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刘海霞 《创新》2013,(2):30-32,42
公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法定权利和法定义务的自觉意识,包括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等。积极培育公民意识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理性选择。因此,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公德意识教育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是当前公民意识培育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吴威威 《唐都学刊》2011,27(1):22-26
一个健康而有序的公民社会不仅是体现公民价值与权利的民主社会,更应该是倡导公民责任的主体性社会。在伦理思想史上,无论是机械决定论还是意志自由论都没能很好地回答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只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揭示了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使我们认识到公民责任确立的逻辑前提是公民主体地位的确立,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公民责任的政治确证,是从政治意义上探讨公民为什么可以而且应当负担责任,即公民责任的政治合理性、正当性问题。公民责任实质上表现为公民基于权利作为或不作为的自由以及由此而承担的有利或不利的后果。这种对有利或不利后果的负担,实际上暗含着一种国家或社会对公民的强制,这种强制的正当性,源于国家或社会制度的正义性以及公民对国家政治合法性的认同,二者共同构成了公民责任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1949年英国社会学家马歇尔提出了公民资格理论,认为公民资格权利由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构成,并详细描述了英国公民资格的发展历程,认为英国公民权利的发展呈现了线性发展的特征,“公民权利变成了集体谈判的基础,政治权利促进了公众舆论和国民意识,从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使用增强了争取社会权利的压力性.”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公民资格权利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改革开放前,国家与社会高度重合,社会各领域都受到政治国家的支配,公民资格权利难有实质性进展.改革开放后公民资格的三种权利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借鉴马歇尔的公民资格理论,在差异化的市场过程中,不断通过多元化的努力寻求公民资格平等的价值主张,是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4.
提升公民素质,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公民素质重在行为表现,其养成和提高的内在动因是价值观念,而主体意识又是价值观念的核心与灵魂。本文主要通过对主体意识、价值观念与公民素质三个概念的分析和梳理,揭示主体意识的培育与提升公民素质之间的关系,力图为提升公民素质提供内在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王银娥 《唐都学刊》2006,22(6):61-65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目标,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活动在实现各种具体教育目标时的终极性追求,它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模式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教育活动中的“哲学”,它体现着教育的理性。现代性社会需要具备公共性精神与优良人格品位的人,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建立起现代性文明、健康、公正和合理的公民社会。但从中国目前的大学教育制度安排与教育实践来看,与这种要求显然存在较大差距。现代大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化了的公民教育,即“公众教育”,是指全社会都参与到新的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学习、传播、创新和实践中来,其核心是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教育,使其具有公民的人格意识、责任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纳税人意识、规则意识,等等。  相似文献   

6.
行政公正是指行政权力正当地分配权利(义务)的观念、制度和行为,价值在于符合现代民主精神的需要、树立良好政府形象的需要和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需要.完整意义上的行政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程序公正体现一种过程价值,实体公正体现一种结果价值,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公共行政的实体公正包括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公正、发展机会的公正、财产分配的公正与社会保障的公正等方面,其相应的制度构建为:公正的权利保障制度;公正的就业、教育制度;公正的社会分配制度;公正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所论述的国家是作为理念意义上的理想类型的国家,即国家是伦理普遍性和单一性的统一,是作为伦理共同体与公民这一伦理主体之间的统一,是具有伦理实体和伦理精神的伦理共同体.国家共同体是由国家公民组成的,公民是伦理主体,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伦理主体与伦理共同体之间的关系.黑格尔的公民与国家关系理论,对于当代中国现代国家理念的确立和国家制度的建设,对于公民意识教育和公民社会建设,对于提升公民对国家信任感和依赖感,促使公民自觉承担国家责任、履行法律义务等,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5,(10):109-112
法治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必须要有具备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的公民。大学生作为公民中最活跃的群体,关系着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大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能否依法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其成因的分析,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通过培育法治文化、公正司法的现实回归并强调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实践来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从而也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9.
个人主体意识和权利的确立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社会现代化的基本价值,两者构成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欧封建社会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也决定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特有的深层次的矛盾.个人主体意识和权利的缺失及社会的两极分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必须通过推进社会民主化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刘忠  李波阳 《社科纵横》2006,21(12):79-81
从本质上而言,吸毒行为是公民对自己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的自由选择,并没有妨碍其他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的行使,对社会不具有危害性,因而我们不能因为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而任意限制或剥夺吸毒人员的人身权利和自由。我们更应对现存的戒毒体系加以反思,在采取戒毒措施的时候应当充分尊重吸毒人员的权利和自由,在此基础上对这一社会不正常、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以引导、控制和干预,并以此设计我国的戒毒体系。  相似文献   

