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中央银行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就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对于我国物价的稳定、缓解就业压力、平衡国际贸易收支有重要的作用。文中介绍了我国近几年面临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在新形势下政府所采取的一些货币政策措施以及其对现实经济的调控和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
谢威 《决策与信息》2010,(11):188-189
货币政策是政府通过对国家的货币、信贷以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是中央银行采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是考察货币政策作为能动的政策变量,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能否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也就是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有没有影响,即货币供给变化是否导致实际经济变量变化的问题,这实际上涉及到货币中性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3.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作为金融政策的核心,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和其在我国的实际运用来分析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4.
一、货币政策总量调控的局限性在宏观经济层面上,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一直是政府调控最为关心的。总需求由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项构成,因此,政府调控总是从总量分析的角度对投资、消费和出口进行调控。货币政策的调控通常就是一种总量调控,它的依据就是货币流量分析:货币流量多了,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息息相关,而1998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存在阻梗的问题越来越明显。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广为理论界和实际操作部门所关注。总结来说,在中央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微观经济主体等层面上存在障碍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存在的国有部门制度性障碍,重点从改革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制度的角度提出疏导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金融园地     
<正>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采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指在某个时点上全社会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总额,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  相似文献   

7.
郝博 《经营管理者》2009,(15):40-40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包括货币和信贷两种渠道。信贷渠道以外部融资额外费用作为分析的基础,强调货币政策通过对信贷可得性、信贷配给以及经济主体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目前,银行信贷是国内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但传导机制存在问题,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未来,信贷渠道的重要性将呈现出下降的态势,从而逐步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渠道。  相似文献   

8.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于2003年前三季度货币供给量超常规增长原因的各种解释进行了综述和分析评价;第二部分关于我国的货币供给与需求状况提出了我们的假说,对形成机制与作用过程在多种理论框架下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对我国货币供给量的经验分析,验证了我们的假说;第四部分在前三部分的基础上,引申出了对于我国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的理论分析;第五部分是对于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建议;第六部分则对前面分析的结论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货币政策调控是门"平衡"的艺术,如何在几大政策目标中实现兼顾平衡一直是各国货币政策制定部门共同面临的最艰难的任务.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和分析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思路和效果,探寻影响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一些因素,并就如何提高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效果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效果毁誉参半 第一,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也就是说,长期以来,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为中国货币政策的法定目标.  相似文献   

10.
马轶群 《管理科学》2022,(4):143-156
随着互联网金融井喷式增长,金融脱媒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的现实问题。因为金融脱媒会改变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已有研究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但鲜有探讨金融脱媒下不同货币政策规则的有效性问题。以金融脱媒对数量规则和利率规则的不同影响机理为切入点,使用数理方法分别推导出包含金融脱媒因素的数量规则和利率规则等式,基于此,构建一个考虑金融脱媒的DSGE模型,并在模型中加入技术进步冲击、投资专有技术冲击、消费偏好冲击、货币偏好冲击、政府支出冲击、劳动供给冲击、价格加成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等外生冲击,使用2003年至2018年中国的季度数据,全面系统地比较金融脱媒影响下不同货币政策规则的政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央银行执行的货币政策更加关注通货膨胀,金融脱媒弱化了货币政策的效果。面对金融脱媒,在利率规则下,调整名义利率幅度更大;在数量规则下,中央银行调整基础货币供给更稳健。②货币政策冲击的持续性在数量规则下明显弱于利率规则,金融脱媒对两类规则的持续性均有正向影响,但不足以改变两者的差异;政府支出冲击的持续性在两类规则下较为一致。③货币政策冲击对产出和物价的效果在利率规则下高于数量规则,金融脱媒使数量规则下较弱的货币政策效果变得更弱。④政府支出冲击在利率规则下长期效果明显,在数量规则下短期效果明显。金融脱媒强化了财政政策冲击,并有平滑财政政策冲击、避免经济过度波动的效果。技术进步冲击对产出有较强的持续正向影响,是政策效果所缺乏的,金融脱媒放大了技术进步的作用。⑤在利率规则和数量规则下,货币政策、政府支出、技术进步和投资专有技术等冲击贡献了绝大部分的产出和物价波动。利率规则下货币政策冲击对产出较小的扰动能使产出得到较大的增幅,这是数量规则无法获得的效果。无论哪种规则,货币政策冲击对物价波动的贡献均超过一半以上,是物价变化的最主要原因。中央银行在利率规则下行事,对物价的控制力更高。金融脱媒进一步提高了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贡献。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丰富了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研究,突破目前以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为主的研究范围,不仅深化了对金融脱媒的理解,更为货币政策规则的选择提供新视角,研究结果将为中国在货币政策实际操作中选择有效规则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直至1984年,我国确立中央银行体制后,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二十多年来,我国经历多次经济波动,每次波动都伴随着货币信贷的扩张与收缩,和相应的货币政策调整。货币政策一直在银根松紧中反复交替,面临着反通货膨胀和经济滑坡的矛盾,政策效果不甚理想。特别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受到冲击,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的无限风险责任迅速加重,  相似文献   

