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伴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有效管理,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为此,笔者谈谈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第一次有了80后的身影。李灵,一个柔弱的女子、一个“留守儿童”学校的校长,吸引了大多数中国人的目光,是她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再一次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如何提高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了新一年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3.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将子女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或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 1 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人格发展不健全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一个难点问题。针对留守儿童在学业、心理、行为、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众多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项研究。在查阅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校教师另辟蹊径,提炼了以“情感教育”为核心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引导策略,来丰富留守儿童研究宝库,以期对广大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中共中央政治局2010年6月22日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作为教育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应对教育热点问题,责无旁贷。为此,我校教师查阅国内外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提出了以“情感教育”为核心理念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引导机制,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打工,这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由此,在农民工成为一个社会的大现象的同时,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也应运而生了,他们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缺失。心理健康教育是以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促进留守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为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儿童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伴随农村“打工潮”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内地农村学校学生中所占比例较大,加之由于缺少父母关爱、有效的教育和管理等因素,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就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谈几点个人看法,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此问题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7.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体质健康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他们的体育教育问题更应得到广泛关注。本文结合我校承担的《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所撰写。文章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问题进行了探讨性分析,要解决好留守儿童在接受体育教育方面的相关问题,需要构建体育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网络体系,尤其在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一个难点问题。针对留守儿童在学业、心理、行为、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众多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项研究。在查阅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校教师另辟蹊径,提炼了以"情感教育"为核心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引导策略,来丰富留守儿童研究宝库,以期对广大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中共中央政治局2010年6月22日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作为教育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应对教育热点问题,责无旁贷。为此,我校教师查阅国内外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提出了以"情感教育"为核心理念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引导机制,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农村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留守儿童家庭因为生活的压力,他们关注的问题往往是学生最起码的安全和生活上的问题。对孩子心理上的、精神上的一些需求很少关注,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极其不利。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各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10.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为了让留守儿童和家长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一个QQ群,群的名字“我们的家”,建构“走近亲人”、“解疑答难”、“悄悄话”、“炫动的青春”四大板块关注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程。  相似文献   

11.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为了让留守儿童和家长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一个QQ群,群的名字“我们的家”,建构“走近亲人”、“解疑答难”、“悄悄话”、“炫动的青春”四大板块关注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程。  相似文献   

12.
为推进我校区级课题“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研究”,了解2014年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状况,我校召集全校224名留守儿童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文即是对本次调研结果进行的综述,望对我校课题组成员及广大留守儿童工作者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13.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缺乏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和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剧,“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弱势 群体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条件下,在道德品质、学业成绩、心理状况、及身体安全方面出现的不良问题,给留守儿童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齐抓共管:家庭方面应弥补亲情的缺失,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学校应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社会方面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改善农民工的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实践     
《领导决策信息》2010,(37):22-22
重庆“六大计划”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为切实培养和照顾好全市130万农村留守儿童,重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近日联合下发《重庆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将在全市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农村留守儿童培养模式创新计划等六大行动计划,实现留守儿童“学业有教、监护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热点问题,也是当前教育难点问题,这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民族的未来.  相似文献   

17.
胡艳丽  汪洋 《决策》2011,(7):I0017-I0017
2010年10月,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等机构联合开展了“心系好儿童”、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系列活动,并发布“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报告显示,当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近3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刻不缓。  相似文献   

18.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不断扩大的特殊群体,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目前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成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留守儿童的心态堪忧;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导致学习状况不容乐观;缺乏亲情关爱导致的生活问题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家庭的监护引导作用,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9.
“留守儿童”是新时期农村学校面临的新问题,也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成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问题。本文以重庆市万州区白岩小学为例,阐述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20.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教育无力,家庭不知怎么教育,教育的重任就交给了学校,因为学校是留守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留守儿童有哪些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有些什么方法,这将是本文要说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