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史上很少有人把过程作为一个范畴来研究。在怀特海与哈特肖恩的过程哲学中,过程近似乎变化的同义语。本文拟借科学界探索复杂性的前沿成果,就作为范畴的过程谈谈肤浅的看法。一、内涵——核心定义与基本性质事物离开了它的起点之后,仍然维持其系统质(结构与元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而其状态变化构成连续或离散的序列。这就是哲学意义上的过程。任何过程都必然连结着起点的初始条件,因为拥有最长的时间绵延和最大的空间跨度的宇宙过程连结着它起点的初始条件,所有过程都是宇宙过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代价省思李钢任何一种社会的、经济的发展,从其所追求的价值意义上看,可以说都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过程。随着近代以来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民众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的观念世界和精神领域发生了深刻的革命,这就是文化的转型。如果我们把社会...  相似文献   

3.
文化结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文化结构观念和结构主义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在空间或时间方面有机联系或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这是系统论关于结构的表述。这一表述适合于用来概括文化学的结构问题。我们之所以要研究结构并要确立结构观念,是因为任何系统的要素都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与组合。只有认识了对象的结构,才能认识对象的内部和实质。无论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内部构成方式。结构在空间上既可能是三维的,也可能是多维的,而且在描述对象的实际的物理系统时,  相似文献   

4.
瞿林东 《求是学刊》2002,29(5):17-18
经济全球化趋势 ,已成为新世纪的历史特点和人们讨论的主要话题之一。人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面貌 ,都要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当然 ,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全人类的“福音” ,它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产生的影响并不相同。因此 ,从世界范围看 ,在实际生活中和理论探讨中 ,都不乏反对经济全球化的行为和观点。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 ,是一个实行改革开放的大国。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 ,必须采取积极的姿态和相应的对策 ,趋利避害 ,以便赢得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这既是历史经验的启示 ,也是现实生活的要求。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 ,进而来看待我们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一、“文化”和“宗教”的词义 “文化”一词,西方各国来源于古老的拉丁文“cultura”,其义为耕作、培养、教育和发展等。《周礼》说:“观乎人文以化天下”①,这最早提出了“文化”概念。它主要指文话和教化。文话是指政治统治,教化是指培养培植,这与西方的“文化”概念含义类似。文化的词义是十分混乱的,目前中外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70多种说法。在笔者看来:“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有价值意义的和凝聚而成的符号范畴体系,包括“史”与“论”系统;“时间”和“空间”系统;“物质”和“精神”系统;“物理”和“心理”系统;“客体”和“主…  相似文献   

6.
黄建平 《社科纵横》2009,24(2):127-13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全球化、现代化等等都已经或即将在中国获得日新月异的发展。从本质上看,这些变化要在中国获得深刻的、持久的发展,需要我们全体中国人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主体性。同时,这也需要我们提供各方面的保障。因此。本文从文化视野下的哲理和实践两层意义,以及对人的主体性的形成、发展所需的经济、制度、思想上的保障等方面来对人的主体性进行认识。  相似文献   

7.
当今中国的电影,无论是从宏观上看,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还是从微观上看,作为一种物化了的精神产品,在对其进行社会评价时,一般呈两种方式:1.几乎每天都在进行的、以大众传播载体形式出现的影评文字;2.一年一度的电影百花奖、金鸡奖的评选。这两种电影的社会评价方式是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的。每天报刊上的影评,各有所谓群众影评与专家影评之分  相似文献   

8.
文化唯物论战略中的普遍类型文化唯物论断定的社会文化系统的普遍结构,依赖于人类本性的生物和心理常数,也取决于思想与行为、主位(emics)与客位(etics)之间的区别。首先,每个社会都必须应付生产问题——在行为上满足生存的最低需求,因而必须有一种客位行为的生产方式。其次,每个社会必须在行为上应付再生产问题——避免有危害性的人口数量的增减,于是就必须有一种客位行为的再生产方式。再有,每个社会都必须满  相似文献   

