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着重通过分析近代中国粮食作物的单产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反映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状况,总结和分析了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通常认为,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便开始沦入半殖民地化过程。但这种观点忽视了因西方国家影响引起的变化在中国社会整体中所占的较小比例,也忽视了西方国家现实影响力和潜在影响力的区分。事实上,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中国,继续维持着独立国家的地位。至于用“半殖民地”概念来界定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这一研究路径在近代外交史研究中存在着很多弊端。  相似文献   

3.
近代经济中心的转移及其所引起的城市衰落现象是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近代中国城市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和当代城市格局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以经济中心城市苏州、广州和澳门在近代的衰落为例,分析了地理区位条件、腹地条件、交通条件、经济条件等城市经济发展变因在近代区域经济竞争中的消长变化,探讨了近代经济中心转移与传统商业城市衰落隐含的深层原因和特征.  相似文献   

4.
论近代中国甲午战前的教案与反洋教斗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教案、反洋教斗争到本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其间经历了四十年,无论从其斗争目的或动力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近代教案、反洋教斗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它的斗争锋芒主要指向外国教会势力,所以它的发展历程不能不随近代社会矛盾的变化而变化。中国近代反洋教斗争是中国近代民族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民族运动高潮,近代反洋教斗争同样也  相似文献   

5.
世界历史的视野,是研究近代中国社会形态变化需要遵循的根本方法。近代西方的重大变化是了解近代中国重大变化的重要的外部条件。中国和西方在近代历史上第一次碰撞就构成了对立的存在。近代中国史是以鸦片战争的爆发为起点的。作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尺,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本性的显现,是资本全球扩张的必然产物。正是资本主义的本性决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是影响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主要原因。在这个问题上,不能简单地搬用唯物辩证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  相似文献   

