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藏族是一个基本上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在藏传佛教复杂的神灵谱系中存在着大量特色鲜明、地位显赫的女性神灵。千百年来,她们被藏族人民赋予了各种各样的神圣功能。以丰实的藏汉文资料为依据,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追溯藏传佛教女性观的思想渊源,并通过女性神灵信仰阐释藏传佛教中蕴含的复杂的女性主义文化内涵。从q-可以看出,这种女性主义文化理念对现实生活中藏族女性社会角色的建构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女性在社会生产活动和人口再生产活动中都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对西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中发现,生活在农村中的少数民族女性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社会权利,而要想改变这一切,唤醒其自我意识是首要的。其一,营造环境以促使女性自我意识的萌生;其二,通过教育来推动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其三,鼓励女性参与社会工作以强化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农村地区,女性残疾人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她们的社会融合情况将直接关系到她们的生存和发展。目前我国对于农村女性残疾人的研究为空白。基于对北京市延庆县的实地调研,从六个方面对农村女性残疾人的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从个人、社区及社会三个层面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目前农村女性残疾人社会融合状况较差,生活质量较低。基于此,建议建立以社区为基础、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扩大农村女性残疾人的社会保障领域,加强农村女性残疾人自我能力建设,以及加大对农村女性残疾人社会融合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为农村女性残疾人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4.
清代贵州民族地区普遍存在"不落夫家"的婚姻习俗,必然影响到其家庭中男女性别角色.这主要表现在生产劳动中的"男逸女劳"、生育习俗中的产翁制和夫妻年龄结构中的"老妻少夫"现象等,说明清代贵州民族地区女性在生产生活中居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居住在云南省南部的金平傣族与其他地区的傣族相比 ,他们大都不信仰小乘佛教 ,却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金平傣族女性在其宗教活动中有着十分独特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金平傣族女性神灵、女巫以及普通女性在宗教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描述 ,指出在金平傣族宗教活动中存在着对女性既排斥又尊崇的两重性 ,并论述了这种两重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侗族社会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之中,父权家长制度占据支配地位,并因此产生了制约女性发展的社会生产、生活的规范和禁忌。这些规范和禁忌的负面效应,严重弱化了侗族女性的社会地位,妨碍了侗族地区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提高,制约了侗族地区和谐小康社会的构建。所以,摒弃侗族习惯法中不利于女性发展的消极因素,对保护侗族女性合法权益,促进侗族地区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女性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时代进步的标尺,中国古典小说中女性的情感及思想变革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而近代社会言情小说家李涵秋的代表作《广陵潮》中的女性,在反映当时社会历史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通过小说中的女性,我们可以了解晚清三十年的变革,从众多女性的情感历程中,可以再现社会、时代的缩影,因此,我们以社会言情小说的开山之作——李涵秋的《广陵潮》为例,来分析过渡时期的女性形象,进而,把握社会言情小说的价值和启蒙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众文化与女性的关系是近年来在女性文化批评中引起激烈争论的一个领域,其原因是大众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20世纪后半期对于女性生活方式的塑造。一方面它起到满足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需要,提高女性生活质量,延伸女性心理年龄,增加女性生活丰富性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随着电视等大众传播手段的发展,随着全球化带来的跨国商业活动的普遍化,民族国家商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强,大众文化常常潜在或显现地起了强化男权社会文化的作用,而它的商业化运作更是为时代变迁中的中国女性的种种偏离行为留出了空间。女性主义批评是从社会结构、社会情景中来分析性别互动的场景的,自然要指向对大众文化的批评。  相似文献   

9.
试论明清鲁中地区水神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是生命之源,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以农业立国的中国,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产生了水神信仰。明清鲁中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其水神信仰具有地区和历史之特点,主要表现为:参与者广泛,神灵体系完备,祈雨行为功利化,政治、道德色彩浓厚、具有地域特色等,既对前代有所继承、发展,又与周边地区有所不同,这些无疑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政治、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以女性意识为视角,主要从对女性依赖性的批判、反贞节观及对传统父权体制的反抗这三个方面来审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群像。张爱玲以细腻、冷峻的笔触讲述了一个个隐藏在家长里短中的“真实”故事,在貌似文明的现代生活中揭示出女性精神奴役的创伤,刻画出一个个迷失了精神家园、在夫权统治的余毒里或被迫顺从或无奈挣扎的女性典型。在她们的女性经验及其迂回的焦虑背后,显现出的是更为广大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1.
社会性别叙事是一种叙事方法。它从社会性别角度讲述女人和男人的故事,为电影叙事提供了新的视角。传统影片讲述妇女的故事,通常局限在妇女的个人遭遇和她们的身体。社会性别叙事改变了这种局限,它不仅讲述妇女的故事,还把它的叙事指向给弱势妇女造成伤害的社会性别机制。《安东尼娅家族》的叙事解构了传统的社会性别机制,重新想象妇女的身份,由此引发了一场在男权社会环境中的社会性别革命。  相似文献   