11.
所有权对于公民的财产权利甚至整个法权具有重要意义。近代民法一直强调所有权行使的绝对自由,忽略了所有权应该受到的社会公益限制,其结果是使自由走向了反面。为克服所有权绝对自由带来的负面影响,现代民法开始由权利本位转向社会本位,逐步形成了所有权的社会化思潮,强调所有权的行使应该以尊重和维护社会公益为前提。但是由于社会公益的概念比较宽泛,范围难以确定,为了防止有人以公益之名谋私益之实,应该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界定确立实体标准和程序标准,以解决因社会公共利益的界定产生的争议,寻求社会公益与个人私益的平衡,维护公民个人的实体权利。  相似文献   

12.
论公民程序性权利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公民程序性权利的认识与公民程序性权利自身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公民程序性权利的不断扩展,人们对公民程序性权利的理解从传统的权利救济视角发展到法律程序视角。基于不同的程序理论与权利观念,人们对公民程序性权利的认识可分为工具意义上的公民程序性权利、本体意义上的公民程序性权利和过程意义上的公民程序性权利,三者共同构成了公民程序性权利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3.
杨秀香  李辉 《唐都学刊》2013,29(3):12-16
个人权利价值取向的普遍化是社会的道德现状,道德建设要帮助人们认识在现代社会个人权利属于公民权,以平等为基础,同公民义务相联系,逻辑地蕴含着对公共利益的尊重。自我中心、否定公共利益并不是个人权利的必然走向,而是其被抛弃了平等基础、公民义务后将自我利益膨胀到了极端的表现,是极其有害的;为了克服个人权利膨胀为自我中心、损人利己,要引导公民不仅要追求个人利益同时也要认同公共利益。因此,第一,引导人们认识利益相关性对公民权利的限定从而能够关注公共利益,避免极端个人主义。第二,提高人们对公民认同之于个人权利实现的价值的认识,以激励公民对公共利益的认同。第三,打造有利于公民认同的制度环境,用制度保障公民认同。  相似文献   

14.
法治运行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元化社会结构为切入点分析我国法治理论、实践应由强调法治的治国制度特性和管理、强制功能,向法治对公民个体权利的保护功能转变。通过权利主体由抽象转向具体,实现权利的物化,使法治得以实现全社会的普遍遵守。  相似文献   

15.
宪政:价值、形态与表现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宪政的价值在于通过法律的形式界定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规范政治权力,从而达到维护和发展人的尊严和权利之目的;其政治形态表现为将国家领域的政治问题置换成法律问题,以制度化、程序化的形式解决谁来掌握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范围和限度、如何行使政治权力诸问题;而其常规表现则是政治问题的司法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朱伟方 《社科纵横》2009,24(10):33-35
现阶段中国社会政治意识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我国公民政治主体意识的觉醒、社会政治主流意识的发展和大众政治意识的分化。其主要特征是政治意识在发展现阶段上的初始性,政治意识在不同地域、阶层的不平衡性和政治意识发展中的矛盾性。提高公民的政治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17.
行政权具有扩张和膨胀的特性,警察自由裁量权的正当行使关系到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障,如何对警察裁量权进行规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诸多警察行政违法行为,尤其是警察行政裁量权滥用行为屡屡见诸报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伴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的增强,对警察行政裁量权进行控制已经成为法治建设的必然选择.警察裁量权的控制途径众多,可以划分为权力的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现阶段我国警察裁量权的外部控制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许多漏洞,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完善对警察裁量权的立法控制、司法控制和舆论控制,可以更好地实现对警察裁量权的合理控制,进而最大程度地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孟桂荣  汤海清 《社科纵横》2012,27(12):74-77
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知情权实现的程度反映一个国家政治民主和社会进步的进程与水平,也是政治民主实现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民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对国家和本地区社会和政治事务参与意识更加明显,我国现有制度体系和公职人员的素质明显不能适应这一要求,公民知情权实现面临诸多障碍.因此,应切实采取措施,最大限度保证公民知情权实现,促进我国宪政民主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价值和价值观,它不仅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而且还会对意识过程(der BewuBtseinsprozess)产生影响,促进或阻碍动机和行为的构成。社会主义的价值范畴包括以下内容:人们所得到的劳动权利、社会保险以及作为社会主义社会个性发展基础的现代教育;社会为每一个公民提供的共同建立劳动集体、企业、城市、  相似文献   

20.
法律意义上的抗辩,并不是哪个部门法上的专有概念。仅从一般意义上说,抗辩表述为一方当事人行使权利时,他方当事人所提出的对抗或疑义是比较准确的。正因为如此,在民商法领域,民事抗辩和票据抗辩既有概念内涵的一致性,也有普通法和特别法意义上的关联。比较而言,民法上对抗辩从概念到类型化分析都有比较成熟的理论成果,制度的功能仅限于否定或迟滞相对人的权利行使,而票据法上的抗辩,除了具有抗辩的基本语义,更侧重抗辩制度的独特设计对票据流通所起的作用,因此,票据抗辩就有了票据法上核心制度的意义。此外,从票据权利的不可分性,票据行为的文义性、独立性等特点,还可以找到民事抗辩和票据抗辩的种种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