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论16世纪下半叶藏传佛教传入蒙古之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16世纪下半叶的蒙古社会,对于阿勒坦汗这样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来说,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因此,他从登上政治舞台起便异常活跃,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政治、外交、经济等方面的措施、行动,对本部落乃至整个蒙古社会的稳定发展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就...  相似文献   

2.
十六世纪初,随着达延汗统一蒙古事业的完成,结束了元亡以来蒙古社会“百年内讧”的局面,蒙古高原的社会状况出现了重大转折,整个蒙古社会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十六世纪中叶,右翼土默特万户阿勒坦汗“雄长于蒙古”。他发展了漠南蒙古的社会经济,建立了与明朝的互市贸易;尤其是池促进了喇嘛教在蒙古民族中的传播,是蒙古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下面试从几个方面对阿勒坦汗时期蒙古民族皈依喇嘛教的历史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3.
清代是蒙古族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蒙古族文化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拟从当时蒙古社会文化生活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较大变化入手,就清代蒙古族文化的特征问题,做一论述。由于文化具有其延续性,为论述上的方便,将整个清代(上溯到16世纪中叶)的蒙古族文化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即:早期——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中期——17世纪初至19世纪初,晚期——鸦片战争至20世纪初清朝灭亡。 早期。这一时期,在蒙古人的生活中发生了两个重大的变化,即喇嘛教的引入和所谓的“文艺复兴”。 喇嘛教的引入可以说是蒙古族统治者为探索新的统治方式所使用的一种手段,“主要是一种努力,一种人类为使其政治和社会方法适应于新形势的下意识的努力。”(赫·乔·威尔斯基《文明的脚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也就是说,喇嘛教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统治理论、统治方法而被引进的,是为了用来证明统治者统治权  相似文献   

4.
杨富学 《兰州学刊》2006,3(1):55-59
13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高昌畏兀儿政权归顺蒙古。由于当地统治者未对蒙古实行抵抗而免遭蒙古征服者的洗劫和破坏;又由于亦都护政权曾帮助成吉思汗进行过对中亚、伊朗、西夏的征服,立有战功,因此长期受到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的优遇。大批畏兀儿人入居中原地区和蒙古高原,或出任元政权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或从事宗教文化活动,为蒙古帝国的统一、元朝的建立、巩固与发展贡献颇多。蒙元时代,由于受到蒙古统治者的推崇与扶持,藏传佛教盛行全国,于是畏兀儿人中也出现了一大批修习藏传佛教的僧徒。他们有的作为高级僧官,参与对全国佛教的管理;有的代帝出家,成为皇帝的替僧;更多的则是充当翻译人员,以沟通皇帝与蒙古贵族与西藏喇嘛间的联系与交流,为元代宗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西藏佛教俗称喇嘛教,是佛教传入西藏后形成的一个区域性的佛教系统,并广泛流传于我国藏、蒙古、土、裕固等民族地区,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在国际国内皆有较大影响,尤其对藏族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起着重要影响和作用。本文拟就西藏佛教的形成,特点及历史发展概况作一简略论述。  相似文献   

6.
9世纪后,吐蕃(西藏)因王室争位内江,连年混战,出现长达四百余年的分裂局面。随着奴隶制解体,形成数十个新兴教派势力与地方势力集团的封建割据的状态。13世纪初,蒙古进军吐蕃,迫使吐蕃各派势力共同推选萨迦派教首来蒙古谈判归顺事宜。其后萨迦派首领八思巴被忽必烈尊为国师、帝师,他为实现吐蕃社会大统一并纳入中国版图、创制蒙古新字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西欧庄园瓦解后,为何西藏的庄园社会仍然存续了几个世纪?现有相关研究难以作出充分科学的解释。文章基于已有研究,认为这关键在于西藏庄园社会中形成了一种超稳定的社会结构。这种超稳定的社会结构由五大子结构系统构成:上层政治结构、基层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行政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在它们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最终形成一个封闭单向控制的社会结构系统。庄园社会中“无发展无增长”的社会状态、固化的阶层以及无组织社会力量的缺失等,使西藏庄园内部难以形成内生力量去打破这种超稳定的状态,使超稳定结构能够长期存续。庄园社会长期处于“停滞性”运转的状态,促使西藏庄园社会长期处于低水平的有序运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现代国家力量的进驻,瓦解了西藏庄园社会的超稳定结构,翻开了西藏社会发展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近几年学术界关于“西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这一专题的学术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并就西藏传统文化的形成及特点,西藏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西藏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的构想及西藏传统文化与西藏社会经济现代化和西藏教育现代化等问题进行分析评述,指出这一专题的研究对西藏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教是西藏的教派之一,称格鲁派,由宗噶巴(1357—1419)创立.其僧人头戴尖顶黄帽,通称黄帽派,也称黄教.十六世纪下半期,黄教传入蒙古,得以传播,对蒙古的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影响,并渗透到人民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习俗,都与黄教发生了密切的关系.这样,从十六世纪以后的蒙古历史研究,黄教占有了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 ,有着辉煌的历史 ,蒙古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特的、灿烂的文化。本文用广义的文化概念 ,以开发和挖掘蒙古族文化的经济价值为目的 ,从分析文化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入手 ,通过分析概括蒙古族文化历史发展概况 ,由蒙古族文化旅游资源、蒙古族服饰及工艺品、蒙古族传统优良思想着手 ,阐释了蒙古族文化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1.
11世纪,西藏阿里古格王益希沃迎请印度高僧阿底峡来藏整顿西藏西部佛教后,孕育了西藏佛教后弘期噶当派的产生;仲敦巴创建热振寺,开辟噶当派,“由他(仲敦巴)将噶当派教法如夏日之海潮,播向四方。’①噶当派的寺院和信徒迅速在整个卫藏地区蔓延、发展。《佛教源流明灯》记载:“大兴佛法善知识,更是无量亦无边,此时佛法称最盛”。②法尊法师说:“在宋元两朝之间,西藏中兴之佛法,要以此派为最盛教派了”。③13世纪中叶,领兵进藏的蒙古将军多达那波写给阔端汗的信中说:“现在西藏以喝当派的寺院最多”。可见当时噶当派的势力之盛…  相似文献   