12.
"地母"概念意指女性慈悲而宽厚地承受着外力的侵犯,由天生的弱者变为具有天然魅力和身体本能的大地女神。邓宏顺长篇小说《天堂内外》中的女主人公四阿婆,在生殖力、抗争力以及身体美等方面的特征,显示了女性在生命延续、家庭牺牲和社会投入诸多方面的价值,令人生发出一种对生命本源与女性本体的敬畏,散发出夺目的"地母"之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新化梅山情歌中女性元素的分析,凸显出古梅山女性追求真挚爱情,敢爱、敢做,淳朴、勤劳的个性,反映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和社会地位,并由此折射出梅山地区的民风民俗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信仰儒家化是明清时期民间信仰中值得关注的一类特殊现象,它是指神灵在纳入国家祀典后,其形象被改造成符合儒家道德标准的现象。江南民间对泰伯的祭祀和崇拜,最初只是最单纯的先祖崇拜,与泰伯本人的德行无关。泰伯在民间作为道德典范的神灵形象,主要是在明以后的民间信仰中,经过了儒家化的改造实现的。地方官府和地方士人是这一改造的推动力量,而地方士人又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重塑社会网络是返乡创业者获取创业信息与资源的关键。文章从互联网嵌入程度及社交主动性着手探讨对返乡创业者社会网络的影响,以返乡创业者社交主动性为调节变量,构建概念模型并对225位返乡创业者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返乡创业者互联网联系度及匹配度越高、社交主动性越强,越会促进返乡创业者社会网络的拓展及网络关系的维系,而互联网牺牲感对返乡创业者的社会网络起负向作用;返乡创业者的社交主动性在互联网嵌入与社会网络间起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改革的深化,政府对公共服务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大,应运而生的女性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基层妇女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江苏省女性社会组织成长较快,数量逐年稳中有增,参与社会服务领域较广,在缓和社会矛盾、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妇女权利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以及各种资源严重匮乏等困境。女性社会组织必须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和运作,积极整合组织内外资源,改善生存和发展环境,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更大限度地发挥在社会公共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女性主义哲学视野出发,深入细致地分析《旧约圣经》有关片段存在的父权制和男权主义思想,它对女性的忽视,造成妇女的身体和心理的伤害。启迪女性主义者应该关注男性对女性忽视所酝酿的极大悲剧。让男性直面女性,关注女性,注视女性;让女性用女性的视野,重新构建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与男性一起构建起性别正义、自由、平等与和谐的共同体。试图揭露人类文明是一部忘记女性,使女性受屈从和忽视的历史,从而唤起女性对生活世界的知觉与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相似文献   

18.
客家山歌中对女性的描绘和对女性的讴歌,展现了客家女性独特的家庭和社会角色以及客家族群独特的女性文化特点。这些山歌也教化着后人,加深了客家人族群对这种文化的认同,推动了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醒世姻缘传》是明代历史章回小说的典型代表,它对明代中下层社会生活进行了共时性、整体性的展现。以《醒世姻缘传》反映的厨婢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小说描述与各种史料的相互印证认为,明代厨婢呈现出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的时代特征,这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奢侈之风的盛行息息相关。奢侈之风拉动了社会对家庭服务类厨婢的需求,而商品经济的逐步深入使这种需求成为现实,它一方面健全了厨婢买卖的市场运行机制,另一方面改变了社会上的思想观念,物质生活条件的考量冲击着传统道德的良贱分野。这一现象的背后也透露出明代社会女性生存空间的狭窄。商品经济尽管为明代下层民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存空间和谋生机遇,但女性却被儒家两性体系中的“男外女内”原则所阻碍,她们不得不在家庭内部的有限空间中寻求适合的生存方式,明代厨婢的大量出现正是有明一代这种经济社会以及思想文化整体变迁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基于女性视角,视新嫁娘为核心的土家族哭嫁歌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充分展示了女性的生命体验;《诗经》中的恋爱、婚姻家庭诗篇的情感真挚、淳朴而富有感染力,完全是女子个人、家庭关系、社会伦理之间的情感记录。土家族哭嫁歌和《诗经》无不形象鲜明地呈现了女性生命意识的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女性话语———主体的爱欲诉说;身份认同———生命的自觉体悟;生存超越———和谐的幸福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