9.
试论涩泽荣一与张謇研究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代和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两国的精神和道德领域都存在“失衡”现象。如何解决这一哲学意义上的困境?回归有道德伦理约束和精神追求的原点,不失为一种选择。中日两国近代实业家的代表涩泽荣一和张謇,将儒家的终极价值理念这一中国文化的原点作为实业经营活动的灵魂而躬行之,对如何突破上述“困境”,具有某种昭示意义。另外,中日关系的未来,与“东亚共同体”不无关系,而这一“共同体”的文化基点何在?涩泽荣一也给我们提供了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人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经历了从引进西方先进的产品和技术 ,到借鉴西方的各种法律、政治、经济制度 ,再到参照西方的价值体系和思想观念对中国文化进行全面分析 ,提出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宏伟口号 ,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一时期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全方位的 ,多层次的。从另一方面看 ,改革开放以来这二十年也是中国文化对西方产生最大影响的二十年 ,西方人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 ,对中国文化精神及其价值的肯定也超过以往。这一现实告诉我们 :每一种具有牢固的精神根基和历史传统的文化体系都不会从根本上被其他文化所取代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 ,任何一种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体系也不可能不发生变化。中国学术界普遍承认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 ,它的文化也必将发生深刻的型变。为了进一步深入思考全球化趋势下的中西文化交流问题 ,本期主题研讨栏目推出这组短文 ,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一热点问题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人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经历了从引进西方先进的产品和技术 ,到借鉴西方的各种法律、政治、经济制度 ,再到参照西方的价值体系和思想观念对中国文化进行全面分析 ,提出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宏伟口号 ,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一时期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全方位的 ,多层次的。从另一方面看 ,改革开放以来这二十年也是中国文化对西方产生最大影响的二十年 ,西方人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 ,对中国文化精神及其价值的肯定也超过以往。这一现实告诉我们 :每一种具有牢固的精神根基和历史传统的文化体系都不会从根本上被其他文化所取代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 ,任何一种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体系也不可能不发生变化。中国学术界普遍承认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 ,它的文化也必将发生深刻的型变。为了进一步深入思考全球化趋势下的中西文化交流问题 ,本期主题研讨栏目推出这组短文 ,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一热点问题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2.
李磊 《浙江学刊》2002,(6):19-21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人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经历了从引进西方先进的产品和技术 ,到借鉴西方的各种法律、政治、经济制度 ,再到参照西方的价值体系和思想观念对中国文化进行全面分析 ,提出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宏伟口号 ,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一时期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全方位的 ,多层次的。从另一方面看 ,改革开放以来这二十年也是中国文化对西方产生最大影响的二十年 ,西方人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 ,对中国文化精神及其价值的肯定也超过以往。这一现实告诉我们 :每一种具有牢固的精神根基和历史传统的文化体系都不会从根本上被其他文化所取代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 ,任何一种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体系也不可能不发生变化。中国学术界普遍承认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 ,它的文化也必将发生深刻的型变。为了进一步深入思考全球化趋势下的中西文化交流问题 ,本期主题研讨栏目推出这组短文 ,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一热点问题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人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经历了从引进西方先进的产品和技术 ,到借鉴西方的各种法律、政治、经济制度 ,再到参照西方的价值体系和思想观念对中国文化进行全面分析 ,提出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宏伟口号 ,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一时期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全方位的 ,多层次的。从另一方面看 ,改革开放以来这二十年也是中国文化对西方产生最大影响的二十年 ,西方人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 ,对中国文化精神及其价值的肯定也超过以往。这一现实告诉我们 :每一种具有牢固的精神根基和历史传统的文化体系都不会从根本上被其他文化所取代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 ,任何一种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体系也不可能不发生变化。中国学术界普遍承认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 ,它的文化也必将发生深刻的型变。为了进一步深入思考全球化趋势下的中西文化交流问题 ,本期主题研讨栏目推出这组短文 ,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一热点问题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人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经历了从引进西方先进的产品和技术 ,到借鉴西方的各种法律、政治、经济制度 ,再到参照西方的价值体系和思想观念对中国文化进行全面分析 ,提出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宏伟口号 ,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一时期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全方位的 ,多层次的。从另一方面看 ,改革开放以来这二十年也是中国文化对西方产生最大影响的二十年 ,西方人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 ,对中国文化精神及其价值的肯定也超过以往。这一现实告诉我们 :每一种具有牢固的精神根基和历史传统的文化体系都不会从根本上被其他文化所取代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 ,任何一种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体系也不可能不发生变化。中国学术界普遍承认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 ,它的文化也必将发生深刻的型变。为了进一步深入思考全球化趋势下的中西文化交流问题 ,本期主题研讨栏目推出这组短文 ,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一热点问题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历史文化学这一特定的视角,研究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其深远的历史影响问题。文章认为“丝绸之路”的开闢是人类不同的文化类型进行世界范围交融的开端.它带来了世界文化由内融型发展阶段向外融型发展的转变,它的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于:从经济文化上看,它不仅带来了大唐帝国的开放和繁荣,而且导致了资本主义的诞生;从宗教文化上看,它直接影响了伊斯兰教的产生,以及世界三大宗教的流传和分布状况;从政治文化上看,世界历史政治格局的变化和世界政治地图的改变,都同“丝绸之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亲爱的读者: 在这封信里,我们要讨论一个既古老又年轻、既遥远又现实的问题——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现象的文化问题。说它古老和遥远,是因为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到来而同时到来的,社会生活,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就是文化生活。说它年轻和现实,是因为当代社会变化中,最新奇、最时髦、最令人感兴趣的东西莫不首先出现在文化领域;当代最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最令人困惑的社会现象,几乎都跟文化这个东西分不开。确实可以说,文化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7.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文化——包括其中的道德规范、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情趣——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溶入了不少西方文化的成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日本文化摄取西方文化要素,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当代日本文化,并成为促成日本近代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近代日本文化经历了一个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的过程,而且目前这一过程仍在不断深化。从这种意义上说,近代以来,日本成  相似文献   