12.
关于喇嘛教传入内蒙古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与西藏发生关系,始于元太宗离阔台之子阔端,西藏的喇嘛教也同时为蒙古人所认识。但是在元代,喇嘛教主要活跃于宫廷之中,对于蒙古社会并未产生过很大影响,元亡后,喇嘛教便渐渐地几乎被蒙古人所遗忘。蒙藏关系中断了二百余年,到十六世纪后期,经过宗喀巴改革过的西藏喇嘛教格鲁派才再度传入内蒙古,此后,喇嘛教曾使蒙古社会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其影响的痕迹至今尚存。不少学者对于喇嘛教再次传入的原因、过程,以及社会影响都做过有益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拟就其中几个问题作一探讨,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3.
论按劳分配科学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苏中一探讨按劳分配理论的形成过程,应当从空想社会主义的分配学说开始。空想社会主义最早出现在16世纪原始资本积累时期,到19世纪初发展到顶峰阶段,出现了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知名人物。圣西门一方面认为,在理想社会中要发...  相似文献   

14.
关于西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藏地区社会经济特别是西藏旅游产业呈现出持续发展态势的今天,西藏文化成为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源,一种“文化资本”,有待于从藏民族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民俗风情等多层面进行有效的、合理的综合开发,充分利用西藏文化资源的优势与特色,使之成为西藏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15.
西藏教育管理体制产生于和平解放后,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探索、混乱、调整、追赶等几个阶段,形成了现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管理体制,为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体制保障。但就整体来讲,西藏教育管理体制的民族特色还不够突出,与西藏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不能够相适应,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在回顾和分析西藏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不同时期特点的基础上。从理论上阐发了进一步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蒙古入主中原的一个世纪是诸种文化大融汇的时代,这无疑使元代文化具有十分明显的多样化特征。作为文化实体之一的社会婚姻形态,它也具备这种多样化的特点,因此,从收继婚制来探讨元代的婚姻形态,对展现元代社会风貌,揭示元代社会的某些特征,从而说明蒙汉两种文化在十二至十三世纪的冲突与融合的过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藏宗教问题,是西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不仅因为西藏宗教具有我国宗教共有的“五性”即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还由于西藏宗教的特殊性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西藏宗教的特殊性,集中表现在互为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西藏历史上宗教势力极为强大。民主改革前的西藏社会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宗教寺院控制和垄断着西藏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庞大的寺院集团,数量众多的僧尼,几乎全民信教的民众,使西藏社会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带着…  相似文献   

18.
西部大开发,无论是对西部、中部,还是东部,均是一次难得的世纪发展机遇,也是当前举国上下最为关心的重大社会、经济课题。这轮发展机遇不是西藏所独享,西藏必须通过平等竞争才能抓住机遇。本文围绕西部开发的战略重点,就西藏实施三大战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科教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出了总体思路及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9.
西藏社会体育的发展,是根据西藏历史变革而发展的。早期的西藏体育活动项目多半由西藏上层统治者享用,不能谓之大众性体育活动。西藏的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促进了西藏社会性体育活动的开展。随着西藏人民物质生活、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条件的提高,西藏社会体育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现代体育、民间传统体育在西藏各地竞放异彩,为西藏社会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和创造了条件。社会体育活动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给人民带来了越来越健康的体魄。挖掘整理西藏社会体育发展历史,保护、传承和弘扬西藏民族体育项目,是研究西藏社会体育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20.
蒙古对西域从13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开始,至清朝初期,时间长达五世纪之久。成吉思汗以及后裔对西域各地统治的直接结果就是使天山南北各地在经过数百年的战乱割据后重新达到局部性的统一。这种统一局面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同时还有力促进了进入西域的蒙古族本身与当地其他族群的联系和交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