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我国城市妇女的生育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的生育心理,包含妇女对生育活动的主观意愿、生育动机与生育行为三部分。生育意愿是个人对生育的主观需求。如果具备了适当的客观条件,生育意愿就转化为生育动机,成为生育行为的直接内驱力,生育动机付诸实现,就产生了生育行为。在这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中,生育意愿是基础。因此,本文在探讨妇女的生育心理中,侧重探讨生育意愿。  相似文献   

2.
我国出生性别比一直偏离国际正常水平,这主要是由性别偏好造成的。目前,“重男轻女”的观念在生育意愿中仍比较普遍,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笔者通过对8位农村妇女的访谈,发现农村地区仍存在比较严重的生男偏好;从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出发,发现客观的生育场域制约农村生男偏好,主观的生育惯习影响农村生男偏好。  相似文献   

3.
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中我国农村妇女的生育率虽然有所变化,但目前仍然在替代水平上波动,没有像七十年代那样迅速下降,其原因固然很多,而农民的生育意愿未发生多大变化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探讨影响生育率的这个重要原因,对于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稳定生育政策,完成既定的人口发展目标均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经济体制改革中农民生育意愿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中我国农村妇女的生育率虽然有所变化,但目前仍然在替代水平上波动,没有像七十年代那样迅速下降,其原因固然很多,而农民的生育意愿未发生多大变化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探讨影响生育率的这个重要原因,对于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稳定生育政策,完成既定的人口发展目标均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农村妇女的借贷行为有利于减轻"贫困女性化"的现象.对福建省农村妇女借贷意愿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妇女的社会性别意识、是否参与技能培训、受教育程度、丈夫的文化程度等对福建省农村妇女借贷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福建省农村妇女借贷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的有年龄、丈夫的职业和家务劳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农村妇女生育行为及其家庭地位的个案访谈,发现从农村妇女的生育行为,主要是生育孩子的数量和性别,已经无法准确判断她们的家庭地位.即生育行为与妇女的家庭地位之间的联系正在弱化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包括妇女的性别意识、经济独立性、知识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提高农村妇女家庭地位的途径也变得多样化,其中,增强农村女性自身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女性在生育中的自我意识表现为女性对自我生育角色的认知、对生育选择和生育行为的控制,以及生育行为与生育性别数量带来的生育体验等三个方面。当前农村妇女在生育中的自我意识凸显其矛盾性,一方面农村妇女内化传统的生育观念,对生育无条件地接受,"男孩偏好"仍然左右着其生育行为;另一方面,农村妇女又不再甘心充当生育的工具,开始要求驾驭自己的生活,对生育行为更趋向理性控制,其主动性的发挥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男权文化的藩篱。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以结构功能主义为理论基础,基于生育行为的成本效用视角,分析公共服务感知和家庭禀赋对女性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及其地区差异。研究发现:公共服务感知显著负向影响女性二孩生育意愿,家庭禀赋整体上显著影响女性二孩生育意愿,西部地区女性二孩生育意愿高于东部地区。据此,提出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以健全女性社会保障、改善女性家庭禀赋以减轻二孩生育压力、统筹资源优化配置以缩小地区生育差异等对策,以有效提升女性二孩生育意愿,从而实现人口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9.
影响生育意愿的多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多种视角出发,对影响我国居民生育意愿变化的因素做了尝试性分析,指出经济原因是决定生育意愿变化的根本性原因,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生育意愿变化的重要因素,制度因素的诱导对生育意愿的变化具有促进作用,而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是生育意愿变化的潜在原因。  相似文献   

10.
发达国家第一次人口转变、第二次人口转变均早于中国,在生育意愿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是生育意愿概念、测量方法以及生育意愿特性界定上比较科学合理。其次在理论分析框架上,从生育意愿的计划行为理论,到生育意愿变动的生育周期控制理论,构建了完备的理论分析体系。三是基于理论指导,深刻分析文化规范、经济因素、职业冲突、家庭权利分配等对生育意愿的影响,避免了将一些人口学特征、家庭特征统一归为影响因素。而这些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恰恰为国内学者所忽略,由于国内生育意愿测量方法的不科学,也导致生育意愿对未来生育水平的预测能力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1.
利用对湖北鄂州、黄石、仙桃三市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村育龄妇女生育性别偏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村育龄妇女仍存在一定的男孩偏好;育龄妇女的文化程度和“传统文化”为性别偏好两大主要影响因素;育龄妇女文化程度越高越不会具有男孩偏好;受“传统文化”影响越深的育龄妇女越具有强烈的男孩偏好。据此,从弱化生育性别偏好角度探讨了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的生命质量,探索影响其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方法:应用欧洲生命质量量表(EQ-5D)的五维度测量体系及直观式健康量表(VAS)进行评价。结果:已婚育龄妇女的总体健康状况优于一般人群,妇科疾病是妇女的主要健康问题,在婚、受教育程度高且无慢性妇科病的已婚育龄妇女生命质量较高。结论:已婚育龄妇女要增强自身健康意识、调整好来自家庭与工作的压力。政府应该定期开展妇女病的普查工作,加大对女性受教育问题的重视,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提高妇女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现,与农村妇女政治参与作用的发挥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调查发现,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现代政治文化知识的缺乏,文化程度低,女性党员队伍的弱小,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缺乏主体意识和法律意识,使得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程度低。发挥农村女性在政治参与中的作用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如发展文化教育,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壮大女性党员队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相似文献   

14.
农村妇女素质与农村社会的全面小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村社会全面小康为农村妇女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而农村妇女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农村社会全面小康的实现。目前,我国农村妇女素质普遍偏低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农村妇女素质的必要性,加强对农村妇女进行多层次教育。  相似文献   

15.
文章旨在通过对2013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探讨育龄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主观流动感知与其二孩生育意愿之间的关系。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育龄女性二孩生育意愿存在显著差异:受教育程度越高,二孩生育意愿越低;个人收入越高,二孩生育意愿越低;所在家庭拥有房产数量越多,育龄女性二孩生育意愿越强。不同主观流动感知的育龄女性其生育意愿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认为自己过去十年阶层上向流动的程度越高,其二孩生育意愿就越强;预期未来十年社会阶层上向流动程度越高,其二孩生育意愿就越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青海省大通县 931名育龄妇女的抽样调查 ,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育龄妇女对生殖健康知识了解的现状、知识的来源和需求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必须发挥妇女的主体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受父权文化的影响,农村妇女通常在社会和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通过对陕南两县8名农村女性经济精英进入村庄权力中心、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进行考察,在“资源-文化”视角下分析她们如何从经济精英转变为治理精英并探讨其参与村庄治理的意义。结果发现:经济地位的提高是引导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冲破传统性别文化束缚、改善不平等性别权力结构的关键。农村女性经济精英凭借自身的能力和性别优势在村庄治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从而推动乡村善治,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本文比较了中美两国育龄妇女生育双胞胎率的差异以及与年龄的关系,指出一卵双胎率和二卵双胎率大小.不但与妇女妊娠年龄有关,而且与遗传有关.  相似文献   

19.
女性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必须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他们在农业生产、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方面的主体意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我们必须从提高农村女性自我认识入手,促进主体意识的内在觉醒;加大教育的全面投入,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增强自主和创造能力;同时还要加强政府制度保障,为巩固和体现农村女性主体地位营造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20.
缺乏明晰的职业意识是造成妇联干部角色困惑,影响妇联干部群体形象和妇联组织职能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妇联干部应努力养成明确的角色意识、强烈的服务意识、突出的宣传意识、自觉的维权意识和清晰的形象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