创造出方便易行的生态实践方式 ,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精神本质上 ,佛教的生态观是后现代的。仅凭佛教 ,不可能解决当代生态危机 ,但佛教为生态平衡的重建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论禅、庄对李贽"童心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心说"是李贽思想的核心,其观点和理论很大程度上源于禅宗和庄子学说.禅宗思想启示了李贽对"本心"、"真心"的重视,并构筑了"童心说"的理论框架.庄子思想则赋予了"童心"反伪贵真的精神,使之能向着启蒙的方向发展.当然,"童心说"的理论渊源也并不止于禅学和庄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