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毅 《学术探索》2012,(2):11-13
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深化改革,促进和谐社会,就必须培养出和谐的个体,使社会成员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享受到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来看,和谐个体的内涵至少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自我和谐这三个方面。论文从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和谐个体的构成要素、辩证关系,并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矛盾及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是矛盾统一体,没有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就没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但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只有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能真正实现社会、资源和环境整体和谐发展。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解决人与自然物质能量交换过程中的矛盾问题,解决好人类对环境利益的公平分享问题,这需要在尊重、顺应、保护自然条件下正确处理资本、体制、文化、民生等制度的创新和改革。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和矛盾。要克服这种对立和矛盾,必须推翻资本主义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的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既解决了人与人的矛盾,又解决了人与自然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高度统一。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勾勒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想,而且从原则上阐述了实现这一理想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汪清  苗文玉 《学术探索》2005,46(3):44-4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活动主体,以人为着眼点,人类社会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由二者决定的人自身关系这三大领域。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人自身的和谐则是实现这二者和谐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西方主体性概念及其发展反观儒学,笔者认为儒学不仅有着对人的主体性的建构,并且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层次进行建构的。儒学对人的主体性建构对当前社会出现的种种弊端,及对处理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矛盾关系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西方主体性概念及其发展反观儒学,笔者认为儒学不仅有着对人的主体性的建构,并且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层次进行建构的.儒学对人的主体性建构对当前社会出现的种种弊端,及对处理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矛盾关系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高君 《齐鲁学刊》2007,46(4):127-130
当代社会人的自我矛盾甚至自我分裂已是灾难性问题。人之为人必须实现自我和谐,其要义是努力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实现途径是打牢人的自我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培育人的主体责任意识,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寻求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的发展。在储方面的发展中,人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因此,强调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强调人的发展。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社会观,才能指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胡娟娟  王飞 《理论界》2013,(7):85-88
当前我国部分城市的生态建设,过于强调城市小环境自身发展的高效、协调、可持续,即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甚至在某些特定时期、特定地域加剧或激化了社会矛盾,如循环经济体建设中引发的干群矛盾、城市交通建设过程中彰显的贫富矛盾、企业搬迁改造激化的城乡矛盾、住房建设暴露出的阶层矛盾等。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一个反映,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消除人与自然之间不平等的前提。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兼顾两点,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两个矛盾,积极思考、预防和化解城市生态化建设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10.
人己关系不应简单理解为身心关系。以本体论的视角来看,它形成于人与自然的分化与统一,体现于人与自然特有的对象性关系,具体表现为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之间的认知、改造、价值以及审美等关系。当前,影响人己关系和谐的因素越来越具有“社会化”特征,人己关系和谐问题不仅表现为客体自我能否和如何满足主体自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更表现为社会如何为之创造条件。人工自然有生态性存在的一面。人工自然生态既是反映人己关系和谐状况的物质载体,又是促进人己关系和谐的现实路径与平台。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应该有一整套的宪政制度安排.如环境保护制度、顺畅的社会流动制度、合理的利益协调与分配制度、安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宽容与有效的社会矛盾化解制度等.我国宪政建设的目标是生态宪政建设、人本宪政建设、和谐宪政建设.生态宪政建设是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人本宪政建设是要解决人与人的和谐问题,和谐宪政建设是要解决人与社会的和谐问题.加强这三个方面的宪政建设,最后达到的目标就是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人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和谐。为此 ,必须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正确理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深刻内涵与基本条件 ;明确积极推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转型期,人们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矛盾与冲突,在这一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自我矛盾、自我分裂,处于多重取向、多重人格的状态。在正确与错误的判断与取舍之间,常常感到困惑与迷茫,其主要原因是人的目的性缺失,因此,要克服因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不适就必须生成和发展人的目的性。  相似文献   

14.
社会和谐,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是一个整体推进的过程,经济、社会、政治、科技、文化、生态等多维度协调统一,共同发展。其中,推动科学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维度,科学创新将充分发挥其在建立人与世界和谐关系中的作用。科学创新创造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自由全面关系。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充满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社会理念.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努力解决我国社会人的发展不均衡现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展开人的全面发展由理想到现实的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孙彦泉 《齐鲁学刊》2005,(4):144-147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全面和谐是21世纪人类关心的主题。和谐社会倡导生态文明,强调可持续发展。确立和谐社会的科技发展观,将有助于克服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李明华 《学术研究》2004,20(11):5-9
大规模的、全球性的、威胁着整个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 ,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严重障碍。产生于工业时代的“征服自然”的文明观 ,使人类本质在对象化过程中发生异化 ,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也毁灭了人们竭力追求美好理想社会的梦想。真正的和谐社会 ,是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界的人道主义的本质的统一。社会和谐寓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因此 ,面对严峻的生态危机 ,我们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 ,创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观 ,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相似文献   

18.
在买买提明·吾守尔的众多小说中,《芦花公鸡》可谓较有特色的一部作品。在这篇情节荒诞戏谑的维吾尔式黑色幽默小说中,作者通过一只独特的芦花鸡,着力挖掘了现实社会金钱腐蚀下的人性丑恶及道德沦丧。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看,作品展现了当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困境,作者希望以批评的形态给人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从哲学层面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进行梳理和解读,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辩证关系进行剖析,应着重分析其内在矛盾及矛盾解决的指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基于对其辩证关系分析所作出的理性选择,也是今后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刘向红 《理论界》2006,(2):30-31
可持续发展观是相对于旧发展观而提出的人类发展观的新思维,它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可持续发展应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双重和谐,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哲学思考应努力探究可持续发展观的实现方式,以求更好地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