18.
文化全息律是作者从宇宙全息统一论中推衍出来的一个新命题,它侧重于描述文化空间上的全息规律,指出人类文化系统的每一部分都包含着文化系统整体的信息,因而文化系统的每个部分都是其整体的缩影。文中分别探讨了文化全息律的含义、文化全息与文化特化的统一、心理结构与文化结构的关系、全文化性等问题,并提出了新颖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在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中,要高度重视人文科学的繁荣发展。这是因为,在当代社会,人文科学有着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文科学(the H um anities)是研究与人类和人类文化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的科学。这一宽泛的定义,既表明了它的研究领域始终不会脱离人类文明、文化传统和文化建设,同时也说明了它的涵盖面极广,凡与人类文明和文化建设有关的问题,可能都是它关注的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社会中的许多问题,比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恐怖主义与反恐问题、地区冲突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全球化问题等,虽然本身并不完全属于人文学科范围的…  相似文献   

20.
宗教是一种文化体系,而民族则是社会共同体.民族是宗教的社会载体,而宗教是民族的精神导向.在人类文化的演进中,宗教与民族二者之间存在着对应性(parallelism)与伴随性(Concomitance)的历史关联状态.从对应性角度看,几乎每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构成中均含有宗教要素,至少有一种宗教形态与民族相对应,这在民族文化定型初期表现得尤为明显;从伴随性角度看,每个民族在相当长的时间跨度上,都与宗教具有相伴随发展的特征.分析宗教与民族对应存在的价值与关联发展的意义,是正确处理民族与宗教问题的关键,是增进民族文化共识、发展民族事业的一个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