12.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调整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量而采取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自央行成为独立的宏观调控主体开始,我国在各个区域一直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但货币政策工具具有不同的属性,因此在不同区域传到国家政策是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保证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和货币政策效果的最优化,中央银行应因地制宜,实现货币政策工具在区域上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3.
近二十年来货币经济学及货币政策分析的一个重要突破是对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货币政策规则是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决策和操作的指导原则,不仅可以对货币政策制定和操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而且可以提供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可信度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2004年,针对2003年下半年以来出现的部分领域的投资过热现象,中央银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预调和微调,适当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中央银行连续两次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7.5%;根据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牢水平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收回资金,  相似文献   

15.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并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等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增加商业银行在央行结算账户上的资金,进而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的一种干预方式。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通过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等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本国经济衰退,缓解了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问题,提高了生产、消费和就业水平。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性以及西方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然后通过1998年以来我国的宏观数据分析了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研究了其传导机制,得出我国货币政策显著非中性及信贷传导是我国货币政策主要传导机制的结论,并提出了应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是我国宏观政策近年来的典型事实,而探索其原因及优化措施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重要议题。为此,本文基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变迁视角,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宏观经济效应分析与微观机制检验,多层次论证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变迁如何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得出:第一,根据具有时变参数的VAR模型估计结果,不同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的宏观经济效应存在较大差异,但并未发现明显的时变特征,因此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的结构性改变;第二,在微观机制方面,不同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对企业投资的提升作用存在较大差异,这是基础货币投放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渠道;第三,不同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能力具有显著区别。籍此,本文为优化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一、引言货币调控包括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两种模式,价格调控以调节利率为主,数量调控以调节货币数量为主。但即便以价格调控为主的国家,对货币数量也同样高度重视。货币数量调控的理论基础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货币数量论(MV=PT),货币供应量(M)在经济运行中具有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经济增长(T)和价格(P)。这说明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调节宏观经济运行。二是根据货币供给理论(M=RB),货币供应量(M)取决于中  相似文献   

19.
中国转轨时期的货币供求与货币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轨时期,我国的货币供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居民、政府都成为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货币需求主体,各层次货币流通速度呈现了先急速下降后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上趋于稳定的运行态势,基础货币供给具有典型的内生特性,且存在严重的超额货币现象,货币供应量已取代贷款规模而成为代表社会总需求的指标,货币供求的显著变动对实施货币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浅析我国的再贴现业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立南 《经营管理者》2009,(21):205-205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所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中央银行据此以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业务.再贴现是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存款准备金)之一,它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筹资成本,控制货币供应总量,而且可以按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有选择地对不同种类的票据进行融资,促进结构调整。对中央银行而言,再贴现是买进票据,让渡资金;对商业银行而言,再贴现是卖出票据,获得资金。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其它经济变量。再贴现是中央银行使用最为悠久的货币政策工具,最早可以追溯到18-19世纪国际和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