6.
"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制,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体制也是伴随着这三个学制的颁行而建立、改革和发展起来的.论文通过对"三个学制"及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了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体制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并对当前师范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兴办教育,"首重师范";师范教育,德育为首;突出师范特点,提高教育类课程比例,注重师范生从教能力的培养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赋税结构变化与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赋税结构的变化有着丰富的内容, 它与近代化的推进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发展过程。探索近代中国赋税结构变化与近代化的关系, 对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本质和明确赋税结构变化的影响作用, 对正处在致力于完成近代化历史任务的发展中国家都极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19世纪 60 - 90年代的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 ,但它揭开了近代中国工业革命的序幕。加快了中国迈向近代现代化的进程 ,引起了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因此 ,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9.
选取《中国旧海关史料》中1906—1931年进出口贸易(尤其是机器工业进出口数据)作为基础,以机器工业与机器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性为切入点,分析了以上海为代表的主要港口城市机器进出口贸易额与工业发展规模的地域分异,揭示了近代中国工业分布格局。通过对机器工业进口额的时序变化和竞争力进行分析,反映出近代工业发展的区域时空演变过程及其趋势。在此基础上,考察通商口岸影响下的近代中国主要经济板块、港口—腹地关系、点轴交通网络格局,结合历史史实,观察近代工业区位选择的条件与口岸城市的位序优势,揭示近代中国工业以沿海沿江为主轴分布的经济地理网络,从而为当代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道清铁路对焦作近代社会经济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铁路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社会中的一件大事,冲击着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也改变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面貌。探讨了道清铁路对推动近代焦作区域经济、人口结构和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与作用,得出了道清欠路的修建与营运是加速焦作社会经济变革的根本原因之一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从法律的视角看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项用益物权,在我国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其重要性愈发凸显。文章以我国农村土地使用状况调查为基础,在总结相关土地政策和法律的前提下,从法律的视角对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12.
土地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建立标准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又是研究土地覆盖变化的前提,它影响分类结果的表达形式,决定土地覆盖数据的应用领域。本文利用FAO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LCCS)结合MODIS数据的识别能力建立了中国基于MODIS土地覆盖制图分类系统,最终得到21种土地覆盖类型及各类型的标准定义、制图代码。为利用MODIS数据进行全国的土地覆盖相关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LCCS能针对不同分类目的、数据制定灵活的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13.
综合分析了水库及水库水面用地的定义、性质及特点。运用实例分析,研究了水库水面用地在水利用地中的比例及水库与其他水体的异同,认为水库水面用地宜归入水域类用地,而非建设用地。按照国土资源部探索水利水电用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提出了改进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用地审批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运用比较分析法、归纳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通过对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动因的分析,认为:制度变迁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经济主体的利己选择是加速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原因;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不完善与流转程序的不规范、农业生产比较利益的低下与交易成本的过高阻碍了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在赋予农民长期而稳定的土地使用权的基础上,明确土地的财产权、加强政府管理与形成多样而且有效的土地规模化利用模式对促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户甘蔗种植机械化的因素解析:诱因及交互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是中国食糖的主要原料,近10年甘蔗糖占全国食糖产量的90%以上。我国甘蔗种植机械化率约为6%,较低的种植机械化水平直接影响到甘蔗产业的综合效益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本文利用农户微观调查数据研究了影响农户采用机械种植甘蔗的因素,并着重分析土地因素及其交互项的作用。研究发现,总体土地质量、受教育年限、是否参加农机培训、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是否加入农机合作社、甘蔗专业化程度、甘蔗收入比重、是否平原、家庭人均收入以及地区哑变量对种植机械选择概率具有显著作用;同时是否租入土地、新植面积地块质量和农业劳动力人均新植面积具有正向作用;总体土地质量与某些因素具有交互效应,而土地因素之间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影响全球变化的因素之一,位于中国北方的农牧交错带是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最为明显的地区。该文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并结合对农牧交错带的实地调研结果,将引起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因素总结为三大类18个影响要素。各要素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驱动均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驱动的因素均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有关。在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驱动过程中,各种因素对土地利用方式的驱动方向和程度不同,这主要取决于不同地区的环境特点和具体农牧业生产过程。在社会发展中必须制定相关引导政策,利用不断进步的科技水平,对土地利用方式进行良性驱动,这种驱动的结果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土地资源得以持续利用,否则,将会导致一系列生态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完善及相关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农村土地承包法》〔1〕存在的缺陷为切入点,以土地利用制度的价值追求———公平和效率的统一为向标,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进一步完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农村土地“三田制”的构想;并考虑到土地利用权利安排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就三个密切相关的制度建设:改革农地征用制度、建立农地登记制度、建立农地融资制度进行了思索。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高库存背景下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及耕地资源匮乏的双重矛盾,试图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探讨中国棉花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路径。通过DEA Malmquist模型对中国2001-2014年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差异进行分析,并利用动态面板LS方法估计TFP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在下降,技术进步是构成棉花TFP提高的主要因素,新疆棉花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在各影响因素中,棉花播种面积占比和受灾水平对棉花TFP的影响最显著;各地区棉花TFP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机械投入要素,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均表现出显著的负效应,而在西北内陆具有显著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19.
在中央政府统一供给的制度框架下,各地之间的外在制度是多种多样的,之所以会出现地区之间外在制度的差异性,一个重在的原因在于各地本来在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国农地制度改革是从1979年开始的。以联产承包等多种责任制形态为土地制度变迁的始点。二十多年的农地制度变迁,从政策调整角度观察,政府一方面强调农户承包经营土地的长期稳定,一方面鼓励土地使用制度的不断创新。相对单一的农地集体所有的制度安排、中国客观上存在的区域经济差异和土地经营存在的比较优势不同,外在农地制度安排的多样性,并且我国农地制度还将沿制度多样性的路径演进。  相似文献   

20.
土地资源利用是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的部分。本文对我国1985年至2000年的土地资源、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等指标,利用回归、判别和聚类等现代统计方法进行分析,揭示出中国在2001年至2020年间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